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破伤风的中西医疗法
2017-01-16王保定
王保定
(甘肃省陇西县马河镇畜牧兽医站,甘肃陇西748103)
家畜破伤风的中西医疗法
王保定
(甘肃省陇西县马河镇畜牧兽医站,甘肃陇西748103)
破伤风也叫“强直症”,俗称“脐带风”、“产后风”、“四六风”、“锁口风”等。是经创伤感染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为破伤风杆菌,存在于土壤和粪便中,侵入伤口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病畜全身痉挛。家畜常因外伤、去势、去角、分娩、断脐或套鼻环等而感染,潜伏期一般为一到三周。破伤风虽不算“大病”,但对家畜饲养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做好家畜破伤风的诊断和防治,对区域畜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笔者就多年基层的兽医经验,对该方面做一论述,仅供参考。
1 诊断要点
常见于马类,猪次之,牛、羊和人极少见,一般零星发生,多有创伤史。症状多表现为,体温一般正常或微高,死前体温常升高。
1.1 马
头颈伸直,口紧垂涎,咀嚼不灵,吞咽困难。瞬膜(闪骨)外露,呼吸急促,鼻孔张大,耳直尾举,四肢、腰背僵硬,行走艰难,重的形如木马。容易受惊,惊后全身痉挛、出汗,口色赤红,舌有厚苔,口臭、脉弦。
1.2 牛
牙关发紧,舌咽困难,头颈伸直,腹部紧缩,耳立尾直,背稍弓起,四肢僵硬,行动不易,口内流涎,呼吸迫促。两眼发呆,有的瞬膜外露,全身发抖,瘤胃蠕动停止,常有臌气。
1.3 羊
头偏一侧,四肢强直,行动困难,腹泻和臌气。
1.4 猪
牙关紧闭,两耳竖立,头向后仰,腰背弓起,四肢强直,全身肌肉痉挛,常难站立。
2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创伤史一般即可诊断,但须与以下各病区别。
马钱子中毒:有服毒病史,痉挛较快但呈间歇性,死亡较快。
癫痫、脑炎,都是意识扰乱、昏迷或麻痹症状。
3 预防
避免牲畜创伤,发现伤口应及时治疗,清除畜舍内外的铁钉、铁丝、玻璃渣等尖硬物体。同时,给家畜进行注射、针灸和外科手术时,必须严格消毒,对某些外科、产科疾病及深部创伤宜用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注射,成年大家畜一次皮下注射5000~10000单位。
4 治疗
主要对马类为对象。应将病马拴在僻静、较暗的厩舍饲养,避免惊动,经常投以少量豌豆,任马自由采食,可防止牙关紧闭。
4.1 及时伤口处理
初次用1~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干净,以后可用此药的热溶液在患部热敷,每次两次,每次0.5h。首次处理后,随即用抗毒素5万单位在伤口周围分三、四点注入。如创内有腐败组织的,则须用刀切开割除,不要缝合,让其畅通,再用消毒剂彻底洗净。
4.2 用破伤风抗毒素
对成年马骡,就诊当日宜静脉注入抗毒素20~30万单位,最好能混合于 5%葡萄糖液2500ml静脉滴注(以后每日肌肉注射10万单位,持续 3~6天)。与此同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5~10ml。如果病情得到控制,即可停药,如未能得到控制,须继续治疗,此外,根据病马的具体情况,抗毒素也可注入百会穴内,每次剂量5~10万单位。
4.3 中医治疗
4.3.1 可用防风21g、羌活21g、天麻 21g、天南星21g、炒僵蚕24g、炒蝉褪30g、全蝎21g、川芎12g、清半夏15g、姜白芷21g、黄酒250ml为引(黄酒只用一次,第二剂起改用蜂蜜500g),水煎两次,将药液混在一起,待凉和黄酒或蜂蜜用胃管投服。连服三剂,隔天一副。
4.3.2 破伤风在头部者,重用白芷;破伤风在四肢者,加独活21g;瞬膜外露严重者,重用防风、蝉退;流涎多者,重用僵蚕、半夏;粪便干燥者,加麻子仁、大黄60~90g或芒硝250g;严重牙关紧咬者,加蜈蚣8条、乌蛇24g、细辛9g。
4.3.3 在治疗过程中,病畜往往大便秘结,可用防风24g、羌活24g、大黄90g、当归24g、桃仁30g、麻子仁120g,煎汤后加植物油500ml,用胃管投服。必要时1~2d后再服一剂。
4.3.4 在病畜好转中,常出现心音分裂或重复、节奏不整等症状,可用羌活21g、防风21g、黄芪21g、当归24g、赤芍21g、远志18g、五味子24g、麦冬24g、秦艽21g、牛膝21g、大黄24g、生地24g,共为末,蜂蜜250g为引,隔天一剂,连服5~6剂或心音转为正常为止。
4.4 对症疗法
主要是使用镇静解痉剂。复方氯丙嗪或盐酸氯丙嗪每次200~250g,每日两次做深部肌肉注射(如病畜安静,可每天一次)并宜连续使用直至安静为止。初、中期的病畜可连续使用5~7天,严重病例可达10天。在此期间如病马拒绝注射,或因注射部位肿胀较重,则可每日注射一次,而另一次可使用水合氯醛15~20g(加等量淀粉)溶于500~1000ml水中直肠灌注,或用 25%硫酸镁50~100ml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抗痉作用强,最好将它和氯丙嗪交替使用。每隔1~2天肌肉注射油剂青霉素300万单位,防止感染。
4.5 维持充足营养
严重病例不能采食、饮水,故应静脉输入葡萄糖盐水,并用胃管投给营养物质。输液和送胃管前半小时宜注射镇静解痉剂,投胃管时应注意防止误入管内。
S858.2
B
1003-8655(2017)02-0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