APP下载

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建设探讨

2017-01-16吴细波卢生剧吴志君

猪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种猪场公猪精液

吴细波,卢生剧,吴志君

(1.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良圻原种猪场,广西 南宁 530317;2.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530022)

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建设探讨

吴细波1,卢生剧1,吴志君2*

(1.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良圻原种猪场,广西 南宁 530317;2.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530022)

0 前言

高度生物安全的公猪站,使种猪优良基因的推广、精液的流通交换等过程中广大猪场担心疾病传播的问题迎刃而解,是开展联合育种必不可少的基础。2016年9月农业部畜牧业司制定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建设方案(试行)》。建立和认定一批具有高健康、一定规模、质量好的国家种公猪站,对促进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间的遗传交流,加快推进我国生猪联合育种十分必要。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良圻原种猪场依据方案积极组织申报,经过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组到现场对公猪站生产工艺、生物安全、疫病防控、生产管理、种公猪生产性能、精液品质、遗传交流执行情况等方面的认真审核,获评首批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

作为首批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肩负着开展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间遗传交流的重任,需不断提升种公猪和精液产品品质,定期报送精液交流情况,保质保量完成核心育种群公猪精液交换任务,促进我国生猪联合育种和遗传改良。本文就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的建设进行探讨,供有关部门和企业参考。

1 种公猪站的选址和布局

1.1 选址和建设

种公猪站的建设首先需考虑选址,除了选址地的水源、气候条件、交通状况等自然要素外,需关注周边猪场的数量、距离、规模等养殖环境,需选择生物安全条件好、远离居民聚集区、远离其他猪场的场地来建设种公猪站。

1.2 场内布局

种公猪站的布局关系到其生物安全和生产管理,目前规模公猪站均采用独立设计。公猪站生产区和生活区需分开并相距1 000 m以上,生产区需区分种公猪饲养区和后备公猪隔离培育区,两者之间最好保持300 m以上距离,以保证生物安全。公猪舍需处于上风口,站内人员、物资、转猪均为独立通道,公猪舍和隔离舍均需配置独立的装猪台,进出均需独立的大门和人员入舍洗澡消毒间。

2 种公猪站规模

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要求生产公猪规模200头以上。一般按1∶100至1∶150的公母比例确定公猪站建设规模。从经济效益和生产管理上考虑,200~300头的建设规模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3 种公猪站环境控制

种公猪站建设要符合《种公猪站建设技术规范(NY/T 2077-2011)》要求;配备高效空气过滤设备(以0.3μm微粒为测试物,在规定条件下滤除效率高于99.97%);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

3.1 空气过滤

保持猪蓝耳病阴性对于猪场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不论公猪站、母猪场还是断奶-生长-肥育猪场都一样。猪蓝耳病、猪流感和支原体之类经空气传播的疾病越来越普遍,在这种现实下,任何能够防止这些病原经气雾传播的方式都非常引人注意。田间和试验研究表明猪蓝耳病病毒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空气过滤系统可以降低新病毒传入的风险。

良圻原种猪场公猪站是2008年建成的国内首家空气过滤独立种公猪站。外部空气经过外墙过滤网预过滤,然后经过初效过滤器进入洁净室,在洁净室中经过紫外线消毒,再经过亚高效过滤器过滤后经过水帘进入公猪舍内。空气过滤系统能滤出0.3μm颗粒99.5%以上,能有效阻止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喘气病等传染病感染,通过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连续10年保持猪瘟、猪伪狂犬病阴性、猪蓝耳病抗原、抗体双阴性,确保了种公猪及精液的高度健康。

3.2 全自动通风控温系统

在公猪站猪舍环境控制设计时,通风和控温是需考虑的关键因素。种公猪最佳体感温度为21~25℃,相对湿度为40%~65%,适当的风速可有效控制舍内氨气的浓度和公猪的膻味。空气过滤的猪舍需要动力通风,大部分采用负压通风。在猪舍内增加的过滤器、额外的风扇和密封空气泄漏的措施,会增加舍内空气的静压,达19.89~49.73 Pa,过滤前的压力为4.97~17.40 Pa。由于更大的负压施加压力和通风设备通风效率的下降,需要增加合适的动力以确保机械通风良好和猪只的实际需要,同时要防范风机的空气倒流。

