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复位综合治疗颈痛眩晕1例
2017-01-15马培锋
马培锋 吴 波
(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12.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点穴复位综合治疗颈痛眩晕1例
马培锋1吴 波2
(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12.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点穴;复位;颈痛;眩晕;病案
患者,女,33岁,2015年10月21日就诊。主诉:头晕,视物旋转,恶心,颈痛活动受限3 h。现病史:患者长期伏案工作,近期因工作及家务事劳累紧张,睡眠欠佳,今日晨起坐起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面色苍白、汗出、心悸等症状,保持一个姿势有1 min左右视物旋转症状消失,随即卧床。平卧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性质同前,两次发作前均有明显的自身不稳感觉,发作后仍有持续的头昏、头沉感,自觉头顶部如有物体压顶。上述症状在左右翻身时无明显发作。同时出现双侧颈部疼痛,颈部肌肉紧缩不适,转头活动明显受限。上班过程中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且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明显加重,故请会诊治疗。患者自诉无耳鸣、耳聋,发病前无腹泻、发热、咽痛等感染症状,平日无手指麻木、疼痛及颈痛不适,无颈部扭伤病史。查体:患者面色苍白,强迫头位,头部活动受限,双眼无明显眼震,舌淡苔薄白,脉弦有力。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及对病史的询问,中医诊断:①眩晕病;②落枕。西医诊断:①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②颈椎病(颈型);③椎动脉夹层待除外。初步治疗方案包括:①指压远端阿是穴缓解颈肩部肌肉挛急疼痛[1],使患者活动颈部,为眩晕的查体及手法复位做准备;②完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床旁检查及复位治疗;③应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同时嘱咐患者注意休息;④后续完善颈部血管检查,除外夹层可能。
治疗经过及效果:应用马培锋等[2]治疗落枕的方法,取阿是穴按压治疗后,患者活动受限完全缓解,颈部疼痛缓解约80%。行Dix-Hallpike检查,患者头部右转45°,卧床约10 s后出现视物旋转感,症状持续约20 s后消失,但观察过程中患者无眼震;坐起后约10 s再次出现持续约20 s的视物旋转,未观察到眼震。行头部左转卧位检查未见异常。滚转试验阴性。结合检查结果,考虑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给予Epley复位法治疗后,患者坐起、卧床视物旋转感消失,但仍于上述诱发眩晕发作的体位时头昏、头沉加重,精神差,颈部疼痛。给予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参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每日1次,以改善循环。同时嘱咐患者注意休息。上述治疗点穴及复位治疗1次后患者未再有眩晕发作及颈部挛急,但颈部疼痛持续存在。颈部血管彩超及经颅多普勒(TCD)结果均正常,除外夹层的可能。3 d后回访,患者头晕、头沉、颈部疼痛不适均消失。
按语:本患者病情看似复杂,并伴有颈痛、活动受限及BPPV,但仔细分析,其均与脉络不通,循环障碍有关。其中BPPV可能与前庭一过性供血异常有关[3]。针对不同部位的不同症状,应用特异性的治疗,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发病过程中,劳累、紧张是BPPV的诱因,尤其是年轻患者更为多见[3]。此患者为医务工作者,长期在电脑前超负荷工作,运动较少,脉络运行不畅,经筋失养,故而颈部肌肉挛急、疼痛。睡眠有肌松作用,失眠势必加重患者肌肉紧张、挛急。笔者观察到,指压阿是穴在缓解肌肉紧张、缓解挛急较疼痛作用好,治疗后一般肌肉紧张可完全缓解,由此导致的活动受限亦可随之缓解。但颈部疼痛症状一般还要持续3~5 d方能完全缓解,在此期间患者虽然有颈部疼痛,但一般不影响颈部活动。关于Dix-Hallpike检查,因为固视可使眼震消失[3],临床虽然未诱发出眼震,患者头位变动诱发眼震潜伏期为数秒,眼震持续时间为5~20 s,有眩晕和眼震疲劳现象[4]。笔者考虑患者的体位相关性眩晕为BPPV而不是中枢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CPPV),结合诱发出眩晕的体位及临床后半规管结石多见的特点,基本判定患者为右侧后半规管病变,以此治疗,眩晕症状消失,验证笔者判断的准确性。患者有颈部疼痛,虽然无后循环缺血症状及外伤史,鉴于患者为青年女性,笔者还是完善了相关血管检查,防止遗漏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的椎动脉夹层。最后改善循环及必要的休息,也是治疗患者手法复位后头昏、头沉症状的关键步骤。
[1]回娟,马培锋.指压远端阿是穴治疗颈肩部肌肉挛急疼痛[J].中国针灸,2011,31(4):352.
[2]马培锋,谷晓娟,马远新,等.指针按压远端阿是穴治疗落枕27例[J].中国针灸,2007,27(11):856.
[3]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48-152.
[4]姜树军,马维娅.从神经内科角度看头晕及眩晕临床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5,22(1):1-3.
2017-01-12)
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201310510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