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北汽 大器已成
2017-01-16李苗苗管宏业
□本刊记者 李苗苗 管宏业
十年北汽 大器已成
□本刊记者 李苗苗 管宏业
自2007年确立“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以来,北汽集团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行线。不仅摘掉了“散、小、乱”的帽子,更构建起包括北汽自主双品牌、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北汽福田以及北汽通用航空在内的六大板块布局,业务涵盖整车研发与制造、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产业、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服务贸易、投融资等,实现了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北汽”格局。
还只是10年前,北京顺义仁和镇,这个距离市区不过30公里的地方,除了满眼的庄稼地外一片萧瑟;短短10年后同样是这片土地,以北京汽车产业研发基地为龙头,串联起北汽集团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和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条,这里已成为擎动首都高端制造乃至中国汽车工业滚滚向前的核心枢纽。
实际上,“北京汽车”的概念已超越地域范畴,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河北黄骅、江苏镇江、江西景德镇及九江、广东增城、湖南株洲、重庆、云南瑞丽相呼应的八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基地,以及在鲁、湘、粤、冀、鄂、新等省市七大自主品牌商用车基地的布局。10年前的2006年,北京汽车产销68万辆,营业收入587亿元;10年后的2015年,北汽集团年产销超过248万辆,营业收入达到3452.2亿元,无论产销规模还是营业税收,均大幅实现几何级数的翻番增长。
回想起10年前处于一盘散沙的盲目、游离于主流车企集团之外的暗淡,到今天创新互联网+,领跑新能源车,以资本纽带提升体系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北汽10年来发展速度之快、成绩之卓著,令人叹为观止,“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盛景在北汽冉冉升起。
从2006年至今一手带领北汽连续弯道超车、树立起行业新锐标杆的“总设计师”,正是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
壹
3月的北京草木萌动、万物复生,春日暖阳下的北汽研发基地一片欣欣向荣。不远处的首都机场东跑道上,每隔两分钟就有一架航班从这里拔地而起。被北汽人亲切称为T4(相对于机场航站楼T3)的研发基地,在这周而复始的频率中腾飞、翱翔。
利用出差前的间隙,徐和谊接受了“汽车人传媒”社长李苗苗的专访。
在上一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进入2016年后北汽步伐毫不放缓。特别是在进入3月后,北京汽车再度加速,甚至将行业带入刷屏的节奏——3月14日,北汽与福汽签署协议,北汽意向受让福汽所持福建奔驰35%股权,完成了中国汽车业又一历史性的兼并重组;3月25日,北汽新能源宣布首款纯电动SUV EX200推向市场,用户预定同步开启;3月28日上午,北汽增城基地,北汽威旺品牌首款SUV S50下线,以微车起家的北汽威旺正式进军SUV;当天晚上,北京水立方,昌河汽车品牌首款SUV Q25上市,这是继北汽收购昌河后,昌河汽车推出的首款全新产品,喻示着北汽与昌河的融合进入了全新境界。
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大动作,将北汽与徐和谊本人推至聚光灯下的焦点。相对于部分汽车业同僚,徐出境的频率显然多了不少。有朋友关切地问他:现在反腐力度这么大,不少国企领导人但求无过明哲保身,为何你的干劲与热情却丝毫不减?动力来自哪里?
