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创新琐谈(二)
——以肝血虚寒生风论治多发性硬化
2017-01-16张法英
刘 洋,张法英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北京 100020)
【临证验案】
中医理论创新琐谈(二)
——以肝血虚寒生风论治多发性硬化
刘 洋1,张法英2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北京 100020)
多发性硬化属于罕见病,临床病程呈反复复发缓解表现,现代医学在急性期过后缺乏良好的控制方法。临证以肝血虚寒生风为病机,个体化辨治,在促进达到完全缓解、缩短达到完全缓解的时程、延长缓解期时间、减少复发、减轻复发的损害程度、改善或消除神经损伤病灶等方面,确实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血虚生风; 多发性硬化; 辨证治疗
正题之前先说点题外话。在10多年前笔者担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时,曾以书信形式与许多作者进行稿件的沟通交流。一位作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19、20世纪之交的中西汇通学派的学术解释,比现代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好接受得多,怎样解释这个现象。说心里话,当时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经过思考我回信说:中医一直是以整体观念认识疾病的,当时的西医也处于整体水平下描述疾病的阶段,二者在某一疾病的临床症状层面所见到现象是相同的。如感冒,无论致病微生物的种类有何不同,都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发冷发烧、头身关节疼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无论中医西医临床所见是相同的。西医对症状的描述和一般机制解释,容易被中医的临床观察、辨证治疗所印证和接受。这可能就是当年中西汇通学派蔚然风气的原因吧。至于现代医学有关感冒机制的深入研究,总不如在症状层面与中医理论及经验的结合透彻且实用。下面谈谈如何根据多发性硬化(MS)的流行病学和症状学,总结出肝血虚寒生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的心得体会。
1 MS的流行病学和主要症状
MS属于罕见病,是以脑与脊髓的白质脱髓鞘为病变特点的自身免疫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病患占70%~75%。高纬度地区多发,国内病人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情呈缓解复发表现,感染或女性分娩3个月左右易复发,复发时可出现新的症状,呈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时间的多发性。常见的症状体征有痉挛性轻截瘫而肢体无力,视力障碍和眼球震颤而视物模糊,深浅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而麻木疼痛走路不稳,胸腹部束缚感,小便失禁、大便潴留或失禁,强哭强笑或抑郁或兴奋的情绪异常等。
2 病机分析
一是视力障碍和眼球震颤而视物模糊,因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视物模糊当属肝血不足,目失血养、眼球震颤、暴盲当属肝风;二是痉挛性轻截瘫的肢体僵硬,正合“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而共济失调走路不稳恰属“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三是肢体无力,可以“肝者罢极之本”,肝藏血主筋,筋强则有力,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观之;四是抑郁或抑郁与兴奋交替(躁郁症或双极情感障碍),情绪不稳,强哭强笑、欣快、焦虑、易激惹则为肝主疏泄情志不利;五是病人还可见抽象思维能力障碍,注意或集中能力减低,找词困难,信息处理能力下降,严重者丧失自制力等,可以“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理解;六是小便失禁、大便潴留或失禁,也可认为是肝主疏泄失司;七是感觉障碍而麻木疼痛,肝主痛,麻木属寒凝血痹;八是起病形式急性或亚急性属于风邪致病;九是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时间的多发性属风性的善行数变;十是胸腹部束缚感则属寒邪凝滞收引;十一是热带地区发病率低,高纬度寒冷地区多发并有寒邪因素;十二是临床以20~40岁的女性高发,“妇人以肝为先天”“肝藏血”“女人以血为主”,肝血充足则肝气条畅,此期女性经孕产乳较为集中,虽属生理过程但亦易耗伤肝血。
综合分析西医的症状学和流行病学资料,五脏定位以肝为主,肝血易伤为女性20~40岁的生理特点,高纬度地域多发和起病形式、疾病表现多见风动寒凝之象,因此认为肝血虚寒生风是为多发性硬化的主要病因病机,治则当以温肝养血祛风为要。近年也有学者从肝郁血虚来认识MS的病因病机,如朱文浩[1]、谢仁明[2]等。
