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工作成效显著(续)
2017-01-16吴杰
吴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100093)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工作成效显著(续)
吴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100093)
续《中国蜂业》2017年第2期
(三)产业基础数据平台
建成蜂产业技术研究数据库、基本科研情况数据库、国外蜂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数据库、种质资源数据库、蜜粉源植物数据库、病虫害防控数据库、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蜜蜂饲养技术数据库、中国蜂产品加工企业数据库。
(四)应急性工作
对蜜蜂突然死亡、突发自然灾害等事件及时派专家调查,提出解决方案,指导蜂农做好抗灾自救工作。为农业部畜牧业司、种植业司及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咨询与服务工作,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和政策建议。
(五)标志性成果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标志性成果名称:蜂王浆优质高效生产和质量安全评价新技术及其应用
1.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通过研究蜂王浆生产蜂群的高效健康管理和饲料补给技术,利用分子辅助标记优选母群和哺育群,创新多王群饲养技术和日龄一致幼虫供给方法,研制成功蜂王浆优质高效生产关键配套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推动我国蜂王浆生产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
(2)在蜂王浆新鲜度评价领域取得突破,建立了6项新鲜度评价新技术,提出了相关评价指标和阈值,为科学评价蜂王浆新鲜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3)在系统分析蜂王浆中兽药残留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养蜂实际,研究建立了蜂王浆中四环素族、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氟喹诺酮类等兽药残留的简易检测方法6种,适用于小企业和地方质检部门推广使用;建立了能同时测定蜂王浆中27种主要抗生素类药物的检测方法,可满足生产加工及出口企业快速检测蜂王浆兽药残留的需求。
(4)将蜂王浆优质高效生产关键配套技术、新鲜度评价技术和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的蜂王浆优质高效生产和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成果已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国际蜂业研究联合会Eva Crane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制订农业行业标准3项;发表SCI论文26篇。
2.推广应用与社会经济效益
成果在蜂王浆主产区和加工企业推广应用,应用区域包括浙江省兰溪、平湖、桐庐、义乌、武义、江山、慈溪;四川省邛崃;青海省门源;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溧水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南省登封市、长葛市。
该成果的推广应用,有效改善了蜂王浆生产和贮存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全面提升了蜂王浆质量安全水平。成果应用后,年均增创直接经济效益达7300余万元。此外,成果累计培训质检技术人员500余人次,生产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经权威机构成果效益分析:2006~2013年期间累计新增产值87.6亿元,新增利税31.5亿元。
(六)重大成果及其对本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通过国家新品种、配套系审定
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是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成立(1996年)以来审定的第一个蜜蜂配套系,2015年11月通过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审定。“中蜜一号”的突出特点为抗螨效果显著,秋季大蜂螨寄生密度平均为0.0132,能杀死30%以上的成年蜂体上的蜂螨。其蜂王产卵能力强,最高有效日产卵量达1500粒以上,能维持较大群势,采集能力强,年平均每群产蜜43.30 kg,与本地意蜂相比,提高59.43%(对照群平均每群产蜜27.16 kg),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饲养。平均每年能为社会增加1955万元的经济效益,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56亿元(2004~2011年)。
2.蜜蜂优质高效养殖技术成效显著
(1)中蜂高效养殖配套技术取得实效:在机具设计、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和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饲养规模从250万群发展到约550万群,效益提高100%以上。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中蜂成为我国蜂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蜂王浆高产机理及蜂王浆生化特征的研究取得突破:探明了浆蜂的高产机理,为蜂王浆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获2012年度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3)蜜蜂授粉增产技术效果显著:开展油菜蜜蜂授粉技术、苹果蜜蜂授粉技术、梨树蜜蜂授粉技术、蜜蜂为西瓜授粉技术的研究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蜜蜂为油菜授粉可增产10~47.5%;蜜蜂为苹果授粉增产幅度在5~30%;蜜蜂为梨树授粉可增产15~30%,节约人工授粉成本40%;蜜蜂为西瓜授粉每亩可增收节支2800~3200元,经济效益显著。获省部级奖1项。
(七)重要进展及其对本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创建了中国蜜蜂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新发现西蜂2个类型,中蜂13个类型;筛选出6种适合我国授粉的本土熊蜂蜂种;对我国蜂资源的保护、挖掘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免移虫蜂王浆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38.9~83.3%。发明免移虫育王新技术,培育蜂王的初生重、卵巢管数都显著高于移虫培育的蜂王,对于蜜蜂育种技术而言是一项革命性的进步。
