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发因素及防范措施
2017-01-15丁晓辉
丁晓辉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行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金融行业以其强大的服务功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血液”。但金融行业的“血液”功能存在着周期性,当“血液”功能失灵时,就会爆发金融危机。从历史发生的的金融危机对社会发展造成的破坏来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破坏力及其强大,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强的破坏和延滞。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实践积累的历史经验,是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创新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都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贯穿于各项工作中,保障了金融安全和稳健运行,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本文遵循当代金融监管的需求,对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测度,并给出了金融监管相关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 诱因 防范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或交易所在的整个系统(机构系统或市场系统)因外部因素的冲击或内部因素的牵连而发生剧烈波动、危机或瘫痪,使单个金融机构不能幸免,从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由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引发,通过风险的向关联产业转移,最终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出现危机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复杂性、负外部性、广泛传染性及隐匿累积性等特点,一旦爆发将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虽然总体呈可控态势,但是任何潜在风险点防控不当,都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了严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诱因及其防范措施展开分析,以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析与防范提供参考。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发因素
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传播扩散效应,会引发剧烈的连锁反应,使经济和就业遭受重大冲击,甚至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挖掘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对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把手。
(一)金融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是整个金融领域固有的特性,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的内生因素,换言之,就是整个风险的“原罪”。金融的脆弱性在市场上主要呈现在信息不对称、顺周期特性及市场的不确定性上。市场上各类潜在风险点凭借连接链条这一扩散载体,遵循风险传播路径,某一风险点的爆发会沿着连接链条向着与其相邻或相关的风险点不断传播扩散,并在这个“原罪”的作用下,相互影响,共同演化,形成联动效应,进而导致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断发生。
(二)经济周期波动
系统性金融风险通常隐匿于经济发展上行阶段,并不断累积,在经济下行时可能会突然爆发。现阶段,我国经济顺周期因素太多,经济周期波动显著,并不断被扩张放大,进而造成潜在风险的不断积累。当这种潜在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突然的剧烈调整,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资产价格频繁调整
资产价格波动主要通过信用风险来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加剧,而引发金融危机。资本市场上,股市杠杆效应比较突出,近年来股票价格波动剧烈,风险持续累积,潜在风险隐患增加。房地产市场上,信贷扩张过度,2016年下半年多地房价飙升,2017年以来在国家调控下房价呈缓慢增长或下降趋势,价格波动极为显著,房地产泡沫持续增加,风险进一步累积。当股市风险和房地产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极其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杠杆率过高
当经济状态处于高位时,会产生经济泡沫且不断膨胀,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当杠杆率扩张过快,会加速经济泡沫的破灭,进而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危机,致使我国债务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杠杆率已达到历史高值。过高的杠杆率会造成债务偿还压力过大,一旦出现违约,会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引发信用风险,且近年来债务违约事件频繁发生,违约风险呈现高位运行态势,极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民间融资监管缺失
民间融资活动异常活跃,债务链条盘根错节,风险不断累积,并呈现相互叠加的趋势。当前民间融资增长快,融资模式多样化,如有价证券融资模式、票据贴现融资模式及传统的民间借贷模式等,且民间借贷的实际利率越来越高,有向高息放贷发展的趋势。因其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存在巨大的信用风险隐患,在很多中小城市地下金融的链条错综复杂,规模庞大,风险高且监管缺失,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六)消费贷款增长过快
在家庭信贷部门上重点关注消费贷款的过快增长。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刺激消费,我国实施居民消费贷政策,主要提供居民在教育、旅游及大宗耐用品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居民以消费贷款为主的短期贷款迅速增长,但增幅过快、历史经验不足、覆盖面广且涉及民生,一旦出现风险极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系统风险。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防范措施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政策,这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期和攻坚期,目标是增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降低经济泡沫,从而保障经济稳健运行,防范金融风险隐患。因此,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二)强化去杠杆政策,化解信用风险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明确了企业去杠杆的顶层设计。强化去杠杆政策有利于化解企业因偿债压力造成资金链断裂带来的信用风险。我国已进入去杠杆进程,杠杆率已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企业去杠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通过债转股、优化债务结构等路径进行有序合理地去杠杆,化解信用风险,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保障家庭部门杠杆稳健增长,防止居民信贷过度扩张
虽然我国杠杆率与全球相比并不算高,但是增长较快,为控制信贷扩张过度,谨防金融风险隐患,在宏观调控上应抑制居民部门杠杆增长过快,既要确保家庭部门杠杆率高质量增长,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持稳健增长,警惕潜在的信用风险。
(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作用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全覆盖,尤其是加强对民间融资活动的监控,是有效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缺失问题而引发的信用风险及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步骤。信用评级机构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上,要坚守独立、公正、客观的执业准则,与时俱进,结合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不断提高信用评级理念、方法及数字化评级技术,利用大数据评级技术有效捕捉债务主体(地方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各类信用风险,绘制不同主体内部、外部之间的信用关系网络,弥补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及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防范金融风险隐患。
总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经濟运行进入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保障经济稳定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作为我们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更要充分发挥风险揭示与预警职能,以信用评级标准作为有力保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