现代亦多论见MS为肾虚髓海不足,病位在脑髓,常以补肾填髓为治。这种观念是根据本病的西医神经病理学改变而形成的。女性在20~40岁之间,正是筋骨隆盛、耳聪目明、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时期。“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壮盛;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素问·上古天真论》)。”可见女性20~40岁肾气不虚,若出现脏腑经脉功能不足,也是从35岁开始虚在阳明,以至42岁虚在三阳。而本病在此年龄多发,肾虚髓空的病机恐怕不能完全解释。
3 典型病案
案1:梁某,44岁,中学教师,吉林延吉市人,2007年5月4日初诊。主诉长期头痛头晕,垂头不欲抬,怕冷,月经色暗量少有血块,月经延迟,臂痛腰痛,舌质淡,舌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双手脉极沉弱难以触及。头部MRI有脑室周围多发硬化灶,沟回增宽,有萎缩倾向。诊断多发性硬化,辨证属寒湿头痛,治宜温散寒湿止痛。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炙黄芪、怀牛膝各30 g,炒苍术、天麻、蔓荆子各12 g,羌活、川芎、炙甘草各10 g,炙麻黄、厚朴、陈皮各6 g,制胆星、制附子各5 g,细辛3 g,每日1剂。服药后头臂腰痛逐渐减轻,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2008年6月23日复查头部MRI,原脑室周围多发硬化灶已消失,脑结构无异常。诉头已不痛,稍有头晕,后又巩固治疗3个月,至今仍在随访未复发。
案2:赵某,30岁,审计局职员,黑龙江勃力县人,2006年11月13日初诊:2000年受惊吓后出现阵发性头、双手发麻,当时未有诊断。2002年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行走困难,于省内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经治疗完全缓解。2006年10月底复发,速赴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未能完全缓解。来诊时双上肢无力,右上肢较重,不能上抬,右手握力尚可,但自己不能吃饭、刷牙、握笔,手脚胸部麻木,双手温度觉减退,胸闷有窒息感,低头后背自头至足有放电感,舌质红暗,苔稍腻,左脉沉弱,右脉浮滑。辨证属阴血不足、痰热阻滞、经脉失养宜,治宜滋阴养血、濡润经脉、兼清痰热。方用四物汤、增液汤加减:炙黄芪60 g,熟地50 g,玄参、麦冬各30 g,桂枝、白芍各15 g,当归12 g,天麻12 g,姜黄、郁金、桑枝、制龟板、炙甘草各10 g,鹿角胶、川芎各6 g,制胆星、黄连各3 g,每日1剂。回住地服药,1个半月后右手功能恢复,可以写字,胸闷和窒息感消失,麻木明显减轻。通过电话联络以上述处方为基础,根据病情叙述进行处方调整。服药至2007年3月8日,双手功能恢复正常,已恢复工作1个月,但劳累后易出现手足麻木感觉。至2010年9月16日时年已35岁,去上海参观世博会中途到北京,此为第二次面诊。与5年前判若两人,能坚持正常工作,病情未再复发,停止服用中药。2013年5月9日电话求诊,因精神刺激近几日出现右半头麻木,同侧视力下降、复视,到哈尔滨某军队医院治疗,头部MRI有斑片状硬化灶,诊断多发性硬化症(复发),激素冲击1周未改善,自动出院到哈尔滨某中医院,该院索要我们以前的处方,以此为据进行处方。药物如下:黄芪50 g,山茱萸、葛根、党参、菟丝子各20 g,熟地、鳖甲、白芍、白术、山药、栀子、竹茹、麦冬、龙眼肉、续断、茯苓、陈皮、天麻、川芎、桃仁各15 g,阿胶、鹿角胶、炙甘草各10 g。2013年6月19日电话联系,诉服中药后病情迅速改善,视力恢复,复视减轻。
案3:陈某,40岁,全职太太,河北唐山人,2011年8月7日初诊。患病8年,自2003年首次发病,治疗后感觉运动障碍完全恢复,但大便排泄障碍,长期使用开塞露。2007年复发,治疗后遗有小便不能控制,下肢发凉麻木,走路无力。2011年2月第二次复发,经治疗症状有所减轻,门诊口服环孢素、强的松等治疗,但每2月余病情便反复加重,需要住院治疗,到我处就诊时已反复3次。症见满面黑沉,色素沉着,怕冷,胸腹部约束感,四肢麻木,腰以下自觉冰凉,走路不直,向右侧偏向,小便失禁,长期使用尿不湿,大便排泄无力,没有便意,全身无力,语声低微,走路约50 m即需休息,舌红苔薄,脉两尺弱。辨证属气血虚弱、肾精亏虚,治宜补气血、填肾精。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生黄芪、生姜各50 g,生地30 g,大枣25 g,桂枝、赤芍、竹叶各20 g,五味子、桔梗、当归各15 g,龟板胶、鹿角胶各12 g,泽泻、干姜、川芎、炙甘草各10 g,每日1剂。服7剂后觉下肢冷感减轻,无力改善。后依此方加减服药21剂小便失禁消失,全身温热,可走路2000 m。2011年9月底,服药不到2个月,便能登山旅游了。2012年5月除大便排泄障碍外,上述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色素沉着减轻,并自耳部向面部中心缩退。2013年3月因夫妻关系不睦,加之劳累受寒,病情再次复发。症状没有以前复发严重,主要是下肢麻木无力,胸腹部约束感,住院治疗恢复仍不完全。门诊治疗主要是中药配合针灸,口服西药环孢素,病情恢复较好,麻木无力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
