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价值

2017-01-16侯振华肖久鑫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5期
关键词:后处理结膜眼球

侯振华 肖久鑫

(辽宁省阜新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辽宁 阜新 123000)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价值

侯振华 肖久鑫

(辽宁省阜新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辽宁 阜新 12300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性改变以及间接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4年间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轴位图像、冠状位图像特点及增强扫描图像特点,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增强图像及后处理图像明确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及眼上静脉均同时强化,患侧海绵窦、眼上静脉增宽,1例眼外肌增粗。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可以准确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原因,及时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T;应用价值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又称“搏动性突眼”。是指位于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因外伤破裂直接与海绵窦交通,形成动静脉瘘[1]。有外伤性与自发性两种,在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约为1%~2%,其主要症状是由于异常的动静脉沟通,导致海绵窦内的压力增高,正常的海绵窦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海绵窦综合征,如搏动性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球结膜充血、眼球活动受限以及颅内血管杂音、鼻衄外伤性CCF多发生于头部损伤后,尤其是颅底骨折或穿通伤之后,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的撕破或断裂所致,约占全部CCF的80%。自发性CCF多由于该段动脉的动脉瘤破裂所造成,占全部病例的20%。CCF的治疗以介入手术为主[2]。颈动脉-海绵窦瘘(CCF)临床表现在眼科并不少见,CT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是否发现扩张的眼上静脉和(或)眼下静脉。

1 材料与方法

CT扫描是以X线为能源而显示人体的断层图像,正常扫描方向为水平位。多层螺旋CT的出现,提高了扫描速度,加宽了探测器,使得X、Y、Z轴方向上的图像达到一致性,图像后处理可以更直观的显示疾病发生的部位及与周围的关系,我们通过后处理技术可以对双侧颈内动脉与海绵窦进行二维显示,可以清楚显示颈内动脉的破口。临床上常见于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海绵窦瘘、血栓性静脉炎及眶内炎性病变。眼眶骨壁增厚某些病变累及眼眶骨壁使之增厚,如不仔细分析易误诊或漏诊。

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2~52岁,其中单侧瘘2例,双侧瘘6例。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及脑膜支穿过,当颈动脉或其分支与海绵窦直接交通时,动脉血进入海绵窦致静脉窦压力增高,进而引起引流静脉压力增高、扩张,静脉回流障碍。因此,搏动性突眼、结膜充血伴血管迂曲扩张、眼球运动障碍、颅内血管杂音是CCFs典型的临床表现。结膜充血、眼球突出是本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1.2 方法:8例患者均晨起禁食水,检查前向患者解释了对比剂的应用目的、对比剂注射的过敏可能性及后果,经患者及家属签字确认后进行了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全程未发生过敏事件,增强后嘱咐患者多饮水促进对比剂的排出。1例患者增强过程中发生对比剂的局部渗漏,局部应用硫酸镁热敷后回家休息,图像强化略差,尚可明确诊断。所有增强均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部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剂量按1.5 mg/kg,注射速度3.5 mL/s,用颈内动脉触发扫描。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5 mm,扫描范围由下颌角至颅顶。所得图像经本科两名以上医师共同阅片后,由一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高级职称诊断医师进行核实得出最后的诊断。该患者外伤后出现左眼搏动性突眼,增强扫描后显示:左眼上、下静脉明显增粗、迂曲,并于动脉期明显强化,同侧海绵窦增宽。

2 结 果

8例患者增强图像及后处理图像明确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及眼上静脉均同时强化,患侧海绵窦、眼上静脉增宽,1例眼外肌增粗。

3 讨 论

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海绵窦区是最易发生动静脉瘘的部位。直接型(A型)CCFs多由头部外伤引起,属于高流量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较典型。自发性直接型CCFs较少见,可因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破裂形成,或与Ehlers-Danlos 综合征等其他病因有关[3]。

根据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其主要症状是由于异常的动静脉沟通,导致海绵窦内的压力增高,正常的海绵窦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海绵窦综合征,如搏动性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球结膜充血、眼球活动受限以及颅内血管杂音、鼻衄等逐步出现海绵窦综合征应高度怀疑CCF,结合CT颅底的薄层扫描可以明确有无颅底骨折,MRI或MRA可以发现海绵窦区大片流空影,脑血流超声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而诊断的金标准是全脑血管DSA,由于DSA损伤较大,CT检查可以起到筛选作用[4]。对于一些临床症状不典型的CCFs病例,需更加警惕。当血液向后经岩上窦或岩下窦引流时,患者的症状常轻微,可能仅表现为单一脑神经麻痹,较少出现眼眶充血的体征。本病根据病因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2种,以外伤性占多数,多继发于颅底骨折或穿通伤,而自发性病变由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据统计80%由外伤所致,在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为1%~2%。本院所见病例均由外伤后导致,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未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出入口被硬脑膜固定,当骨折累及该段时,可导致主干及分支破裂,也可破口周围形成小血肿,被周围结缔组织包容形成假性动脉瘤,随着血管病变的加重,发生延迟破裂,这就是外伤后患者症状出现时间早晚不同的主要原因[5]。眼上静脉内无静脉瓣,最常见的引流路径是眼上静脉,对侧海绵窦、岩窦引流位列第二、三位,皮质静脉引流罕见。临床症状主要以眼科症状为主,表现为:搏动性突眼,球结膜水肿,持续性眼眶杂音,眼外肌运动受限,眼球内压增大导致视力下降。CT主要表现有:眼外肌水肿增粗,眼上静脉/面静脉扩张,海绵窦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大,偶有蝶鞍破坏或扩大,眶上裂增宽(慢性期)。鉴别诊断:①甲状腺性眼球突出:因眼外肌增粗而使眶尖处的静脉压增高,使眼上静脉增粗,但无增大的海绵窦。其眶内脂肪含量常有增多,导致眼球突出。②动静脉畸形:其病理改变为眼内静脉的增粗,一支或多支静脉的扩张。其病因推测为先天性的静脉壁薄弱。其临床表现为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相似,有球结膜水肿、血管扩张,但CT扫描海绵窦不增宽,可资鉴别。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可以准确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原因,及时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周涛.CT、MRI及MRA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价值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6):708-709.

[2] 纪文华,白志勇.64层螺旋CT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1):14-15.

[3] 凌国辉,卢斌贵,游佳.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T、MR、DSA的诊断研究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436-437.

[4] 罗雪芬,朱海东,王波,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诊断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6):452-453.

[5] 朱兆兴,李安宁,孙琳琳,等.多层螺旋CT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7):635-636.

R445

B

1671-8194(2017)15-0071-02

猜你喜欢

后处理结膜眼球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如何在1分钟之内抓住读者的眼球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球结膜下异物一例病例讨论
如何防治眼睑结膜结石复发?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眼球经济(yǎn qiú jīng jì)[目玉経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