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留针时间及临床应用初探
2017-01-15段建雪李磊磊杨翼豪
段建雪 李磊磊 杨翼豪
1.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2.云南省弥勒市中医医院,云南 弥勒 652300;3.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51
《内经》留针时间及临床应用初探
段建雪1李磊磊2杨翼豪3
1.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2.云南省弥勒市中医医院,云南 弥勒 652300;3.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时间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留针时间长短属于时间医学范畴。目前关于针刺留针时间的研究报道甚少,留针时间何止为度尚无共识。笔者临床工作中发现,留针时间取30min是针刺获效的较佳时间。笔者根据《内经》记述,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探讨有效留针时间,以飨同道。
留针时间;临床应用;初探
1 《内经》中留针时间探源
针刺留针时间为临床针灸操作中的重点之一,应当加以重视。探其本源,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素问·离合真邪篇》曰:“静以久留”首次提出了关于针刺留针的论述[1]。《素问·针解篇》云:“刺实需其虚者, 留针阴气隆至,乃出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表明针刺留针主要是候气的体现,当针下不得气时,需留针候气,进一步说明针刺留针的重要性。但其只提及针刺需要留针候气,并未解释具体的留针时间,只言“经气至而止”[1]。《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刺之而气不至,无向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刺之道毕矣”,说明针下得气即为针刺有效。
《灵枢·营卫生会篇》中指出:“营在脉中,卫生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说明营卫一昼夜各在人体内运行五十周次,按24h运行五十周次计算,便可得出营卫每运行1周需 28分48秒[2]。《素问·六微旨大论》亦云:“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灵枢·五十营》也有言:“人络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说明古代以漏水下百刻为一昼夜, 也说明经气运行一周于身,需时二刻。若以一昼夜为一百刻计算,一刻为14分24秒,二刻为28分48秒。由此便可得知经气在人体运行一周的时间为28分48秒。经气在人体内的循行阴阳相贯,循环无端,周而复始,留针时间根据“随其经脉长短,以息计之”便可推算而得[1]。在《内经》不同的两个篇章中,如此准确提到经气运行时间实为罕见,并且二者所计算出来的时间分秒不差,因此采用以上时间为留针时间当属依据充分。针灸治病在于“调其经脉,通其气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疏通经络,而经络的通畅必须依靠体内经气的作用。因此针刺得气与否、经气在体内运行时间的长短对于针刺治疗疾病显得至关重要,根据这一理论可决定针刺留针时间的长短[3]。
2 临床应用
笔者依据经气运行一周所需时间为28分48秒之论,临床约以30min为针刺留针时间观察临床疗效。对于同一患者同一疾病在主穴、配穴、针刺及行针手法一致的前提下,分别留针不同时间进行治疗,针刺完后询问患者症状改善及对病人行体格检查,发现治疗留针30min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其他留针时间。现将一验案与同道共享。
患者李某,女,21岁,在校大学生,未婚。2016年7月10日初诊。患者自诉行经腹痛3年余。月经13岁初潮,6/30~32日,量中等,色暗红。行经1~2日腹痛剧烈,夹有血块,喜温按则痛减,伴有畏寒肢冷,经期便溏。B超检查子宫及其附件未见异常。既往经期腹痛时服用西药止痛,近半年来服用西药疼痛不能缓解,现求助于针灸治疗。初诊时适值经前3日,少腹隐隐作痛,烦躁不宁,乳房胀痛,腰骶部酸楚,伴有恶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中医证型: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治法:行气散寒,温经止痛。主穴:中极、次髎(双)、三阴交(双);配穴:归来(双)、地机(双)、肝俞(双)、太冲(双)、天枢(双)、足三里(双)、支沟(双)、阳陵泉(双)、命门、肾俞(双)。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进行毫针针刺,取穴为:中极、三阴交、归来、地机、太冲、天枢、足三里、支沟、阳陵泉,留针15min。中极、归来、天枢、足三里采用温针灸行补法,其它俞穴行泻法。针灸完毕后,嘱患者俯卧位,针刺次髎(双)、肝俞(双)、命门、肾俞(双),除肝俞采用泻法外,其余俞穴均采用温针灸行补法,刺毕留针15min。连续针灸3次后,患者月经来潮,停止治疗。告知患者获效治疗时间需要3个周期以上,嘱患者下次治疗于行经前1周开始,并且随访病情变化。
2016年8月4日复诊,患者诉行经期间腰骶部酸痛减轻,但仍感经期腹痛,疼痛缓解不明显。笔者对此病例的治疗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患者证型、治则、治法、主穴、配穴、操作方法等,笔者认为问题在于留针时间不足。本次治疗通过四诊合参后,依照上次处方进行针灸,将腹面及背面的留针时间改为30min。患者坚持治疗5d,8月9日月经即至,遂停止治疗,月事干净后随访,患者诉经期乳房胀痛、下腹部疼痛明显减轻。在此后的2次治疗中,针刺留针时间均取30min,操作方法同上。第3次治疗后患者心情烦躁、腰骶酸痛等经期伴随症状均为作,腹痛已消失。患者坚持治疗4个周期,2017年4月20日随访经期腹痛未再发作。
按:“痛经”属中医妇科常见病症,运用针灸治疗疗效亦佳。患者素体阴寒内盛,冲任、胞宫失于温煦,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而发病。患者初次就诊治疗于午间,当时考虑患者下午需要上课,时间不便,遂将仰卧位、俯卧位针刺留针时间缩短为15分钟,结果导致临床疗效不尽满意。此后思之以补,收获甚效,由此看出在针灸治疗疾病过程中,留针时间当属重要环节。
3 小结
针刺至效的因素包括针具的选用、进针手法、针刺深度、选穴配穴、行针手法、留针时间等[4],其中留针时间是针刺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临床针灸操作中往往忽略这一环节,留针时间随意而定,15、20、30min皆有。当问及为何选取这样的留针时间,大多医者都不知其所以然。笔者研读《内经》对于针刺留针时间之论,探其本源,并且结合自身针灸临床实践认为留针30min为佳。然针刺留针时间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以提高针刺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
[1]张登本,孙理军.全注全释黄帝内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2]黄听军.留针时间与疗效探讨[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04):51.
[3]肖少卿,杨兆民,方正,等.试论留针的意义及其应用[J].江苏中医杂志,1981(05):54-57.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段建雪(1989-),女,汉族,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针灸的临床研究应用。E-mail:497521663@qq.com
R221.3
A
1007-8517(2017)16-0077-02
2017-06-15 编辑:梁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