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U低温烫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7-01-16王丽娟朱金源苟茹萍马希刚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热水袋热源休克

王丽娟 朱金源 苟茹萍 马希刚※

ICU低温烫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王丽娟1,2朱金源2苟茹萍2马希刚2※

目的 总结ICU内低温烫伤的原因、预防措施,希望引起同行对ICU内低温烫伤的重视。方法 对2012年至2016年度12例ICU低温烫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12例患者均为热水袋烫伤,伴有休克的患者11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11例,使用镇静药物9例,进行床旁CRRT治疗10例,使用有创机械通气12例,烫伤足部8例、小腿4例,接触热源的时间2~6小时。结论 通过烫伤患者的病历讨论,全员参与,做好低温烫伤的风险评估,使用棉被等其他安全的方式保暖来减少ICU内低温烫伤的发生。

低温烫伤 ICU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低温烫伤是指温度在45~65℃之间持续作用于体表而造成的皮肤不同程度的烧伤[1]。因为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逐渐适应了与热源温度的接触,就不会引起痛觉,而且在低热能的连续供热中,温度之间的温差较小,但是皮肤的表层组织在热能作用下会逐渐脱水,引起损伤,且不容易被发觉。本研究就我院ICU近几年低温烫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低温烫伤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6年度12例ICU低温烫伤患者,均为热水袋烫伤,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55.5±18.31岁。

1.2 方法 对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APACHE-Ⅱ评分、GCS评分、主要诊断、是否伴有休克、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是否使用镇静药物、镇静深度RASS评分、是否机械通气、是否行床旁CRRT治疗、烫伤部位、发生时间、接触热源的时间、放置热源后移动热源位置间隔时间,对以往的住院烫伤登记表及病历等安排专门的调查人员认真填写相关调查表。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

2.结果

12例患者均为热水袋烫伤。APACHE-Ⅱ评分23.41±8.09分,GCS评分10.7±4.90分。主要诊断:感染性休克8例,MODS2例,多发伤4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3例,急性肾衰竭7例;伴有休克的患者11例,占9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11例,占91%;使用镇静药物9例,占75%,RASS评分-1.15±1.62分;进行床旁CRRT治疗10例,占83%;使用有创机械通气12例,占100%。烫伤部位:足部8例,占66%,小腿4例,占33%。发生时间:白天9例,占75%,夜晚3例,占25%。接触热源的时间2~6小时,平均时间4.24±1.15小时,放置热源后移动热源位置间隔时间长度2.45±1.56小时。

3.讨论

3.1 低温烫伤损伤程度影响因素 皮肤、皮下组织的热损伤程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热源作用时间,在44~51℃之间的温度时损伤程度与接触时间长短呈正相关,而在51℃以上的温度则只要极短的时间即可产生损伤[2],若温度在60℃时接触60秒则发生蛋白凝固而致不可逆的皮肤损害。霍春暖、王建荣[3]在大鼠低温烫伤阈值的研究一文中得出,皮肤直接接触热源在45~70℃之间可引起低温烫伤,皮肤直接接触热源在70℃以上引起高温烫伤,皮肤损伤程度和热致死率与接触温度、接触持续时间、接触部位有关;接触42℃低温热源的大鼠与不接触热源的大鼠皮肤组织无明显差别;大鼠接触45℃低温热源2~3小时内有45.2%动物热死亡;接触50℃低温热源大鼠45~60分钟内全部动物热死亡,显微镜下可见60℃以上低温烫伤组大鼠皮肤及皮下组织、深部肌层组织广泛坏死。本组病例与热源接触温度虽然不是很高,但接触时间较长。损伤程度一方面和接触热源的温度有关,一方面与接触持续的时间有关,回顾病例发现接触热源的时间2~6小时,平均时间4.24±1.15小时;放置热源后移动热源位置间隔时间长度2.45±1.56小时,接触热源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放置热源后移动热源位置间隔的时间较长,导致了低温烫伤的发生。

