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通为用”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思路
2017-01-15王龙
王 龙
(会宁县中医医院内科,甘肃 会宁 730799)
·学术探讨·
基于“以通为用”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思路
王 龙
(会宁县中医医院内科,甘肃 会宁 730799)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与上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尚无特异手段仅作对症处理。中医学“以通为用”的独特理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有着特殊的优势。现将从“以通为用”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及思路。
以通为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病机尚未阐明。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动力、内脏敏感性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精神心理因素等关系密切。临床上普遍认可的观点是FD是多种发病机制共同参与和共同作用的结果,脑—肠轴以及其相关的胃肠激素备受关注[1]。有研究证明:疾病的发生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EI)网络激活有关[2],FD发生也与NEI网络激活密切相关[3]。FD在全世界范围的发病率约11.5%~14.5%,我国高达18%~45%[4]。西医学对FD的治疗仅是对症治疗,疗效尚不确切,且西药毒副作用大。中医学采用“以通为用”的理论治疗FD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医学将FD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将其归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根据六腑之特征,在治疗FD方面强调“通”,重视疏通气机,调节脏腑升降,消除郁滞,并承六腑通降之性推陈出新,通导食浊瘀滞下行,给邪以出路。
1 “以通为用”理论渊源
《说文解字》曰:“府,文书藏也。”《玉篇》曰:“府,本也,聚也,藏货也。”《灵枢·肠胃》有“六腑传谷”之说。《素问·五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灵枢·本藏》曰:“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指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饮食物及水谷,使六腑所传化的水谷精微物质转输入五脏,进而使五脏实;此外,六腑还具有将传化水谷后的糟粕物质排出体外的功能,使其不能在体内贮留,故称为“实而不满”“泻而不藏”。又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藏别论》曰:“胃、大肠、小肠……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可见,六腑的特征性功能主要是传化饮食水谷,排出剩余糟粕,归纳为“实而不满”“藏而不泻”。因此,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六腑不论在形态还是在功能上都应保持通畅无阻,这既有益于及时将饮水谷传化,也有益于将传化后的糟粕按时排泄。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说:“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用各殊也。”《类证治裁·内景综要》也说道:“六腑传化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指出六腑生理特征为“实”,病理状态则是“满”,这就要求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六腑须保持畅通无阻、通降正常,进而发挥其“传化”之生理功能。
2 中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
《伤寒论》指出“不痛者,此为痞”,《证治汇补·痞满》也指出“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上之为病”。FD病理基础是脾虚,肝郁为其发病条件,临床表现症状的关键原因是胃失和降[5],该病病机关键为中焦虚弱,传化失司,气机升降不畅,滞而不行,尤以中虚不运多见,辨证多属脾胃虚弱、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虚食积、寒热错杂等证型。又因“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可见FD病变部位在胃,与肝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此处胃即脾胃的功能。目前,临床上导致FD的常见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中气亏虚、外感湿热之邪等,而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是FD发病的中心环节[6]。
3 “以通为用”在FD的临床运用
FD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嗳气,甚至恶心、呕吐、泛酸等。现如今,人们普遍面临工作压力大、超负荷的工作,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胃镜检查多为慢性浅表性胃炎,B超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消化道动力检查多有异常。中医学“以通为用”理论,在临床诊治FD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腑病实证可用通腑法泻之,脏病实证也可以腑为出路,通泻相应之腑,即脏病治腑。
3.1 调气和中,消导化滞
《黄帝内经》言:“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温病条辨》曰:“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FD在临床上以慢性过程较为常见,迁延日久不愈,病机常错综复杂。久病暗耗机体正气,使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衡,由实转虚,虚实夹杂;阴阳偏盛偏虚变化,久寒郁而化热,寒热错杂;气和血病理相互影响,由病而郁,因郁致病,故FD临床上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痰湿夹杂,运健失常,升降不调,心身不和等中焦失和状态。所以,因中焦失和、积滞不通引起的FD时,重在平衡,“执中致和”[7]。通过平衡中焦纳运、气机、阴阳、气血等,以达到中焦脾胃运纳相助、升降相因、燥湿相宜的功能协调,如半夏泻心汤治疗FD时,根据患者症状加减,痞满明显者可去人参、大枣、甘草,加枳实、厚朴;食积明显或便秘者加莱菔子。