良圻原种猪场公猪舍每栋安装有六台自动抽风机,根据公猪舍内8个测温仪探头所测定的温度平均值,通过人工智能控制器实现全自动通风和控温。

4 种公猪站生产管理

种公猪站的生产管理是影响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种公猪站的生产管理主要包括生物安全管理、种公猪管理、精液采集管理、精液检查管理、精液稀释与分装管理、精液保存与运输管理、精液质量追溯管理等7个方面。

4.1 生物安全管理

种公猪站的生物安全级别是生猪养殖系统中生物安全级别要求最高的。种公猪站的生物安全管理是其日常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种公猪站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具备生物安全的意识,及时发现各种生物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如定期检查空气过滤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定期清洁空气过滤洁净室、检查并确保公猪舍处于全密闭状态等。

为了确保生物安全,所有进入公猪舍的物资需熏蒸消毒,无法熏蒸消毒的采用紫外线照射等其他消毒办法。所有进入公猪站的人员必须登记,签订生物安全承诺书,承诺3 d内未进入其他猪场,两周内未去过发生重大疫情的猪场,必须执行严格的消毒防疫程序。首先在洗澡间污染区脱掉衣服,在隔离凳脱鞋置于污染区,换过渡区的鞋后在淋浴区洗澡,更衣换鞋后可进入公猪舍外围。进入公猪舍有两道门,换鞋进入公猪舍第一道门后,需脱掉衣服,进行第二次洗澡消毒,更衣换鞋后通过第二道门进入公猪舍内办公室,如需进入实验室或公猪舍均需换鞋才能进入,以确保生物安全。

经间隔3周两次采血检测合格的后备公猪需调入公猪舍时,先把公猪舍外门打开,把猪赶入消毒间,关闭外门,公猪经紫外线照射15 min,并用消毒药对公猪体表消毒后,才能把公猪舍内门打开,赶后备公猪进入公猪舍。内外两道门采用互锁结构,不能同时打开。

4.2 种公猪管理

公猪站存栏生产公猪各个品种的头数需根据精液需求量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各品种公猪提供的精液满足生产的需求,同时避免浪费。种公猪数量动态调整的关键是种公猪被动淘汰、主动淘汰及补充可采精使用后备公猪的动态平衡。

目前,良圻原种猪场公猪结测日龄平均在160 d左右,结测体重111 kg左右。测定地点在母猪场配套的生长育成舍,结束测定后1周内进行测定数据处理、录入、遗传评估、制定后备猪选留档案、现场体型外貌评定及选留、首次采血检测等工作。首次采血后间隔1~2周进行第二次采血检测,检测合格的后备公猪转入公猪站的隔离舍。转入后1周采血检测,间隔3周进行第二次采血检测,检测合格才能调入公猪舍。后备公猪一般在210日龄左右转入公猪舍并开始进行调教,240日龄左右开始使用。

后备公猪的调教一般采用观摩法,将后备公猪转入待采精栏,让其观摩成年公猪采精,再引诱其爬跨假台畜进行试采。此外,转入后备公猪时可同时转入1~2头母猪,利用发情母猪引诱不易调教的后备公猪爬跨,待后备公猪阴茎伸出时手握试采精液。调教一般需连续进行一段时间,形成条件反射,但每次调教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5 min,直到后备公猪开始主动爬跨假台畜并顺利实现采精。

公猪使用年限与其精液质量紧密相关,而且决定了整个育种体系的世代间隔,从而影响到整个生猪生产体系的生产性能遗传改良进展。为加快种猪遗传进展,良圻原种猪场种公猪站用于核心群母猪纯繁的核心群生产公猪年更新率为100%,后备公猪结测选留时的选留率低于3%。公猪站每月动态淘汰综合选择指数排名靠后、已达到核心群母猪纯繁窝数的核心群公猪,选留综合选择指数高、生产性能优异、体型外貌好、性欲好的后备公猪。