3.2 原因分析

3.2.1 患者相关的因素:通过回顾病例可以发现,大部分患者病情较重,APACHE-Ⅱ评分偏高,而且处于休克状态,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致使外周血管收缩;由于具有人工气道需要机械通气,使用了镇静药物,而且镇静评分分值偏低,RASS评分为-1.15±1.62分;使用人工气道无法言语,或者患者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偏低;或者行床旁CRRT治疗限制了患者活动。当人体的局部长时间与高于45℃的热源温度接触时,由于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已经逐渐适应了与该温度的接触,就不会引起痛觉的感应,而痛觉是人体的重要保护机制[4]。以上分析的因素均导致患者肢体末端尤其是足部的血液循环障碍,四肢末梢神经痛感觉迟钝,肢体局部对热力刺激感知障碍,对热刺激引起痛觉的躲避反射减弱。这些均是造成低温烫伤的发生的高危因素。

3.2.2 护理相关的因素:护理人员可能存在这样的误区,即认为温水(50℃以下)不会导致皮肤组织的损伤;我科护理人员对低温烫伤的原理、机制以及引起的危害不是很清楚,对低温烫伤不够重视。第一,本组病例均是为了给患者保暖,采取了热水袋置于患者两小腿之间或足底,目的是改善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环,却忽视了患者对疼痛和热刺激的感知能力,忽视了休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末梢血管收缩的状况。第二,本组病例放置热源后,移动热源位置间隔的时间较长,致使患者接触热源的时间较长,导致发生了低温烫伤。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较重,需要相关的治疗护理措施就会较普通患者多,而没有及时移动热源的位置,观察与热源接触部位的皮肤。

3.3 预防措施 第一,通过发生低温损伤患者的全科护理病例讨论,组织护理人员对于低温烫伤原理、机制进行学习,对于低温烫伤的危害进行发生案例现场教学,加深护理人员对于低温烫伤的认识。第二,对于老年人、小儿、昏迷、麻醉未清醒者,水温应调至50℃以下[5],对患者要做好低温烫伤的风险评估。第三,对于休克患者,最好使用加盖棉被保暖,或提高室内温度,而不是热水袋;即使使用热水袋需要加用毛巾包裹,不可与患者皮肤接触,可以放置在棉被内提高棉被内空气的温度,每隔30分钟检查热源有无接触到患者皮肤,防止低温烫伤的发生。

1 马文元,霍成,田社民,等.持续低热致深度烧伤的实验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02,18(2):99-101.DOI: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2.02.011.

2 解伟光,黎螯.甲苯磺丁脲与烧伤后高代谢[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1(1):41-44.

3 霍春暖,王建荣.大鼠低温烫伤阈值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4):4113-4115.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1.34.008.

4 赵欣,于布为.疼痛机制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07,30(6):462-465.DOI:10.3969/j.issn.0253-9934.2007.06.024.

5 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43.

Cause Analysi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ICU Low Temperature Burn

(WANGLijuan1,ZHUJinyuan2,GOURuping2,MAXigang2.

1.NingxiaMedicalUniversity,TheGeneralHospitalofNingxiaMedicalUniversity; 2.TheGeneralHospitalofNingxiaMedicalUniversity,Yinchuan750004,China.)Correspondingauthor:MaXigang

Objectives To summarize the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low temperature burn in ICU, and hope to draw attention to low temperature burns in ICU.Methods Twelve cases of ICU patients with low temperature burns from 2012 to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made.Results Twelv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ot water bottle burns, 11 patients with shock, 11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vasoactive drugs, 9 cases were sedated, 10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bedside CRRT, 1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Location: 8 cases of foot, calf 4 cases, exposure to heat source time: 2~6 hours.Conclusion Through the medical records of scalded patients, full participation, good risk assessment of low temperature burns, the use of quilts and other safe ways to keep warm,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CU low temperature burns.

low temperature burns, ICU, causes analysis, preventive measures

王丽娟,副主任护师,现从事呼吸治疗治的工作。

1.宁夏医科大学 750004 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ICU 750004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2.052

2017-3-3

※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热水袋热源休克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长沙地区办公建筑空调冷热源方案比较分析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横流热源塔换热性能研究
热源循环泵流量对热电联供系统优化运行影响
挑个热水袋好过冬:看看哪种热水袋凉得最慢?
基于启发式动态规划的冷热源优化控制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危险的电热水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