3.2 顺气降逆,以通为补
《类证治裁·内景综要》云:“六腑传化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FD治疗时遵循“胃主降浊”“六府以通为用”之古训,即补为相益之意,六腑功能重在“通”,故在治疗六腑疾病时运用通下之法,这也是顺应了六腑的生理特点,即为补,故“六腑以通为补”。经过进一步的发展,“以通为补”的“通”也可为“祛邪”之法,如“攻下”“祛瘀”“降浊”等,而“补”则认为是通过上述之法,使正气回复、脏腑功能恢复,最终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8]。因FD表现是脾虚、胃气不降,所以,“以通为补”法治疗FD时表现在处方用药中在通降剂中加入理气行血、醒脾和胃等“动”药,使之在通降腑实的同时而不至于过伐脾胃,并且还能抑制部分“通降”药的功用,以防通之太过,从而起到“顺气降逆,以通为补”之效,如丁香柿蒂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佐以黄芪、党参、砂仁、陈皮等。
3.3 理气通降,舒肝解郁
《景岳全书》中指出“若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者”,即因情志抑郁、思虑过度而致肝气不畅、肝脾失和,而使脾胃功能受到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司,传化不利则可引起FD。在当今社会—心理—生理模式扭曲的背景下,因“郁”而引起的FD更为常见。研究[9]发现:精神神经功能紊乱明显影响胃肠功能,并与中医学“肝郁”证高度相关。FD肝郁型病机为久郁或暴怒伤肝,肝气犯胃,或忧思伤脾,土壅木郁,以致肝胃不和、脾胃运化障碍而成痞满。临床诊治FD时在理气、舒肝、健脾和胃之上,随证加减疗效满意,如在理气通降基础方中加入柴胡、薄荷、积实、木香、香附、石菖蒲等解郁醒神之品疗效肯定。
3.4 调理气血、活血通络
叶天士指出“久病入络”,概括了FD的慢性化过程,气滞血瘀、胃失通降,脏腑之气长时间不入经,气血运行受阻,久病入络以致络脉受阻,则络伤出血,FD患病日久即可有血瘀的病理改变。因此,调理脏腑气血,恢复六腑通降是治疗FD的根本,并运用活血通降法治疗本病[10]。董氏在治疗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胃失通降之痞满时,在通降的基础方中加入三七、香附等调理气血之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1]。
4 小 结
“以通为用”之法的根本在于恢复六腑的通降功能,但“通”法亦有所异,正如《医学真传·心腹痛》言:“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FD病症有虚实、寒热、气血等不同,有痰、瘀等病理产物,所以在治疗时应多方面综合把握病机,进行施治,恢复六腑的通降功能。“通”是六腑正常的生理状态,也是其在动态功能上的直接体现,而“以通为用”之法非以单纯通降为目的,而是以在整体上恢复六腑的通降之性为要求。“以通为用”理论是包括脾胃(胃肠道)生理、病理、治疗在内的有机体系,而不是单纯的理气通降法。“以通为用”理论在宏观上围绕恢复胃肠道动力的目标,将虚实、寒热、动态、气血、病理产物等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西医治疗FD主要采用对症治疗,重视对病变局部进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的调节,目前为止,尚未得到满意的疗效,且长期使用西药有一定不良反应。中医学采用“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理论在治疗FD方面着重整体研究,既要调补脏腑功能、行气除满,又要辛开苦降、互调阴阳、安神定志,多方位、多途径、多靶位着眼,以提高临床疗效。
[1]罗金波.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2):3431-3434.
[2]PITTMAN QJ.A neuro-endocrine-immune symphony[J].J Neuroendocrinol,2011,23(12):1296-1297.
[3]赵巍,唐晶,刘悦,等.基于现代文献揭示“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科学内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6):1270-1275.
[4]EI-SERAG HB,TALLEY NJ.Systemic review: 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ourse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4,19(6): 643-654.
[5]胡建华,李敬华,唐旭东.脾胃升降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与展望[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1):171-173,177.
[6]冯敏晓,顾勤.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J].中医药信息,2010,27(2):97-99.
[7]何晓晖.衡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11,42(7):3-11.
[8]赵迎盼,翁维良,李秋艳,等.论“以通为补”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0):1116-1118.
[9]李明珠,邢颖,岳滢滢,等.从抑郁症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机制的相关性探讨肝胃不和证的研究思路[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6):36-38.
[10]安维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68.
[11]唐旭东,卞立群.脾胃“通降理论”及其应用——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列(3)[J].中医杂志,2012,53(14):1171-1173,1181.
1001-6910(2017)09-0005-04
R57
:A
2017-06-27;
2017-07-24
(编辑 马 虹)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