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糖尿病“痰热致消”理论及其运用*
2017-01-15许成群李中南
许成群,李中南,徐 添
(1.淮北市中医医院,安徽 淮北 235000; 2.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学术探讨·
探讨糖尿病“痰热致消”理论及其运用*
许成群1,李中南2,徐 添1
(1.淮北市中医医院,安徽 淮北 235000; 2.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糖尿病“痰热致消”与患者体质、后天饮食嗜好、不当治疗(热化)等关系密切。该病由饮食不节、嗜食油腻、久坐少动等而生,痰热伤津、痰瘀阻络是影响糖尿病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清热化痰方药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抗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消除炎症反应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等作用,辨证选用清热化痰方药对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实验室指标和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痰热致消;糖尿病;理论内涵;证候分析;方药研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根据2010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中国糖尿病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达9 240万,糖尿病前期也达到1.482亿人[1]。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由于人们饮食结构多偏嗜高脂肪、高蛋白等高热量饮食,因此,伴发的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T2糖尿病)等越来越多。近年来研究[2-4]显示:“痰热伤津”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讨糖尿病“痰热致消”的机制及其临证思路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糖尿病“痰热致消”的理论内涵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中焦具有“受气取汁”“泌糟粕,蒸津液”的作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其气主升,在人体气血生化和水液代谢中起重要作用。饮食入胃,水谷精微的代谢有赖于脾胃的升降与转输,各种消化酶及胰岛素是“脾”实现其运化功能的物质基础。血糖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对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等作用。病理情况下,当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脾之运化功能失调时,即脾不能将水谷精微升清布津时,其运化功能障碍,正常的水谷精微在体内积聚滞留而变成痰湿、痰浊、痰热、痰瘀等而成为胰岛素抵抗(IR)的病理因素,从而使各脏腑失去其滋养,形成“水湿困遏”“脾滞痰聚”“痰热伤津”“痰瘀闭阻”之困局。如明代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云:“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浓厚胶固,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患,皆痰所为。”《素问·奇病论篇》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T2糖尿病的发病主要与糖类、肉类及油脂类等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膳食结构不合理有关。当今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过食肥甘厚味、烟酒无度、办公电脑、久坐少动、喜嗜温补等滞胃碍脾,中焦气阻,致脾运失职,水谷精微不布,气机升降失常,津液内聚,生湿化痰,日久不愈,蕴积化热,致成痰热互结,化燥伤津而成消渴。《丹溪心法》曰:“脾胃虚不能运化水谷而成者为虚痰;脾胃滞湿热酝酿水谷而成者为实痰。”盖痰湿蕴热,日久化火,风火相煽,扰动脑府发为头昏、耳鸣;或痰瘀阻于脑络致脑络不通,可发生中风偏枯、痿厥等;或痰热蕴毒,毒损脑络,迫血狂行,发为脑络破溢而导致中风语蹇、半身不遂,甚至死亡;若痰湿蕴热,阻于心窍,可致心脉不通而发为胸痹心痛、心悸、真心痛等;若痰瘀阻于经络则出现周身刺痛、肢体麻木等;若痰瘀阻于肾络,可致其开阖失司,精微渗漏而形成水肿、蛋白尿,甚至出现关格等危证;若痰瘀久羁不去,可见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舌质暗,有瘀斑,或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沉而涩等。由此可见,痰热伤津、痰瘀闭阻不但是糖尿病的关键病机,同时也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
2 糖尿病“痰热致消”的证候分析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水液在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经脉的作用下,布散周身,循环往复,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维持其生理活动。痰是脏腑气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水津凝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存存斋医话稿·卷一》曰:“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水液停聚则为痰饮,其清澈者为饮,稠浊者为痰;遇阳化热为痰热,日久不除则为痰瘀。因此,痰饮→痰浊→痰热→痰瘀是“痰邪”致病过程中的4个阶段。临床上,大部分T2糖尿病患者早期缺乏典型“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但临证时每能看到患者形体肥胖、肚腹硕大、神疲乏力、少动喜卧、动则出汗、气短懒言、舌体胖大有齿痕等脾虚痰湿症。《医宗必读》曰:“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瘀而成痰。”因此,治疗痰疾时切不可忘记调脾。T2糖尿病患者中以肥胖者居多,究其原因,与现代生活方式改变有关,长期代谢紊乱产生的病理产物如高血脂、高血黏症、高血糖等而成为痰浊之物,最终形成IR,进一步发展为T2糖尿病,促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和并发症发生发展。仝小林等[5-6]观察了2 518例肥胖T2糖尿病患者,其中属中满内热者1 871例,占74.3%,非中满内热者647例,占25.7%;统计了门诊5 930例糖尿病患者的舌象,其中阴虚燥热者少苔、无苔、舌瘦小所占比例不足10%,痰湿浊热者厚腐腻苔占50%,表明现代糖尿病是以过食肥甘、中满内热而产生的痰湿浊热为主要证型,较之古代消渴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糖尿病中医诊疗标准》[7]中糖尿病痰热互结证为:形体肥胖,腹部胀大,胸闷脘痞,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舌体胖,苔黄腻,脉弦滑。
3 清热化痰法治疗糖尿病的方药研究
3.1 清热化痰方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去宛陈莝,微动四极……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清代尤在泾在《金匮翼·痰饮论》中曾提到:“故知饮之为病,在人最多。善治者,以宣通其气脉为先,则饮无所凝滞。”此二者,概而言之,“去其形,通其气”也。清代汪昂在《明医指掌》中指出:“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盖津液得热而炼痰,故化痰者必除其热源;气机壅滞则化热,故除热者必通其滞。气行则郁解,气顺则痰消。当代学者仝小林根据糖尿病的发病特点,提出“内热中满”“痰热互结”为其发病机制[8-9],以清热化痰、理气解郁为法,以《伤寒论》小陷胸汤为主,辛开苦降,化痰清热,瓜蒌、半夏、黄连3药合用则痰热各自分消,而无结滞之虞。仝小林治疗糖尿病痰热互结证尤喜用黄连,人称“仝黄连”,认为中满内热、壮火有余者,黄连为其克星[6]。仝小林曾对1 321例门诊有效降糖病例处方中黄连剂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黄连降糖的常用剂量范围为15~45 g,对于血糖极高,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者,亟需清泻火毒,直折火势,此时黄连用量达60~120 g方能迅速消解火势,缓解危急[10]。马艳红等[11]观察仝小林教授运用小陷胸汤治疗T2糖尿病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使用小陷胸汤后,50例T2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HbA1c达标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李世杰[12]观察小陷胸汤加减治疗T2糖尿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2 h PG、FPG及HbA1C水平与治疗前对比均降低,治疗组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有效率为75.4%,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郑红等[13]采用小陷胸汤化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18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陷胸汤化裁治疗,结果:治疗组能降低DPN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修复神经损伤,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3.2 清热化痰方药治疗糖尿病实验研究