案4:赵某,23岁,山东青岛黄岛人,2014年5月3日初诊。主诉有多发性硬化病史2年。2012年4月突发肢体麻木无力,视物模糊,MRI有颅内多发性脱髓鞘病灶,一直恢复不完全。2013年9月和2014年4月又2次加重,现强笑,语言减慢,双侧肢体无力,右侧甚于左侧,不能自己站立行走,须他人夹持双腋前送方能勉强移步,怕冷,舌淡苔腻,脉沉,双尺尤甚。方药:生地25 g,生黄芪各25 g,竹叶、生石膏、茯苓、怀牛膝各20 g,五味子、当归、党参、节菖蒲、远志各15 g,桂枝、赤芍、泽泻、厚朴各12 g,干姜、川芎、杏仁各10 g,炙麻黄6 g,紫河车5 g,28剂。服药10 d其母发短信说病人已能自己走10 m远。以后短信联系,上方稍事加减或加玄参、麦冬滋阴,或加牛膝、桑葚强肾。2014年10月10日二诊:病人从青岛独自来京就诊,强笑已不明显,右下肢仍有无力感偶麻,仍怕冷,舌暗苔腻,脉双尺沉,右尺甚。方药:生黄芪35 g,生地25 g,怀牛膝、寄生各20 g,竹叶、桂枝、生薏苡仁、菖蒲、狗脊各15 g,党参、郁金、五味子、当归、独活、苍术各12 g,川芎、干姜、黄柏各10 g,炙麻黄6 g,紫河车5 g,14剂。病人之后皆自行来诊共3次,至2015年9月基本恢复正常,活动功能保持较好,2016年结婚怀孕。
4 体会
治疗MS时,笔者喜用《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辅行诀》大补肾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张仲景治疗血痹的方子,主治“外证身体不仁”的感觉障碍,由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组成。张仲景曰:“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肝主春主风,位五脏之端,肝风之气顺时条达,就可依序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肝为五脏之首,故张仲景首出桂枝汤以调畅肝之正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所袭之处就是正气不足之所,即“不足者凑之以邪”。肝之风气不足,则凑之以邪风,暗通“同气相求”之理。太阳病中风证病机也因内之风气不足、外风凑之而“阳浮阴弱”。其“阴弱”也可意味内之风气不足,应用桂枝汤则能壮内风以驱外风。至于血痹用桂枝汤加黄芪,更益助肝生风之力,风行则血活痹散。
《辅行诀》大补肾汤专治骨痿,由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两组成,“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3],与MS的精神委顿困惫、腰痛膝软、行走困难、头目昏眩、小便频数失禁、脉弱无力等在症状上非常相近。方名虽为大补肾汤,实为小补肾汤原方原量(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与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12枚)去枣并减量而成。小补肝汤温养肝血易知,而小补肾汤之地黄、泽泻、甘草补肾之功亦可以药性理解,惟用竹叶与后世清心之说不洽,直至查许慎《说文解字》“竹,冬生草也”豁然开朗。竹叶寒冷不凋,凌冬生发,可见藏精之厚,生气之足,大能补肾益精,凛冒风寒,为肾家要药,故能益肾治骨痿。
通过以上4个病例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能达到完全缓解(病例1、4),缩短达到完全缓解的时程(病例2、3),延长缓解期时间(病例1~4),减少复发(病例1~4),减轻复发的损害程度(病例2、3),消除神经损伤病灶(案1)。
根据具体病人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治疗是中医的特点。每位病人由于MS损伤中枢神经的不同部位,其症状表现也不相同,因此治法用药也不同,即“个体化辨治”。因此每个病人的处方用药都是不同的,用药不能一律,总以“有是证用是药”为指归。中医临床讲究辨证论治,“中医的理论是依‘证’确立的,是解释说明‘证’的,中医的治法也是依‘证’确定的,方药的运用同样是针对‘证’的。就是说,中医理法方药都是为了说明和解决‘证’而展开的。[4]”在中医证的构成中,症状所占比重较大,如果能够对症状的诱发、加重、缓解等诸多相关因素,按中医理论认真梳理,就会自然得出疾病的因、机、法、药,所以在症状层面的中西医结合是最简单而有效的。另外,西医的流行病学资料也会给中医提供一些三因致病方面的辨证依据。笔者认为,西医越宏观的信息,越利于进行中西医结合,越深入的研究与中医结合越远。由于MS属罕见病,以上体会只是粗浅认识,敬请指正。
[1] 朱文浩,高颖.论多发性硬化与肝肾的关系[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18-1919.
[2] 谢仁明,黄臻,杜宝新.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7):437-438.
[3] 衣之镖,衣玉品,赵怀舟.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4.
[4] 门九章,韩向东.中医“证”的研究思路再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5):18-19.
R744.5+1
A
1006-3250(2017)03-0418-03
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