4.3 精液采集管理

4.3.1 采精频率

公猪的采精频率直接关系到精液生产效率和精液产品的质量。一般12月龄以内的青年公猪每周采精1次,12月龄以上的成年公猪每间隔4~5 d采精1次,平均每周采精1.40~1.75次,平均每年采精73~91次。公猪采精后需观察原生质滴的情况,若含原生质滴的精子比例较高,精子畸形率超过18%,需适当延长公猪采精间隔时间,若延长后仍然无好转,需进行淘汰处理。种公猪站一般安排早上公猪未饲喂空腹时采精,饲喂后一般需间隔1 h才能采精。

种公猪站依据每天各品种公猪精液需求情况,提前制定好公猪采精频率控制表,控制每一头公猪的采精间隔,计划未来每一天采精公猪的个体号和头数。为配合核心群母猪纯繁的配种需求,核心群公猪需按综合选择指数进行分群,各等级公猪平均分配到每一周每一天的采精计划中,确保每天都有合适的核心群公猪精液供应。

4.3.2 采精方法

目前公猪采精方法有徒手采精和自动采精两种。徒手采精只需要普通的假台畜,简单易行,可人为分段收集精液,因此该方法被许多公猪站采用。徒手采精时,采精员需戴上双层表面无滑石粉的医用塑料手套,将公猪包皮的积尿挤出,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其腹部和包皮,再用清水洗净,用纸巾擦干。公猪爬跨假台畜伸出阴茎后,采精员脱下外层手套,用手心握住阴茎螺旋状龟头,并以适度压力使公猪射精。最初射出的清的精液含有污染物,不能接取,待公猪射出乳白色浓精后接进保温杯内,公猪一般分2~3个阶段将精液射出。

自动采精是利用自动采精系统,在公猪爬跨假台畜后,利用假阴道的压力、温度、湿润度和母猪阴道类似的原理诱使公猪射精而自动收精精液。自动采精可减少精液被污染的几率,有效减少疾病传播,提高精液质量;可降低不同采精人员间采精技术差异对精液质量的影响,使精液品质更加恒定;可使采精人员在同一时间采精多头公猪精液,提高工作效率,徒手采精平均每人每小时可采4头公猪,自动采精平均每人每小时可采6头公猪;可避免采精人员长时间直接与公猪接触,降低采精人员被公猪攻击几率;可避免采精员长时间用手紧握公猪阴茎,降低采精人员劳动强度。

4.4 精液检查管理

公猪站精液采集后,需及时传递到实验室进行精液品质检查。精液检查是精液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包括感官检查和显微镜检查。感官检查主要检查颜色、气味、采精量等,初步判定精液是否正常,是否需弃用。正常精液用电子天平称量重量,用1 mL/g判定采精量。显微镜检查主要检查精子活力、密度、畸形率等,以确定可稀释的瓶数及需添加稀释液的量。实验室还需定期对精液进行细菌菌落数的判定,以了解公猪健康状况、管理状况、精液采集状况等。

良圻原种猪场公猪站目前使用精子自动形态分析系统进行精子活力、密度和畸形率的检查,系统自动确定可稀释的瓶数及需添加稀释液的量。精子自动形态分析系统与常规通过显微镜进行镜检相比,提供的精子活力、密度更客观、更准确,使用该系统提供的可稀释精液瓶数增加了2~3瓶/头,从而提高了精液的产量和工作效率。

4.5 精液稀释与分装管理

精液检查后需依据检查结果进行稀释和分装。精液稀释不仅能增加精液的容量,提供更多的精液产品,同时为精子提供营养和能量,抑制精液中微生物的繁殖,延长精液保存时间。良圻原种猪场公猪站使用精液自动稀释与分装系统,使稀释液添加量及分装量更加准确,同时降低了精液被污染的几率,提高了精液产品的品质。

