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12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7-01-15于宏伟
于宏伟
(辽宁省盘锦市中医医院针灸科,辽宁 盘锦 124000)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12例临床疗效分析
于宏伟
(辽宁省盘锦市中医医院针灸科,辽宁 盘锦 124000)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51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主要应该常规针灸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地仓、阳白、承泣几处穴位进行针灸,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在常规针灸治疗的穴位基础上加入地仓、阳白、承泣3处穴位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针灸;中医;周围性面瘫;疗效
周围性面瘫也被称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而引起的一种周围性面肌瘫痪[1]。该病在临床上为常见病,在任何年龄段的患者都有发生。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应用西医治疗难度较大,临床治疗效果通常不尽人意[2]。为研究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采用针灸治疗的51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其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51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77例,女性患者235例;年龄最大为72岁,最小为16岁;平均年龄(43.63±22.38)岁;病程最短为3 d,最长为82年,平均病程为(44.82±21.12)d。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Bell阳性、不能皱眉及鼓腮、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一侧歪斜,部分患者表现为听觉及嗅觉有明显减退、面部有轻微疼痛感。根据患者的针灸选穴方法不同将512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例数为183例,对照组患者例数为3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均无较大区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取穴,取攒竹、太阳穴、合谷穴、鱼腰穴、下关穴以及翳风穴等面部及周围的这几处重要穴位。主要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促进面部血液的循环通行,施针的手法快慢主要根据患者病情来决定,一般来讲,病情较稳的患者可进行平稳施针,透刺为主,适当配合TDP照射治疗,每天行针一次,每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需休息3 d再进入到下1个疗程中,每天在对患者行针治疗后可对患者面部及周围相关穴位进行适当打按摩。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尽量做到浅刺多穴,也适当配合艾灸,面部穴位行针时主要应用兴奋二型手法,一般需留针10 min,每3 min行针1次,起针后面部各处穴位,采用雀啄灸方式30~50下,患者需每天行针1次,配合适当面部按摩,每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需休息3 d,再进入下一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选取穴位时加入地仓、阳白、承泣几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与对照组患者一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疗效评价按照尼莫地平法根据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计算疗效指数,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将其治疗效果化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级别:其中显效为疗效指数超过80%,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有效:疗效指数在50%~80%,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好转;无效:为疗效指数不足50%的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甚至有加重的现象。然后根据公式“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183例患者显效165例(90.16%),有效18例(9.84%),无效0例(0%),总有效100%;对照组329例患者显效263例(79.94%),有效53例(16.11%),无效13例(3.95%),总有效率96.05%。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中称其为“口眼歪斜症”,传统中医认为“口眼歪斜症”主要是由于患者体“气血不畅,风邪侵体,正气虚弱”引起的面部肌肉纵缓不收的症状[3]。应用中医针灸治疗该病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增加肌肉纤维的收缩,让炎症渗出物得到良好的吸收,从而可有效减轻神经损伤,控制面部神经炎症的发展,从而可达到调和气血,祛风除邪,阴阳平衡的目的[4]。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主要取患者面部及其周围的一些重要的穴位实施施针,这种常规的施针方式对于缓解和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众多相关学者的认可。但近年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再加入地仓、阳白、承泣几处穴位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5]。对此本文针对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在本文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加地仓、阳白、承泣3处穴位后患者临床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可得到显著的提高。因此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时,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加入地仓、阳白、承泣3处穴位可有效提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该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1]李梅梅.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5,28(17):142-143.
[2]李年珍.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26例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青春期健康,2014,(6):51.
[3]倪卫平.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23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1):89-90.
[4]肖院生,袁斌,易士华,等.针灸结合中西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95-96.
[5]林晓红.针灸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67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9):47-48.
R245
B
1671-8194(2017)04-01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