很显然,在新常态的政治经济氛围下,这需要足够的坦诚自信与实干精神。徐和谊回答:“动力就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北汽实际上丝毫没受影响,大家干劲还更足,我想不光是北汽,国有企业不在少数,当然那种现象也存在,但毕竟是少数。”
今年春节期间,徐和谊给朋友发了一条拜年微信,末尾写道:大戏看中国。熟悉他的朋友回复:大戏看北汽。一来一往看似无意的勉励之语,却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徐和谊的志向抱负与博大胸怀。
作为年营收超过3400亿元的北京汽车操盘者、掌舵人,徐和谊在汽车业留下了丰富而鲜明的个人形象,也正是在极富感染力的领导特征驱动下,北京汽车完成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升华蜕变。
同以往的多次访谈一样,眼前的徐和谊大气爽朗,言语间极富感染力。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留有深刻印象,熟悉他的人多以“老徐”尊称。老徐是地道的北京爷们儿,敢说敢做心气儿高,气场强大特能镇住人。更重要的是,他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成绩,用确凿无疑的事实回应了外界的观察。
早年间从首钢到市经委,从企业到政府,直到2002年领命筹建北京现代、2006年盘整北汽,每一个岗位都曾留下了他的深刻印记。首钢期间,徐和谊获得了“拼命三郎”的称号;北汽时代,外界称他为“铁血老总”——不论哪个阶段,他骨子里都有一股执拗劲,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拼的劲头,这和年纪无关,永远激情飞扬。特别是谈到关于北汽未来构想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时,他所描绘的蓝图与志在必得的气势,都不由得旁人不信服。
更重要的是,10年前,徐和谊几乎是单枪匹马重塑北汽。“没有哪个企业能像北汽这样复杂,更没有哪个集团的董事长顶着徐和谊这样的压力。”当徐和谊升任北汽集团董事长之初,不少了解北汽的人都是为他捏了一把汗。甚至在上任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硬汉”著称的徐都表情凝重,十分严肃。
他以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塑造了国内车企集团中少有的崇尚实干、拥抱创新,具有高度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北汽文化。
某种程度上,徐和谊习惯了压力和质疑。2002年,他领衔被外界笑谈为“弱弱联合”的北京现代项目,带领员工从用500把镰刀清除厂区里一人多高的杂草开始,只用了4年时间就打造出一家拥有30万辆产能的整车企业,创造了至今业界津津乐道的 “现代速度” ;2006年升任北汽控股董事长后,再度展露了铁血般的意志和博大的领军者胸怀。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去年北汽集团以50566百万美元营业收入,连续3年入围,排名第207位,比上一年排名提升了41位。从暗礁密布的滩涂地起航,北汽这艘大船如今已驶入大洋中心的深蓝。
贰
10年前,没有人会把一个还陷在泥潭中的品牌与世界级企业联系在一起,更都没人敢设想类似的目标,但徐和谊偏偏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上任不久,他掷地有声地对记者说:“我非让国内的几大集团,我们的伙伴们对北汽刮目相看!”短短10年后,“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
尽管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徐和谊仍然谦逊地表示,距离他理想中的大北汽目标,也就实现了一半吧。他说:“从北汽自身纵向比较,我们在老北汽的基础上脱胎换骨建成了新北汽,这步算是走完了;在新北汽基础上,北汽制定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规划,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具体而言,徐和谊认为,“立足北京”这一步已基本做足,“面向全国”的布局也已成型,但是如何继续做强做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至于“走向世界”,北汽的国际化战略刚刚起步,“十三五”期间将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再走进去。
从自主品牌发展来看,虽然北汽自主乘用车起步晚底子薄,但经过几年发展“也算是迎头追上来了”,当然还有缺憾,徐坦诚地说,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表现来看,还不如人意,还需要被更多消费者认可。
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锐意改革,大北汽产业布局已经成型。让徐和谊最感自豪的是,在结构调整上相对于传统汽车概念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北汽已领先不少老牌车企走在了前列。2015年,北汽新能源产销数量达到2万辆,成为国内新能源领域的排头兵、先行者。徐和谊指出,随着国家财政补贴退坡,新能源车的成本、价格都面临更大挑战,“十三五”期间必须再上一个台阶。
除了新能源,徐和谊手上还有一张出奇制胜的王牌,那就是通用航空产业。“进入通用航空领域,我们在国内汽车领域算是第一家,但从国际上来看已不足为奇。我们已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开始进入成长期。”徐和谊强调,未来北汽两大新兴战略产业支柱,一个是新能源,另一个是通用航空。“通用航空也会成为北汽集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他兴奋地说道。
无论新能源还是通用航空,徐和谊指出,在夯实传统制造、响应“中国制造2025”基础上,北汽必须完成由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转型的战略目标。为此,北汽将积极发展汽车金融、车联网、汽车智能服务等新型业务,探索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渗透的发展路径。“从北汽的大战略来讲,我们也就是刚做了一半。”徐和谊说。
至于“后一半”,在他的构想中北汽正在打开又一幅壮丽蓝图。徐坚信,北汽一定能够跻身国际一线行列。“在财富500强企业排名中,去年我们是207位,今年目标180,到‘十三五’末,争取跨入百强行列。”在汽车业内的目标是:跻身世界前十五,进入中国第一梯队;至于经营数据,到“十三五”末,营业收入在去年基础上翻一番,目标达到7000亿元。
当然,徐和谊也知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难度远大于开始阶段。“山是越爬越陡,越往上越难。所以未来不管是国际化、新能源还是结构性转型调整,提高产品竞争力等,后面的工作海了去了。”徐和谊爽朗地笑着说道。
“要实现这些极具挑战性的计划,对你来说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在记者追问下,徐和谊略一沉吟答道:最大的挑战还是人。他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表述很解渴。国企发展就是要向改革要红利。特别是‘十三五’时期,面对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改革把国企的内在活力激发出来,把国企的潜能更加充分地释放出来。”
到底什么是改革的活力?如何有效把它激发出来?作为特大型国企的掌门人,徐和谊当然有深刻见解。他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围绕着我们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来进一步调动国有企业广大干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把他们的作用、能力充分发挥起来,这就是最大红利。”
“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市场化选任方式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徐和谊深有感触。
徐和谊认为,国有企业聚集了最高精尖的人才,但问题在于,并不是说所有的作用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里有很深层次的一些难点。他特别期盼,国企改革的步伐能不能再加快些?“有些太疑难的、太深层次的改革,先往后边放一放;不是那么难操作的,改革越快越好!”
