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中药材+养殖双赢模式的探讨
2017-01-16柴守宏
柴守宏
(甘肃省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陇西 748100)
陇西县中药材+养殖双赢模式的探讨
柴守宏
(甘肃省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陇西 748100)
截止2015年底,陇西县全县畜禽饲养量达459.22万头只,其中牛、羊、猪、禽分别为 6.84、121.38、41和290万头只,畜禽出栏总量为215.8万头只,其中牛、羊、猪、禽分别为2.6、50.2、23和140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4.81万t,人均牧业纯收入1980元。同时,陇西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美称,药材资源丰富,全县种植药材35万亩,年产9.66万吨,现有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52家,每年产生近5000吨药渣,该县瞅准这天时地利的优势,重磅推出“陇西药膳羊”系列产品。
1 中药材养殖业发展现状
1.1 积极组织,试验论证
2014年,该县经多方考察、论证,坚定了中药材饲喂畜禽的可行性,并制定了药膳羊生产试行方案。次年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比对试验,发现羊只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中药材渣,可防治羊疾病,增强抗应激能力、繁殖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增加牛羊体重等功效。结果显示,药渣饲喂羊只日增重约 330克,同时,经甘肃农业大学专家实验论证,药膳羊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1.2 抓点扩面,推广成果
2015年,该县在县域内的3个大型养殖场实施药膳羊示范点建设,分别通过药膳羊精深加工、增重比对、产业开发等方面全方位挖掘附加值增长点,同时形成一套推广方案,以示范点为切入点,将药膳羊饲喂技术细化并推广应用,2016年底,该项技术将覆盖全县30%以上的养殖场,实现产值3.29亿元。
1.3 品牌建设,形成体系
2015年,该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将“陇西药膳羊”品牌打造列为畜草产业“十三五”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已规划开展药膳牛、猪、鸡等系列品牌的创立,切实将资源优势化、将产业优势扩大化。同时,部分养殖企业、合作社与相应的药渣供给企业签订供销合同,确保供量的同时为企业创收,两行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合体。
2 存在的问题
该县虽在中药材养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项目支撑,资金匮乏。2014年,“陇西药膳羊”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启动,经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多方筹措,率先在养殖场开展试验,通过认真研究比对,找出了一条提产增效的路子,但资金问题仍然是打造品牌一道鸿沟。二是受药商牵制,药渣供应显被动。现阶段,陇西虽然是中药材大县,但中药材饲喂原料养殖户不能自给自足,均由中药生产企业供应,一纸协议存在牵制性,在饲喂对比、品牌打造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三是养殖户认识度不高,推广较难。由于养殖业从事人员大部分年龄大、学历低、接受新鲜事物程度差,这也是将是推广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
3 发展方向
3.1 拓展研究领域,开辟新增长点
中药材养殖不仅能提升羊只的各方面性能特征,同样可以适用于其它畜禽,尤其对奶牛产奶量的提升有很大作用,截止今年6月,陇西奶产量达3230吨,现有奶牛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三家,此项研究对陇西经济意义重大,可产生增加值约500万元。将中药材运用领域拓展到肉牛、猪及家禽的养殖中,提高养殖户对中药材在养殖行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鼓励和引导广大养殖户选择价格相对低廉、安全、药效期长的中药材作为动物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在动物疫病治疗方面得到广泛运用。
3.2 推广研究成果,创立地方品牌
在当今消费潮流中,人们呼唤回归大自然,盼望无公害的生态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因此生产无化学药物污染、无药残的动物食品是消费者和畜牧业科技人员的共同愿望,发展绿色食品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而针对中药材的独特疗效,回顾现代西药在养殖业运用方面凸显的矛盾和问题,要重新以创建绿色品牌为目标,加大中药材在养殖领域研究和推广,将中药材代替部分常用的兽药,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中药材资源,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提高动物抗病能力、免疫力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药材毒性小、药效持久、体内无残留等优点,代替部分抗生素或作为常用预防药物来使用。
3.3 拓宽运用领域,提高产品品质
将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借助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将中草药及药渣或者制剂添加到畜禽的日粮中,作为畜禽免疫增强剂、抗菌剂和驱虫剂等来推广使用;在牛、羊、猪的育肥期,推广使用中草药的催肥增重制剂,不仅可提高家畜育肥期的日增重量,而且可以通过中草药的特有的疗效降低畜禽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几率,在保障畜禽健康生长的基础上缩短育肥期;对于处于繁殖阶段的畜禽,利用促生殖和催乳的激素样中草药制剂来提高畜禽的生产能力等;在动物不同成长阶段,选择不同的中草药或其制剂,以期改善肉品的风味、营养价值,提高肉品的品质;在家禽的饲养中,将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常见病的预防,提高家禽的生产能力。
S815.9
B
1003-8655(2017)02-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