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临床案例分析中医补法的灵活应用

2017-01-16王明燕李泉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3期
关键词:顺气补法补益

王明燕 李泉红 彭 伟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从临床案例分析中医补法的灵活应用

王明燕1李泉红2△彭 伟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临床以“虚则补之”为施治则的应用颇多,但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补不达效”,甚至应用补益剂之后病情加重的情况。笔者以临床案例为引,分析讨论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以及在应用补益剂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补法;病机;虚实关系;辨证施治

《中医大辞典》:“补法,八法之一。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1]”补法在临床上能用于病因不同、表现各异的多种杂病中,“虚证”的界定可以不受现有疾病分类体系的限制,因而中医辨证为“虚”的情况, 原则上皆可应用补法治之,这也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但笔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本虚”之证亦有其动态变化性,因而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必须灵活应用补法。

1 案例举隅

患者程某某,男,70岁,既往有前壁心梗史6年,二尖瓣反流病史5年,高血压、冠心病病史5年,3年前曾于济南市中医医院就诊,时有心前区隐痛,短时可自行缓解,胸闷、气短,活动加重,动辄喘促,无头痛、头晕,脉细、弱,入院后诊断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2017年3月12日来门诊就诊,时觉胸闷不舒,乏力,纳呆,无口干、口苦,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厚腻,脉沉、涩。李泉红医师给予涤痰汤方加减,药用:陈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5g,茯神15g,党参15g,胆南星9g,竹茹15g,黄芪18g,当归9g,远志9g,木香9g,龙眼肉9g,干姜6g,苍术12g,姜厚朴6g,酸枣仁30g,九节菖蒲9g,龙齿9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共7剂。2017年3月28日随访,询问患者病情,患者自述服第1剂药时药甜难以下咽,全部倾倒之,后6剂均未服用。曾服西药治疗(具体未知),效果不明显。其妻平素偶尔于药店购买开胸顺气丸服用,因患者自觉症状较重难以忍受,故予之,服3袋(6g/袋)后症状缓解大半,后继续服用1盒,胸闷及纳呆症消,乏力,眠差,苔仍略黄厚脉沉、缓。

2 按语

余查看其所购开胸顺气丸,组成为槟榔、枳实(麦炒)、山楂片、木香、乌药、厚朴(制)、甘草、大黄(制)等。功能:开胸顺气,消食导滞。用于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呕吐恶心、停食蓄水、红白痢疾。并指出老年体弱者慎用。其方组成虽不可全知,但与《中国药典》所载开胸顺气丸相似,均以攻伐药物为主,几乎无补益药物。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且病已久矣,初入院时有明显“体虚”症状,故未用峻烈攻伐之品,而略加补益之药。患者苔厚腻,胸闷,予涤痰汤加减理应方证相应,而患者觉药甜难下,反观原方中药物组成,仅有龙眼肉味甜,但用量不大;酸枣仁用量虽大却不至于甜至拒药。久病多虚,本案例患者年至70岁,机体功能衰退,正气渐虚,又加之有心肌梗塞病史,医者大多会固护正气,于方中酌情添加补益之品,理应无可厚非。开胸顺气丸中无一补药,其所用多为行气消积、化痰除痞之品,却对该患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且患者无如便稀等任何不适。患者本为虚,补益之剂难以下咽,行气攻伐之品却立竿见影,笔者对其原因分析如下。

3 讨论

“拒药”可能原因有病重邪甚、脾胃虚而不纳药、患者主观拒药、药证不符等。本案中患者久病,就诊时精神状态尚佳,病重邪甚可能性不大;脾胃虚而不纳药当为药性平和之药较为容易接受,但患者所服用的开胸顺气丸药性较为峻烈,但病人反而无便稀,故其脾胃虚弱可能性亦不大;患者因药甜而难以下咽,结合所用方药,药甜的可能性不大,而口甜一症在初诊时患者并未叙述,因而并无脾胃湿热之病机,应用涤痰汤加减尚属“方证相应”;患者仅因药甜而拒药,且后来半月内改服几种西药,最后因自觉症状较重难以忍受服开胸顺气丸而获效,有病急乱投医之嫌,患者主观拒药的可能性较大。

