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MRI不同序列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比较
2017-01-16王彩云
王彩云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山东 泰安 271000)
颅脑MRI不同序列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比较
王彩云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山东 泰安 271000)
目的 分析颅脑MRI不同序列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43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颅脑MRI TSE T1WI、T2W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序列及DWI四种不同序列扫描,结合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对颅脑MRI影像资料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常规MRI表现:颅内异常病灶患儿32例,11例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检测阳性率为74.41%,阳性患儿中病灶一般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单发病灶10例(31.25%),多发病灶22例(68.75%),影像显示主要病灶位于皮质、皮质下及基底节-丘脑区,部分累及侧脑室周围白质,呈大片或斑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43例患儿37例进行增强扫描,其中9例见轻度斑片状强化,其余未见强化灶。FLAIR序列表现:43例患儿在FLAIR序列中全部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阳性率为100%,单发病灶17例(39.53%),多发病灶26例(60.47%),其病灶及数目、分布、累及范围清晰可见。DWI表现及表面弥散系数(ADC)值:DWI序列中呈等或稍高信号患儿15例,均匀高信号6例,不均匀高信号22例。病毒性脑炎的ADC值[(0.82±0.18)×10-3mm2/s]较对侧正常脑白质[(0.71±0.21)×10-3mm2/s]升高,二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颅脑MRI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中,常规TSE T1WI敏感度较低,早期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序列与DWI敏感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小儿病毒性脑炎;颅脑MRI;序列;诊断价值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感染源及传播途径较为广泛[1]。小儿病毒性脑炎通常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有剧烈头痛、发热、呕吐、颈项强直、典型的脑膜刺激征等,患儿感染后病毒常经肠道或呼吸道进入淋巴系统,经血液系统感染其他脏器,直接引起脑组织的充血、水肿,导致患儿神经系统出现异常,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2]。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对患儿疾病的恢复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临床多以临床症状与各种辅助检查相结合进行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确诊,但是临床效果较为局限,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颅脑MRI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一步探讨颅脑MRI不同序列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意义,现针对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43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43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3~14岁,临床症状:发热43例,咳嗽31例,腹泻22例,头痛15例,抽搐及意识障碍12例;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压力轻度增高29例,白细胞增高22例,红细胞增高14例,蛋白增高26例。
1.2 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存在发热、头痛、脑实质的局灶性症状;②脑脊液有或无炎症性改变,脑脊液检查无细菌感染依据;③颅脑MRI影像检查示多发或单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但无占位性病变征象;④临床经抗病毒药等治疗,病情好转。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标准且诊断明确;②纳入患儿临床病历资料完整;③所有纳入患儿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儿家属精神状态均正常,研究顺从性良好;⑤完成整个研究中途未退出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临床诊断及纳入标准者;②合并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者;;③合并其他慢性病毒感染者;④患儿家属经评定存在医闹风险者;⑤未完成研究中途退出及死亡者。
1.4 颅脑MRI检查: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经颅脑MRI影像学检查,采用西门子3.0TMagnetomTrio超导磁共振机头部相控阵线圈进行扫描,自旋回波T1WI序列TR400 ms,TE8.7 ms,FOV208×230,矩阵348×512,层厚7 mm,层间距2 mm;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TR5000 ms,TE93 ms,FOV208×230,矩阵208×448,层厚7 mm,层间距2 mm;反转恢复序列FLAIR T2WI序列TR8000 ms,TE87 ms,FOV208×230,矩阵348× 512,TI2000 ms,层厚7 mm,层间距2 mm;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应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EPI扫描,TR2900 ms,TE92 ms,扩散敏感系数为0 s/mm2及1000 s/mm2,扫描时间为20 s,数据采集次数为3次,层厚7 mm,层间距2 mm,成像视野24 cm×24 cm。检查完毕后常规进行数据分析及图像处理。
2 结 果
43例患儿入院后经临床确诊后,遂进行颅脑MRI影像学检测,其入院后至检查时间1~6 h,结果显示,常规MRI表现:颅内异常病灶患儿32例,11例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检测阳性率为74.41%,阳性患儿中病灶一般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单发病灶10例(31.25%),多发病灶22例(68.75%),影像显示主要病灶位于皮质、皮质下及基底节-丘脑区,部分累及侧脑室周围白质,呈大片或斑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43例患儿37例进行增强扫描,其中9例见轻度斑片状强化,其余未见强化灶。FLAIR序列表现:43例患儿在FLAIR序列中全部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阳性率为100%,单发病灶17例(39.53%),多发病灶26例(60.47%),其病灶及数目、分布、累及范围清晰可见。DWI表现及表面弥散系数(ADC)值:DWI序列中呈等或稍高信号患儿15例,均匀高信号6例,不均匀高信号22例。病毒性脑炎的ADC值[(0.82±0.18)×10-3mm2/s]较对侧正常脑白质[(0.71± 0.21)×10-3mm2/s]升高,二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病毒性脑炎主要是病毒对脑实质细胞的损害,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元变性、坏死,白质脱髓鞘改变,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周围血管炎性反应等,其临床确诊主要通过病毒学和免疫学[3]。但是由于有些病毒类型难以确定加之确诊时间较长,容易延误病情,导致患儿病情加重,危及生命,所以临床多以临床症状、体征辅助以影响学检查来进行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本文在颅脑MRI不同序列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研究中发现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表现特点有以下几点:①病变部位:病毒性脑炎其病灶主要累及皮质、皮质下及基底节-丘脑区,及部分侧脑室周围白质,病灶以多发最为常见,位于脑内灰质核团及内、外囊的病灶多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分布,位于颞叶或额叶的病灶其分布及范围大小无对称性倾向。②病灶形态:病毒性脑炎其病灶多表现为斑片状、脑回状及大片状,少数表现为斑块状,病灶边缘表现模糊。③病变信号:所有患儿颅脑MRI在FLAIR序列检查中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在T1WI呈稍低信号,少数呈等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所有患儿其异常信号改变在FLAIR和DWI上明显,病变范围显示较MRI平扫更为清晰[4]。
FLAIR序列是一种特殊的IR序列,由180°-90°-180°三个脉冲组成。利用一个180°反转脉冲使位于+Z轴上的各组织的纵向磁化矢量反转180°指向-Z轴方向,经过一段反转时间(TI),各组织的磁化矢量按照各自的纵向弛豫时间向+Z轴恢复。由于抑制了脑脊液信号,避免脑脊液产生的部分容积效应及流动性伪影的干扰,突出病变与背景的信号对比,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使位于脑室内、脑室旁及灰质区的小病灶得以显示,提高了对疾病诊断的灵敏度[5]。
DWI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性进行成像,反映了人体组织的微观几何结构以及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转运等变化。并通过采用ADC值来消除T2穿透校应,降低检查过程中弥散受限出现的假阳性,ADC值与DWI图像信号呈负指数关系,ADC值增大,代表水分子弥散加快,DWI图像信号降低,ADC值减小,代表水分子弥散减慢,DWI图像信号增强。综上所述,颅脑MRI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中,常规TSE T1WI敏感度较低,早期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序列与DWI敏感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1] 温辉春.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2): 96-97.
[2] 王蕊艳,蔡兰云,钟建民,等.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133-135.
[3] 何兆坤,张云,黄治华.2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2):97-98.
[4] 龙艳,高志霖.儿童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及FLAIR序列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3):121-122.
[5] 刘玥,张玥,彭芸,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及FLAIR序列在儿童创伤性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4,29(8):872-876.
R512.3
B
1671-8194(2017)17-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