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五邪属性探析
2017-01-16赵桂芝祝建材
赵桂芝,祝建材,王 雷,王 昭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内生五邪属性探析
赵桂芝,祝建材,王 雷,王 昭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内生五邪是《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中讲到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5个方面。对于内生五邪的属性,早期的教材多认为是病因概念,而现在的本专科教材一般都将其划为病机概念。对此,笔者从病理产物性病因病机和证候关系以及各家学说3方面进行了细致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认为称内生五邪是病机概念是不确切的,它们更应该是病因概念,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范畴。
内生五邪;病因病机;属性
内生五邪是《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5个方面。对于内生五邪的属性有学者认为是病因概念,也有学者认为是病机概念。如1984年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1]将内生五邪附于外感六淫中分别讲述。而在1991年第8次印刷的印会河主编的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则明确提出“所谓内生‘五邪’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此后的本科教材都将内生五邪列于病机章节中论述[3]。然其后一段时间内也有些中专教材依然将内生五邪附于病因中讲述[4]。而现在的本专科教材应该都将内生五邪划为病机概念[5-6],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并探讨如下。
1 从病理产物性病因角度探讨
内生五邪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现在大多认为其属病理变化和病机范畴。而笔者认为内生五邪当属脏腑经络或精气血津液功能失常产生的病理产物,现以内湿为例试说明其缘由。内湿多因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异常而停聚所致,这是大家公认的。病理产物性病因中的“痰饮”也是水液代谢障碍,由水液停聚而成。三者本属同源而异质,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水气弥散于体内便为湿。痰和饮都被公认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同样是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内停所致的湿邪也当属病因范畴。据此笔者认为,内湿应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且除内湿之外的内风、内寒、内燥、内火,也都应被视为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功能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属病因,只不过这种病理产物是无形的,恰如无形之痰。
2 从病机和证候关系探讨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而证候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理变化的概况,即证候是对病机的概况,或说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则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证候能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等都属于证候概念[3]。以此为据分析内生五邪的概念,即可发现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既不能反映疾病的病位,也不能反映邪正盛衰,更不能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以内火为例,内火的病位可以在心,可以在肝,还可以在肾等,单凭内火两字其病位不得而知;且内火既有实火又有虚火,所以单说内火也不能判定其邪正盛衰,更不能据此确定治则治法而处方遣药,故据此认为内生五邪不应属于病机范畴。
3 从各家学说探讨
关洪全据现代研究从微观角度提出,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某些腔道中寄居着大量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称为正常菌群,不引起疾病,一旦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便能引起疾病,称为条件致病微生物。这与中医学理论中由于机体脏腑和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的某些内生邪气很相似。如恶性肿瘤、血液性疾患、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出现白色念珠菌、卡氏肺孢子菌等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机体往往表现出肺肾阴虚、虚火内生之候,或久病伤阳耗液、内生燥邪等都应归属于内生五邪所致疾病范畴,故认为内生五邪所致病证与某些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有关[7]。笔者认为,这是从微观角度认为内生五邪属于病因范畴的力证。岳晓莉等则明确提出了内生五邪的5个致病特点:一是发病隐匿,起病缓慢;二是发病前期脏腑失调;三是临床表现类似外感;四是病程较长病情反复;五是外邪诱发病情加重[8]。只有作为病因才会探讨其致病特点,这也是把内生五邪视为病因的又一佐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在的本专科教材称内生五邪属病机概念是不确切的,它们更应是病因概念,确切地说应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范畴。
[1]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
[2]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5.
[3]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72.
[4] 唐永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1.
[5] 王海亭,祝建材.中医基础理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84.
[6] 王敏勇,孙欣峰.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70.
[7] 关洪全.试论中医“六淫”与“内生五邪”学说中的病原微生物认识[J].中医研究,2009,22(4):1-2.
[8] 岳晓莉,秦林,滕佳林,等.论“内生五邪”的致病特点[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193-195.
赵桂芝(1971-),女,山东莱阳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教学与临床研究。
R228
A
1006-3250(2017)03-0320-01
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