3.建立白垩病、孢子虫病、欧幼病快速诊断技术4个,研制防治制剂3个,显著降低了示范区的病虫害发生水平。建立了蜜蜂病虫害监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取得成果3项,其中省部级奖1项,对于我国蜜蜂主要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4.研究蜂胶巢内传递化学成分的生物转化,建立以水杨苷和“CCP”为参照的蜂胶中杨树胶的检测方法,解决了蜂胶行业破解蜂胶造假问题的技术难题,为净化蜂产品市场、保障蜂产品质量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5.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蜂产品溯源技术研究,达到蜂农养殖、蜂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的全程追溯,开始在养蜂主产区推广应用。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蜂产品质量、增强我国蜂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6.建设试验示范基地201个,布局合理,任务与特色明确,成果中试和典型示范功能基本辐射全国养蜂主产区,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稳定并推动了养蜂业的发展。
二、为蜂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1.提供产业政策咨询
应农业部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专家参与《畜牧法》、《养蜂管理办法》(试行)、《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起草。首席科学家应邀参加韩长赋部长主持召开的养蜂业发展汇报会并提供相关建议;为农业部种植业司牵头的“蜜蜂授粉与绿色植保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示范地点、作物种类、培训内容、示范面积、技术专家等建议。岗位科学家主持多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帮助山东省、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等地制定蜂业发展规划,提交蜂业发展与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在体系岗位科学家及综合试验站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蜂种资源保护得到加强。例如,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参与新疆黑蜂保护区的建设,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参与东北黑蜂保护区的建设,吉林综合试验站参与长白山中华蜜蜂保护区的建设,成都综合试验站参与阿坝中蜂保护区的建设,天水综合试验站参与中华蜜蜂保护区的建设,重庆综合试验站参与金佛山中华蜜蜂保护区的建设,泰安综合试验站促进和帮助地方政府建立3个中华蜜蜂保护区,武汉综合试验站参与并推动神农架中蜂保护区的建立。体系工作促进了中华蜜蜂长白山种群、山东种群、固原种群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濒临灭绝的东北黑蜂、新疆黑蜂等我国宝贵的特有蜂种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体系专家积极向地方政府建言献策,提升蜂业受重视程度。例如,北京、重庆、山东等省市,四川省阿坝州、陕西省黄龙县、甘肃省徽县、吉林省敦化县、海南省琼中县、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等地方政府都将养蜂列入政府优先发展计划,并加大对蜂业投入。
2.向社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免费发放《蜜蜂免移虫技术》光盘,编写和发放《高效养蜂技术》、《蜂产品初加工》、《养蜂问答200问》等书籍、宣传材料32000份以上。其中,发放技术资料、科技书籍等11554份,技术光碟600份,蜜蜂授粉材料2000份,“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若干意见”材料1800份。累计培训和学术交流847次,培训蜂农等98093人次,推广新型蜂箱1906套。
体系专家分别多次在北京、山西运城、四川什邡、广东深圳、浙江金华等地召开蜜蜂授粉现场会,大力宣传和普及蜜蜂授粉增产提质的效果。
根据近几年气候变化异常现象,蜂体系相继派出多位专家在受灾地区进行应急防控,指导蜂农进行生产自救。湖北专家在湖北荆门、仙桃等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现场解决因长期低温寒流对蜂群繁殖造成损失等问题;新乡专家赶赴暴雨后的受灾现场,指挥蜂农自救,帮助蜂农降低了损失;甘肃专家在岷县发生了“5· 10”特大冰雹暴洪灾情后,全力以赴到灾区指导工作,指导蜂农进行生产自救和应急处理;云南专家对春旱对养蜂的影响进行调研,形成“云南省连续3年干旱后的蜜蜂饲养管理”意见,夏初时两次到干旱地区实地指导养蜂生产管理;台风“达维”造成山东青州市多家蜂场的蜂箱被大雨冲走,损毁严重,山东专家将这一情况及时报告给山东省畜牧局。病敌害防控专家和江苏试验站,解决了江苏溧阳蜂农反映蜂群出现未知疾病的问题,初步诊断为蜜蜂急性麻痹病;广东专家处理蜜蜂突发性事件20多件,给予技术指导方案。北京专家针对“7.21”特大洪涝灾害给北京市蜂产业造成巨大损失,成立“北京市抗灾保蜂领导小组”,及时上报灾情,并制定抗灾保蜂应急措施,从政策、技术等方面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黑龙江专家在饶河东北黑蜂保护区因自然灾害造成蜂蜜绝产的情况下,积极出谋划策,指导保护区争取民政救灾款项500余万元,稳定了民心。
三、体系各组织机构密切配合,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根据农业部的统一要求,蜂体系成立了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具体协助首席进行体系日常管理工作,设立了体系专用网址和邮箱,由专人负责体系的日常协调工作。首席科学家通过不定期外出调研了解体系有关情况,力争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通过召开执行专家组会议、外出调研、参加会议等形式,首席科学家与执行专家组成员商谈体系重要事宜。针对体系重点任务,有关功能研究室之间密切合作,协同攻关。此外,建立了试验站站长不定期联络制度,加强试验站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四、加强体系运行机制创新和学风建设
充分发挥执行专家组作用,重大事项集体商议、集体决策,保证体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
蜂体系集合全国27个单位的蜂业科研人才,在工作中,提倡科学、认真、民主、开放,从生产中找研发课题,研发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以岗位科学家为主要研究力量,依托综合试验站进行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的示范,极大的促进了成果转化和应用速度,示范县的参与使成果在转化过程中能充分与实际结合,培训技术使成果在示范中得到快速传播,缩短了成果到田间应用的时间。每年蜂体系都组织学术研讨会,活跃了学术气氛,加强了科研交流,提升了科研氛围。
总之,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在农业部、财政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在跟踪世界蜂业科技前沿、为我国蜂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为突发事件提供应急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为我国蜂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