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西丰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2017-01-16迟景春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9期
关键词:嗜血纤维素病猪

迟景春

(辽宁省西丰县钓鱼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西丰 112415)

辽宁西丰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迟景春

(辽宁省西丰县钓鱼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西丰 112415)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近年来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的病原是副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本病发病率逐渐增加,2016~2017年期间,对辽宁省西丰县多家猪场进行发病调查,绝大多数养猪场发生过本病,并反复出现,通过对22家发病猪场进行了诊治观察,积累了一定的数据和资料,具体如下:

1 发病特点

调查诊治中发现如下特点:(1)在本地区猪副嗜血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早春的秋季发病率偏高,特别是在空气湿度较大、通风不良、温差变化大时本病发病率较高。(2)成年母猪较少发生本病,发病后也容易治愈,仔猪和育肥猪发病率高,经常全群性发生本病,有较高的死亡率。(3)不同县区养殖场猪副嗜血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有所不同,治愈后反复发作,二次发作后通常对前期使用抗菌药不敏感。(4)个别养猪场使用疫苗免疫接种后仍然发生本病。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

2.1 临床症状

2.1.1 急性型

本地区症状多表现急性型,不分大小和体况,病猪发热、体温升高至41~42.0℃,精神委顿,食欲消失,全群食欲也明显下降,个别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多表现苍白,耳梢和鼻盘略青紫,眼睑皮下水肿,拥挤至角落,驱赶时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腕关节、跗关节明显肿大,有明显疼痛感,病程1~3d不等,死亡率高,临死前表现神经症状和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在无药治疗情况下病猪体温下降后2~5h通常死亡。有的经用药后治愈,有的病情稳定转为慢性。

个别场家治愈稳定后经10d左右再次发作。

2.1.2 慢性型

病猪消瘦虚弱,被毛粗乱无光,皮肤苍白,腹式呼吸,时而鼻孔中流出黏稠分泌物质,关节肿大,行走迟缓,食欲不振,通常经1~2周逐渐康复,少数病例衰竭死亡或转变成僵猪。

2.2 病理剖检变化

病理剖检变化以内脏各器官普遍性浆膜炎症为主。病理变化常以不同组合出现,同时全身淋巴结肿胀和水肿、轻度出血。

2.2.1 浆膜浆液性炎

见于急性和突然死亡的病猪,表现各组织器官肿大,表面湿润光亮,间质增宽,透明感增强,切面液体增多,器官所在生理体腔液体增多,色泽变深,有混浊絮状物。

2.2.2 浆膜纤维素性炎

多数剖检为该病理变化,实质器官通常发生瘀血、肿胀和变性炎症,在内脏实质器官表面有不同程度厚度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蛋白膜状物质,出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与肋胸膜粘连、心脏表面粗糙有纤维素渗出,肝脏脾脏肿大,表面渗出纤维素样物质,胸腔积液、腹水、心包液明显增多并混有脱落的膜状物,病程稍长者,器官通常和周围组织粘连。

2.2.3 肾脏局灶性坏死

肾脏通常不出现纤维素性渗出,大多表现表面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

2.2.4 关节炎

关节内液增多,关节囊和关节面肥厚,关节腔中有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

3 实验室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做出疑似诊断,进一步进行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

参照冼琼珍等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以心包液、关节液划线接种绵羊鲜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37℃培养24h后挑取单个典型菌落,涂片镜检,再进行培养,进一步进行“卫星生长现象”和生化试验。结果表明:疑似诊断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死亡病例均分离出病原菌,符合副嗜血杆菌的特征。

在对本病调查诊治中,对个别猪场分离副嗜血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将分离菌种涂布法接种绵羊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选用代表性药物,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如下表1。

判定标准:抑菌直径大于15mm以上为高敏,介于10~15mm之间为中敏,低于10mm为低敏。

4 综合防控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1)改善饲养条件,隔离病猪进行单独治疗,加强环境消毒,稳定猪舍温度和加强通风,减少发病诱因。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

(2)全群投药拌料:阿莫西林500g、氟苯尼考400g/t料,连喂7d,停药2d,再加喂3d,明显控制本病的发生。

4.2 药物治疗

单一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用下列两种不同类的抗生素药物联合治疗,同时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注射给药1次/d,3d为一个疗程。复发病例更换药物。

5 体会

(1)猪副嗜血杆菌病在本地区广泛存在,发病频繁。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难度大,要求条件高,本病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各组织器官表面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症,通过病理剖检特点容易做出初步诊断。

(2)调查中发现猪嗜血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产生耐药性快,在没有作药敏试验的情况下防治时,要使用联合用药方式,复发治疗要及时更换药品。由于猪副嗜血杆菌病是属于浆膜渗出性炎症,配合地塞米松抑制渗出,明显增强治疗效果。

(3)在使用药物防治同时,要减少诱发因素,隔离病猪加强环境消毒切断传染,才能更有利于综合性防治本病。

(4)病原菌血清型多,变型快,免疫接种疫苗控制本病效果不理想,在高发猪场和高发季节要提前使用药物预防。有条件时使用本场分离病原菌制作成灭活菌苗,免疫确切,具有针对性。

(5)本病一旦在猪场中出现,经常性发病,不易根除。

[1]冼琼珍,黄耿森,王淑敏,等.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6,42(3):27-29.

[2]季芳,宋长绪,杨增岐.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4,29(1):19-22.

[3]梁运霞,宋冶萍.动物药理与毒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中国兽药典委员会编.中国兽药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194-205.

[5]周铁忠.动物病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43-146.

迟景春,男,1972年4月生人,兽医师,工作于宁省西丰县钓鱼动物卫生监督所,主要从事防疫监督和品种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嗜血纤维素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纳米纤维素自愈合材料的研制
纤维素基多孔相变复合材料研究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住口
基于近红外技术的苎麻叶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及Cd含量快速测定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和耐药机制
猪链球菌感染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