精液分装方式主要为瓶装和袋装,瓶装精液最高刻度一般为100 mL,分装时简单方便,需用手挤压空气并拧紧瓶盖封口,易于操作,输精时需要人为挤压瓶体;袋装精液一般为80 mL,分装一般需要专门的精液分装机,使用机械分装、封口,输精时一般不需要人为挤压。分装后的精液要及时粘贴标签,用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品种,同时注明公猪个体号、精液生产时间、活力、有效精子数等,并进行登记备案。

4.6 精液保存与运输管理

4.6.1 精液保存管理

种公猪精液一般采用常温液态保存,最佳保存温度为(17±1)℃。精液保存时间的长短主要和稀释液种类相关,采精后3 d内使用的精液可使用短效稀释液,5 d内使用的精液建议使用中效稀释液,5 d以上使用的需使用长效稀释液。精液保存过程中,每天翻动2次,防止精子挤压而死亡。精液保存的时间和效果还和公猪本身的个体特性有关。

4.6.2 精液运输管理

精液的运输过程是保证精液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间精准的温度控制十分重要。在炎热的夏天,一般使用双层泡沫保温箱运送精液,泡沫箱中提前放入冰块冷却到17 ℃恒温,再放入用毛巾包裹的精液进行运输,冰块和精液不能直接接触,为避免剧烈震荡,可用报纸进行填充;在寒冷的冬天,需使用保温用恒温乳胶放在保温箱内进行保温。如有条件,可使用电子恒温箱等专业设备运输精液,进行精准的内部温度控制,精液运输保存的效果会更好。

4.7 精液质量追溯管理

种公猪站在整个生猪生产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为所有母猪场提供母猪配种用的公猪精液,其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种公猪质量的优劣、精液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母猪场的生产成绩,如配种受胎率、配种分娩率、产仔数以及后裔种猪、商品猪的生产性能等。因此,建立种公猪站涵盖精液采集、检查、稀释分装、保存、运输、使用全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十分有必要。所有以上环节必须制定标准操作程序,同时制定相应的记录表单,日常工作中必须进行有效记录,从而实现精液质量可追溯。

此外,内部使用及外卖种公猪精液产品需进行留样检测。公猪站负责留样的制备、保存、定期检测和报废处理;生产技术部负责对留样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外销精液质量进行跟踪和反馈。

5 种公猪站精液推广与遗传交流

随着《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年)》的深化实施,我国在种猪登记、性能测定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在育种操作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跨场间种猪遗传联系的建立,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种公猪站在整个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种公猪的影响覆盖整个生猪繁育体系的育种群、繁殖群和生产群。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优良种公猪精液的推广,可实现核心育种场间遗传物质交流,建立场间遗传联系,推动种猪联合育种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优良种公猪精液携带的优良遗传资源的快速扩散和整合利用,可加快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遗传进展,实现我国种猪育种及生猪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

近年来,良圻原种猪场积极响应国家大力推进全国生猪遗传改良的政策方针,积极投身国家生猪产业发展,平均每年推广优质种猪约4.76万头,推广优质种公猪精液约5.66万份。2014-2016年,良圻原种猪场平均每年与5家以上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进行精液交流,交流种公猪数量在20头以上,在交流场累计纯繁配种927窝。通过开展遗传交流,杜洛克、长白、大白种猪分别和其他16、22、26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建立了遗传联系,最大关联率分别为19.8%、42.9%、39.0%。通过场间遗传交流和联合育种,种猪生产性能获得显著遗传进展,平均每年达100 kg体重日龄育种值减少1.5 d、产活仔育种值提高0.15头,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为落实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优质瘦肉型配套系种猪选育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资助;计划类别:重大专项计划;合同编号:桂科重14121003-2-3

吴细波(1981-),男,硕士,高级畜牧师,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E-mail:xibowu@126.com

吴志君(1961-),男,硕士,农业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集约化猪场建设、生猪养殖、管理与经济分析等

2017-09-18)

猜你喜欢

种猪场公猪精液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电子地图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猪人工授精精液采集、处理和保存方法
牛冷冻精液的制作、保存和解冻方法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PIC-408系列采用育种技术控制公猪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