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活”起来
2017-01-15龙潜
龙潜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爱好。
关键词:初中地理 探究 教学活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该注重哪些问题和原则,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地理教学中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求知、求真的熟悉活动,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探究式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只有在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敢于探索。课堂上,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不要总是以“权威”自居,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地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而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相信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实事求是,在教学过程中,答应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对于不同意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加以引导。
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在地理教学中,既然要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和创新。那么教师就应该答应学生犯错误,充分理解学生在熟悉过程中的幼稚言行。学生说错了,做错了,都有其内在原因。教师都要给予一种说错了不要紧,做错了也不要紧的安全感。
再次,教师应是一位学习者。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而且还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而一个教师则未必有这些优点和特长的总和;一个班的学生天天接受的信息总量是很大的,而一个教师则未必天天都接受这些信息量的总和。教师应经常征求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予以改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但“探究式”学习究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当某些问题必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我们就要科学地设计课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就不要“探究”。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引领,能使他们真正理解课本的内容,还能促进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综合探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综合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一固定模式,“探究”课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把握的思想和活动来安排,做到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或者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设计一些他们感爱好的“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另外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尝试设计探究步骤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去感悟,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尝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所谓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主体意识,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活动。例如,在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之前,教师可根據该地区的地理特色,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爱好的问题。“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爱好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但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绝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了,越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的指导越显得必要和重要,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引路人和领航员。当学生在分析某一问题陷入困境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当学生在分析某些问题时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时,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式把他引出来,使他步上正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的适时有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并不是要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越俎代庖,要注重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机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随时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总 结
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大力提倡。当然,要把握好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对老师的挑战,更是对老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和终身学习。但是,探究学习不是“灵丹妙药”,不能过于“神话”并完全取代传统地理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