重新审视患者,其年事已高,且病史复杂,虽有虚证之本,但用药时亦应兼顾实证之存在。因为虚实亦有动态变化。患者病程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其证候也有差异。追问病史,其前壁心梗经治疗后恢复良好,心功能Ι级,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已无明显虚证存留。此次患者发病虽有胸闷,乏力,脉沉、涩等症状,较前有相同之处,但询问患者,述胸闷在活动后无明显加重,脉沉而尚有力,为实证之脉;患者服用开胸顺气丸前后虽均有乏力等虚证表现,而服用后随访时虽不欲动,但动辄有力、动之反舒,不似虚证,动辄加剧,结合其气虚痰瘀体质,后续乏力症状应为自身体质所致,但其病机已不再以“虚”为本,而以实证为先,应“急则治其标”。原方虽以祛实为主,但痰浊较重,补益之药反助痰湿,故本案例在治疗过程中应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重。在用药时囿于既往病史,考虑存在本虚之象,治疗欲标本兼顾,用药必定分散,则达不到药专力宏、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更延误了病情。疾病所处的阶段不同,证候有差异,因而病机也发生了变化,治疗之前应再辨虚实真假。虚实动态变化的过程即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补益之法也应根据虚实变化灵活运用。

开胸顺气丸虽当下奏效,但不可久服,本病虽标为实,但患者初入院时胸闷、气短,活动加重,动辄喘促,脉细、弱,其本为“虚”,虽然后来病症发生了变化,但仍为气虚痰瘀体质,久服必耗伤正气,最终仍需辨证施以补益之品。后期治疗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对正气的保护,酌情添加补益之剂以抗邪外出。

4 总结

中医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治疗大法不外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然而在临床中,因病机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治疗过程及结局却并不尽如此,在“虚则补之”过程中常出现“药不达效”表现。

应用补法总离不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指导。邪正相搏而为病,因而邪实与正虚常可同时存在。关键是定其虚实之缓急。原则上是无虚者急祛其邪,恐久留而生变;多虚者急培其本,恐临期则无济于事。小实小虚,亦宜急去其邪,“寓攻于守”。中医整体观具有动态特征性,在治病时对虚实标本是作整体看待的,虚实病机也会随着病程进展有相应动态变化,这种动态观值得在理论上充分反思,并于实践中灵活运用。为了正确用补,首先辨证要清楚,是否为虚,虚在何处,虚之程度如何,然后考虑从何处入手,从何方面考虑用补,是直接补还是间接补,用补以后有什么症状反映,还要考虑到虚实真假的存在,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深入了解所见虚证的成因、证候、机制、影响等方面,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医者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病机之精准,疾病发展过程中病机也可能随之改变,必须抓住疾病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关键病机;二是用药之胆识,辨证过程中多有复杂病机存在,虚实有别、治疗各异,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敢于用药,打破某些常规,以达到药专力宏、立竿见影效果;三是辨病之智慧,本虚与标实可单独或同时存在,亦有虚实之真假,应从细节入手,找到真正的原因。临证必须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抓住病机,重点处理好虚实关系,把握好虚损程度及正邪对比关系,选择好适宜的方药配伍与剂量,遵循三因制宜之道,循序渐进,顺势而为。

[1]李萌,于智敏.中医补法真义探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6):738.

王明燕(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的研究。E-mail:wmy2887@163.com

彭伟(1970-),女,汉族,硕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内科疾病。E-mail:srt201314@126.com

指导老师:李泉红(1972-),女,汉族,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

R249.2

A

1007-8517(2017)13-0083-02

2017-05-09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顺气补法补益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和补益法协同在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运用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
日常生活中也有“顺气丸”
日常生活中也有“顺气丸”
顺气又可口的食物
薛一涛教授运用补法治疗眩晕验案举隅
谈谈补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