在徐看来,国企改革最大的问题问题是人。“既缺人,又不缺人。国企人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说不想办事,关键在于怎么把这些人的作用尽快调动、最大发挥出来,这是最大的挑战。其他因素,资金也好,产品也好,都好解决。”
徐和谊当然能体会到人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汽车企业来说。一个再好的产品最多也就热卖两年,如果没有新产品、新技术,企业根本无法生存。如何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聚集人才。
也正是基于徐和谊对人才的重视与开放心态,某种程度上,北汽已成为近年来国内车企集团中最吸引人才流入的宝地。他深知,欲揽财必须先揽才。从各大车企引进的高管,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从北汽股份总裁李峰到销售公司总经理蔡建军,都是老徐求贤得到的人才。让外界普遍羡慕的是,北汽从不只从内部提拔高管,集团实行公开公正的人才制度, 即使是后期引入的“空降兵”,也从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来北汽后个个在所属领域干得风生水起。
在徐和谊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大大的横幅,上书“聚贤”二字。徐和谊表示,北汽事业能够吸引人,主要是给大家创造了一种宽松的发展环境,“说好规划之后,剩下的就是他们自己干,不过问。”
他曾经以自己的经历反思,“我32岁当全国冶金系统最大研究院的院长,走到首钢集团任主要领导位置的时候36岁,我说怎么我今天到大集团当一把手、党委书记了,我怎么看不到30岁上下的年轻人了呢?”正因为此,徐和谊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位行业观察者敏锐地指出,很大程度上,北汽近年来的快速崛起正是基于公司包容开明的用人文化,源于徐和谊对人才采取海纳百川般的兼容并蓄。
叁
尽管带领北汽已站上了从未达到的高地,但对徐和谊来说10年前后没有什么不同,“人来到世上,在人生的长河中,要留下一点痕迹,这样人的一生就没有虚度。”
虽然还远没有到驻足回首时,但以往的成绩足以值得慰藉。若不是记者提醒,徐和谊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掌舵北汽已近10年。想起当年的理想抱负,暗自立下的誓言,徐和谊不由得感慨万千,他说:“也是恨时间过得太快!有一首歌,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曲,描写康熙皇帝壮志未酬,‘还想再活五百年’;对我来说,对北汽的事业,也真的是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当然,徐和谊也不是没有想到“退下来”后,干事业就一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徐和谊对此很坦然。他笑着告诉记者,有人担心他一天不工作就会不适应,“那是他们不了解我。如果退下来,事情多着呢。”
了解徐的下属透露,徐和谊是一个非常懂得生活、善于欣赏的人。悟性高,爱好广泛,包括骑车、园艺、中医药,对很多事物都有独到见地,只是平时过于忙碌无暇顾及。徐笑言自己有个习惯,他工作过许多地方,但只要离开原单位,就再也不会回去“关心”。一方面是不要给继任者造成干扰;另一方面是,到了新环境,“还有一堆事等着做呢”。
应记者要求,徐和谊给自己在北汽10年做了个评价。“80分吧”,徐说道,“每个人都有强项和弱项,我的强项在于制定战略、把握方向,但在微观细节和管理上有些弱。我说打60分太虚,实事求是说80分,总体上合格吧。”
在浓缩了北汽集团创业的艰辛、发展的收获、壮大的精彩后,到现在这个时期,徐和谊早已是心无旁骛。他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带领着一帮人马,争取在有限的一段时间里推动北汽再上一个台阶。而记者相信,无论在哪个阶段,他的内心永远都是壮怀激荡、雄心不已。
以《向天再借五百年》,致不老的“老徐”:
做人一地肝胆
做人何惧艰险
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做人有苦有甜
善恶分开两边
都为梦中的明天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
紧握住日月旋转
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