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及体会

2017-01-15于东月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期
关键词:失血性外伤休克

于东月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辽宁 盘锦 124000)

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及体会

于东月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辽宁 盘锦 124000)

目的 对腹部外伤后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观察与探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35 例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做好病情监测、术前急救、术后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工作,并对所有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统计。结果经过急救及相应的护理操作后,本组 35 例患者中,治愈的有 31 例,好转 3 例,无效 1 例(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总有效率为 97.1%。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5.8±4.6)d,未有 1 例出现压疮、伤口感染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论通过对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病死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有利于促进抢救效率的提高。

腹部外伤;失血性休克;护理体会

在人体组织中,由于腹部没有受到骨骼的保护,因而在受到外界暴力时,容易造成大出血。同时,腹腔中的脾脏等器官质地柔软,血供丰富,其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易出现破裂以及急性大出血的现象,进而引起失血性休克。而为确保成功抢救患者,将休克进行及时纠正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在此种形势下,临床护理人员就应当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监测,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以便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本文以我院收治的35例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例,就其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5例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18~76岁,平均(43.5±2.6)岁;体质量为35~80 kg,平均(62.7± 3.3)kg。患者从受伤到接诊治疗的时间为30 min~3 h,平均为(1.3 ±0.8)h;受伤原因具体为:21例交通事故受伤,10例因打架斗殴受伤,另有4例高空坠落受伤。接受就诊时,所有患者均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状态中,且部分患者合并骨折或软组织挫伤等,具体情况为:9例合并骨盆骨折,6例合并胸部外伤,3例合并颅脑损伤。

1.2 护理方法1.2.1 严格监测病情:首先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为对其休克程度有一个准确把握,需每隔10 min测量一次心率、血压等。及时建立起2~3条静脉通道,并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控,避免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现象。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将静脉留置套管针固定好,对输液肢体进行适当制动,以免针头被拔出;同时,迅速采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标本,做好血常规及交叉配血等工作。

1.2.2 术前急救护理:医护人员需及时补充患者的血容量,为避免因血压过低而引发肾功能损伤及脑组织缺氧等不良后果,还需向患者合理应用升压药。在补充血容量过程中,先将晶体溶液,如平衡盐溶液等输入患者体内,随后再输入胶体溶液,如706代血浆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在交替使用晶体与胶体溶液的同时,注意及时向患者输注血浆。另外,在输血及补液过程中,为避免肾功能衰竭以及急性左心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还应对滴速进行严格控制,并使酸碱维持在平衡状态,以免出现电解质紊乱等现象。

在急救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长时间的应激反应,并且症状比较严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使得肝、肾和胃肠道缺血缺氧性损伤,继而导致免疫力下降。针对休克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给氧处理,通过气管插管来促进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并及时清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将口腔中内活动义齿、血块、碎牙等异物取出。休克的患者正处于缺氧的状态,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根据常规行鼻导管或面罩支持给氧,当患者有所好转后,可以改为间断吸氧。在给氧过程中,护理人员可略微抬高患者的下肢,在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的基础上,实现脑血流量的改善。

1.2.3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6 h后,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采取去枕平卧的体位,为确保呼吸道的通常,还需将头偏向床的一侧。当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为促进血液循环,大大降低其腹部伤口受到的张力,同时也为了避免膈下感染的发生,便可将其体位改变为半坐卧位。此外,还需对患者的体温展开严密观察,当发现其体温在38 ℃左右,且自我感觉良好时,无需应用降温药物,只需展开物理降温即可。另外,护理人员在术后还需做好导尿管、胃管以及腹腔引流管的留置及固定工作,以免这些导管出现扭曲、脱出等情况;对管道中引流液的量及性状等变化情况进行严格监测,并将其准确记录下来;将伤口的敷料进行定期更换,确保引流口、手术切口等周围皮肤的干燥与清洁。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注重患者口腔及会阴等部位的护理干预,充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每隔两小时帮患者翻一次身,定期叩背,并叮嘱患者坚持帮患者每日擦身,确保其皮肤的干燥与清洁。而为避免患者出现肠粘连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开展早期合理的下床活动。

1.2.4 心理护理:创伤后患者大多数存在心理障碍,会给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通常创伤后患者的心理表现为焦虑、恐惧、忧郁、愤怒等,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鼓励、关心,向患者讲解良好的愈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好患者的心理问题。

2 结 果

经过急救及相应的护理操作后,本组35例患者中,治愈的有31例,好转3例,无效1例(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总有效率为97.1%(34/35)。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5.8±4.6)d,未有1例出现压疮、伤口感染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3 结 论

人体腹部受到严重的暴力打击而出现重要脏器损伤以及大出血等现象是外伤失血性休克的主要特征,这些现象会导致患者体内循环血量的显著下降,从而使得微循环灌注严重不足,继而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疼痛以及紧张、恐惧等现象[2]。此外,休克还会导致人体功能和器官功能不全或者衰竭,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出血性休克是人体腹部受到外伤刺激后引起的应激反应,对患者的代谢功能和微循环等具有较大的损害[3]。

对腹部外伤后出血性休克患者展开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病死率,需要迅速处理患者的出血伤口,迅速止血,同时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和静脉通畅,以便维持有效的血容量。受伤到救治的期间通常是病情比较危重且病死率较高的阶段,对这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对抢救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腹部外伤后出血性休克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等特征,如果抢救工作稍有延误,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的首要目标就是有效的降低病死率。在救治和护理方面,还应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专业技能,以便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要具备高度的抢救意识、快速的反应能力、病情鉴别能力等。还需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的护理质量管理,通过合理的分工,确保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为其治疗提供前提条件,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基础上,促进临床抢救效率的提高。

[1]洪琛,叶楠,杨红丽.腹部外伤导致 失 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2014,8(24):294.

[2]刘桂 华 .腹 部外 伤后失 血性 休克 患 者 的 护理[J].河北医 学 ,2012, 18(10):467-468.

[3]苗金丽,李新 玲.创伤性失 血性休克的院 前急救与 护理[J].黑龙江医药,2010,23(5):839-841.

R473.6

B

1671-8194(2017)02-0206-02

猜你喜欢

失血性外伤休克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失血性贫血
谨防过敏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
胸壁外伤合并胸壁疝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