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康复锻炼研究
2017-01-16邱爽
邱 爽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双侧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康复锻炼研究
邱 爽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研究分析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护理与早期康复锻炼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一次性实施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设定的康复锻炼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使用PCA电子镇痛泵持续镇痛,术后6 h内自体引流血给予回输,加强临床护理,术后24 h开始采用CPM康复仪行膝关节的被动性锻炼,并进行主动性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跺关节的屈伸锻炼.术后14~20 d练习下地。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周膝关节平均活动度达90°,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后半年复查按照HSS评分标准,优16膝,良4膝,优良率100%,患者生活完全自理。结论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安全可行的。通过加强术后护理,并实施合理的康复锻炼计划有利于手术的成功,可促进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患者的康复,有效地预防并发症。
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康复锻炼;临床护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的不断研发及应用,应用人工全膝关节开展置换术已逐渐成为解除严重膝关节疾患的主要手段[1-2]。本院自2010年起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2014年起对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予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笔者在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10例同时一次性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同时实施合理有序的康复锻炼计划,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20膝,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55~72岁,平均62.9岁,均为骨性关节炎患者,病程为3~10年。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和肌力减弱,平地行走困难,下蹲功能障碍,膝关节活动度平均58°。
1.2 方法:均在硬膜外麻醉下一次性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进口骨水泥全裸型人工膝关节;术后使用持续镇痛和自体引流血回输。
2 手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康复训练
2.1 术后临床护理
2.1.1 常规观察与护理: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按骨科术后及硬膜外麻醉后的要求进行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随时变化,严密观察肢端血运情况;协助做好生活护理,满足其基本需要;注意预防褥疮。
2.1.2 自体引流血回输的护理:本组患者均于双侧关节腔内分别放置16号引流管接自体血回输器(Stryke-CBCⅡ),把术后6 h内引流血直接回输。护士应掌握自体血回输器的正确使用,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烦躁、血红蛋白尿等不良表现症状,如有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对症处理。
2.1.3 切口疼痛的观察与护理:此手术患者术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疼痛,甚至因疼痛而减少锻炼或拒绝锻炼。本组患者术后均保留硬膜外管接PCA电子镇痛泵持续镇痛,以降低痛觉,保留本体觉和触觉,以利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应设立PCA卡,注明药名、剂量、浓度、开始时间,每30 min~1 h巡视1次,测算剩余药量,以确定PCA泵是否正常工作;并保持管道的通畅、无扭曲,保持接头牢固无脱落;询问患者的感受,观察脉搏、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以及镇静、镇痛效果。发现异常及时通知麻醉师处理。
2.1.4 感染的预防:本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因为年龄较大,身体各项功能逐渐退化,全身和局部抗感染能力差,况且此项手术创伤面大,再加上假体的排异反应,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机会。预防感染对保证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①合理使用抗生素;②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如敷料浸湿立即予更换,保持清洁干燥,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关节表面皮温度是否增高,注意观察体温,如体温升高至38 ℃以上,即时报告医师。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1周体温仍持续在38 ℃以上,关节表面皮温增高,局部肿胀明显,经加大抗生素剂量1周后体温正常。
2.1.5 深静脉栓塞的预防:本组患者中多为老年人,血管变硬变脆,另外由于手术需体位屈膝较长时间,压迫血管血液流量及流速,造成术后局部肿胀以及肢体活动减少引起下肢静脉血液淤滞易发生静脉栓塞。应重点注意:①术后双下肢自足跟至大腿中部用弹力绷带包扎;②使用抗凝药1周,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③注意观察小腿、踝部肿胀情况,表浅静脉是否充盈,皮肤颜色改变情况,皮温是否升高等,发现异常即时报告;④术后自双足可自主活动开始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肢体功能锻炼。
2.2 康复锻炼
2.2.1 术前康复锻炼:①股四头肌锻炼:平卧或坐位下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每次收缩保持8~10 s,5~10次为1组,每天完成5~10组。另外进行直腿抬高练习,次数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②踝关节锻炼:平卧或坐位下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环转活动。另外进行踝关节抗阻锻炼。③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助行器行走,为术后使用助行器行走做好准备。
2.2.2 术后康复锻炼:①术后24 h内用软枕垫高患肢20°~30°并保持双膝关节于伸直位,以后在膝关节活动范围未完全恢复前,每天于患者睡前用支具或膝前压砂袋使膝关节处于强迫伸直位。②主动活动:术后双足可自主活动开始做“踝泵”,每组10次,每3 min一组;以后每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主动屈伸膝关节活动,双下肢交替进行。③CPM被动活动:术后24 h始使用CPM被动活动膝关节,左右膝各30 min,每天3次,两侧交替进行,活动度0~30°,速度2 min完成一个来回;以后酌情每天增加l0°,1周内尽量达到90°,速度从慢到快,以患者感觉适应为度。④术后14~20 d下地练习站立,进行身体平衡训练、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逐步过渡到行走训练,以后再过渡到上下楼梯训练。
3 讨 论
3.1 一次性同时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双下肢可以得到同期康复,尽早恢复步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渗血多,加上患者普遍年龄大,体质弱,心肺功能较差等因素,增加了术后护理的难度。所以护士必须重视,并严格落实护理措施[3-4]。
3.2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未采取预防性治疗,将有40%~60%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5-6]。本组患者由于加强了治疗护理,无1例发生深静脉栓塞。
3.3 术前康复锻炼的目的是让患者了解锻炼的内容,核心是提高患肢的肌力,术前肌力恢复对术后康复和早期活动很有益处,同时可以降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7-8]。另外,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其周围的肌肉力量来维持[9-10],提高股四头肌尤以股内肌肌力能够增强膝关节稳定性,加速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所以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借助PCA泵持续镇痛加强下肢肌力锻炼。停用PCA泵后适当使用镇痛药。3.4 双侧同时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24 h内采用CPM进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会增加出血量[11-12]。本组患者均在术后24 h后采用CPM进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以减少失血,增加术后恢复的安全性。
[1] 龙江山,边彤,苏健.双侧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康复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99-100.
[2] 陆以佳.外科学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1-188.
[3] 苏宁,师帅,杨梦寅.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与护理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366-368.
[4]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01-309.
[5]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51-352.
[6] 陈淑英.新编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505-509.
[7] 徐卫东,吴岳篙.人工膝关节手术与康复[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04-109.
[8] 杨英华.实用护理手册[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20-129.
[9] 顾晓园,张中南,侯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J].中华理疗杂志,2015,38 (4):215-216.
[10] 潘孟超.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3-139.
[11] 赵庆,杨立东.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过程中失血的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 (7):433-435.
[12] 肖爱军.基础护理临床问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1-369.
R473.6
B
1671-8194(2017)15-02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