近年来,针对糖尿病“痰热伤阴”“痰瘀阻络”的机制,当代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吕俊海等[2]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考察痰热互结和热盛伤津T2糖尿病患者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发现:痰(湿)热互结T2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较对照组有其特征性改变;此证型患者基因表达差别也很明显,涉及细胞代谢与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离子通道与运输蛋白、转录和转录因子等多条通路基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形成源于动脉粥样硬化。周芳等[14]研究认为:具有清热化痰作用的小陷胸汤及小陷胸汤加味,通过调控脂质代谢、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稳定斑块等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T2糖尿病早期,患者较健康肥胖者第一分泌时相峰值变低,第一时相分泌总量也下降,而胰岛素敏感性逐渐下降,血糖升高。赵昱等[15]研究发现:具有清热化痰化瘀降脂作用的糖脂灵(黄连6 g、瓜蒌15 g、半夏6 g、地龙6 g、决明子15 g)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总量及峰值均增加,表明糖脂灵具有通过减肥降脂、改善IR、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氧化应激是IR、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土壤”。蓝元隆等[16]研究表明:具有清热化痰、化瘀通络作用的丹瓜方(丹参、瓜蒌、川芎、郁金、薤白、赤芍、白僵蚕等)不仅能减少热量摄人和贮存,降低体质量,调节糖脂代谢并显著防治肝脏脂肪变,减轻肝脏脂肪沉积和纤维化;同时,丹瓜方还能抗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消除代谢性炎症以降低部分炎性细胞因子,无疑对IR和胰岛功能有利。研究[6]证实:该方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机制,并降低尿微量蛋白尿等多种心血管风险预测因子,可从复杂的中间环节带来血管获益,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
4 小 结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中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晰,与基因缺陷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等有关。中医学理论认为:“痰热伤津”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6,12-16]显示:清热化痰方药对糖尿病“痰热致消”症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IR、调节糖脂代谢、抗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等作用,为临床运用清热化痰法治疗糖尿病提供了客观依据。笔者认为:在诊治糖尿病“痰热致消”过程中,观察患者形体、舌象及实验室检查等特别重要,中医学认为:肥人、膏人多湿多痰;同时,舌是唯一用肉眼观察的内部器官,它真实地反映出体内温度和湿度,是人体内的“晴雨表”和“温度计”[17]。虽然部分糖尿病患者没有典型的痰热或痰瘀之象,只要查看其具有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血脂高、血液黏稠度增高、脂肪肝等,均可从痰浊、痰热、痰瘀等方面论治。
[1]母义明,陆菊明,潘长玉.临床内分泌代谢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509.
[2]吕俊海,李敏,刘红,等.痰热互结和热盛伤津型2型糖尿病患者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差异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92-93,98.
[3]孙军,张兆元,耿栓柱.自制清热化痰颗粒剂配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6,25(4):197-199.
[4]王凡,姜梅玲,朱虹.清热化痰方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14-15.
[5]仝小林,毕桂芝,甄仲,等.2518例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类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26-28.
[6]仝小林,沈仕伟,刘文科,等.维新医集:仝小林中医新论[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9.
[7]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6):542.
[8]仝小林,姬航宇,李敏,等.脾瘅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8):988-991.
[9]王涵,周强.仝小林教授运用小陷胸汤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6):68-70.
[10]仝小林,刘文科,徐国良,等.黄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剂量及用药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18):1604-1605.
[11]马艳红,仝小林.小陷胸汤治疗2型糖尿病50例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9):1680-1683.
[12]李世杰.小陷胸汤治疗2 型糖尿病痰热互结证57例[J].河南中医,2015,35(7):1493-1495.
[13]郑红,张杰,李昳.小陷胸汤化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5,35(1):17-19.
[14]周芳,袁庆亮,王阶.小陷胸汤及小陷胸汤加味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5):122-124.
[15]赵昱,仝小林,刘素宾.糖脂灵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岛β细胞一相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1):53-55.
[16]蓝元隆,李亮,衡先培,等.丹瓜方对ApoE——糖尿病小鼠肝脏AdipoR2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9):1097-1101.
[17]衡先培,李亮,黄苏萍,等.丹瓜方对ApoE——糖尿病模型小鼠糖脂代谢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9):1086-1094.
1001-6910(2017)09-0001-03
R587.1
:A
2017-06-26;
2017-07-25
(编辑 马 虹)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9.01
李中南,主任医师,lzn5151307@sohu.com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临床基地建设项目(JDZX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