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17-01-15刘静
刘 静
(沈阳市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刘 静
(沈阳市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目的 探究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方法将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5 月期间 8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全程优化护理即接诊优先、分诊评估优化、救护优先等,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比较两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以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 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实施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更能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对提高抢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显著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全程优化护理;急诊急救;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的多发病,具有发病快、病变快以及病死率高等临床特点[1]。近年来随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得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因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确到治疗时间显得更为重要。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是要求各个单元相互配合,从而形成急救标准化和具体化。因此,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范化急诊护理路径,形成急诊护理绿色通道进一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时间,是本次探讨的关键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严重心、肝肾等功能损坏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以上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3~7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
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45~72岁。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的护理模式,其中包括院前抢救或者在院接诊,并给予医嘱给予相应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整个急诊的护理流程中给予优化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接诊优先:首先对于由“120”出诊接收的患者应当做好院前的急救准备,包括院前所需要的药物以及相关的抢救器械等必要物品的事前准备,到抢救现场后,如果发现患者情况危重,护士应当与医院内科的急诊进行联系,从而保证院内接诊的顺利进行。对于自行到医院接诊的重症患者,可以实行先抢救再挂号的绿色通道模式。②分诊评估优化:病情的评估采用实行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的评估模式。首先护士在接诊患者30 s对患者进行病情初评,查看患者的面色、意识、呼吸以及体位等情况;询问患者的胸痛部位、具体起病时间、加重或者缓解的因素、放射痛和伴随症状等;根据以上查看和询问的状况快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然后对患者进行从早期的检查,对于胸痛的患者在入室后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③救护流程护理:做好病情初评后采用“定时、定人、定位、定则”的模式进行抢救。首先是定时,患者入室1~2 min后立刻给氧,在3 min内检测血压和血氧,5 min内建立静脉通路,5 min内完成心电图。定人,由责任护士或者护士长负责抢救。定位定则,护士组长在患者的右侧进行心电图的检查,诊断明确后立即将诊断结果回报医师并根据医嘱进行相应的给药。④转运交接优化,首先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果有需要进行介入的患者,应及时通知介入 医师,医师接到通知后5 min内到抢救室并进行术前谈话,家属在协议书上签字。在转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转运的安全。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的头部两侧,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等并保持管道的通畅,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到达。⑤加强护患沟通,在整个急救护理的流程中应该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比较特殊,发病比较快,一般患者均无心理准备,因此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心理的疏导,安抚患者慌乱的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此外还应该对患者的家属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争取得到患者家属的最大配合,顺利完成急救工作[2]。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以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其中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评估,调查表为百分制,≥85分为满意,≥7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
1.4 数据分析:两组资料纳入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分诊评估时间:观察组为(0.5±0.1)min,对照组为(2.6±0.8)min;心电图时间:观察组为(4.5±1.1)min,对照组为(7.9±1.0)min;静脉采血时间:观察组为(4.5±1.5)min,对照组为(9.6±2.8)min;静脉用药时间:观察组为(4.5±1.3)min,对照组为(7.5±2.8)min,经统计分析以上临床观察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程度比较:观察组40例患者中,满意16例,一般满意21例,总满意率为92.5%(37/40);对照组满意12例,一般满意19例,总满意率为77.5%(31/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由于溶栓药物的使用以及PCI等血运重建手段的广泛应用,发病6h以内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会降到5%06%左右,如果在发病1个小时内得到有效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会降到1.2%左右[3]。因此,尽早、及时第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在本次的研究中,我们首先给予观察组患者接诊优化,从而促进绿色通道的畅通。“120”护送和自行就诊者重症入室抢救,开通绿色通道后,避免患者挂号排队等耽误最佳抢救时间。分诊评估,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为下一步医师的治疗提供参考,为缩短抢救所需时间。“四定”模式进一步提升绿色通道的有效性,护士与医师有机结合,多种抢救操作同步进行,使得开始抢救到最后的确定性抢救时间最小化。最后加强护患的沟通,根据疾病的特殊性我们加强护患交流,使得患者和家属充分配合急救,顺利完成抢救工作。通过以上的优化护理后,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考察指标优于一般护理的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这在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大环境中显得极其重要。
综上所述,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实施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更能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对提高抢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显著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抢救过程中借鉴使用。
[1]赵晓辉,赵晓红,王慧,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后激活素A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康复,2011, 26(2):118-119.
[2]闵鹏.抢 救 急性心肌 梗 死 患者中急诊全程 优化 护 理 的应 用探 析[J].中医药指南,2014,12(18):321-322.
[3]陆剑嵘,韦芳,毛莉娟,等.绿色通道在急诊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实 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21):22-23.
R473.5
B
1671-8194(2017)02-0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