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家畜布鲁氏菌病危害和防控

2017-01-15刘江杨廷军龙冬梅王芸华贵州省毕节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51700

中国畜禽种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调运布病布鲁氏菌

刘江 杨廷军龙冬梅 王芸华 (贵州省毕节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51700)

浅析家畜布鲁氏菌病危害和防控

刘江 杨廷军*龙冬梅 王芸华 (贵州省毕节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51700)

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人畜共患病发生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影响人们肉食品安全心理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均离不开动物源性产品,因此,在充分利用动物价值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是畜牧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人类生存面临的严峻挑战。

1 布病现状及分布

1.1 全球

布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约200个国家中就有近170个国家有人、畜布病的发生,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17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消灭布病;全世界布病的携带畜以牛羊为主(我国以羊为主)。畜间布病以牛种布鲁氏菌感染牛的布病为主,占家畜布病分布的国家和地区的1/2以上。

1.2 国内

上世纪50~70年代,布病高发期,尤其是牧区,人畜感染率极高。80~90年代,基本控制期,采取 “免、检、杀、消、处”的综合防控措施,布病得以有效控制。1991~2000年,控制期布病防治继续跟进,进一步巩固了防治成效。2001~2007年,反弹回升期,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家畜流通日益频繁,布病疫情反弹回升。近年来,布病已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从业人员的健康以及公共卫生安全,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疫情范围急速扩大,波及面广,呈现蔓延态势;阳性率急剧升高,病畜迅速增多;感染率较高,防治难度加大;人畜布病疫情呈现明显的正关联。

2 布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

2.1 传染源

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发病及带菌牛、羊、猪,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患病动物的内脏、分泌物、排泄物、乳汁、精液、皮毛、流产胎儿及其分泌物、被污染的垫草、水、土壤和尘埃等均可携带病毒。其中,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含菌量最高,最为危险。

2.2 传播途径

畜间布病主要通过生殖道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等多种途径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分泌物、体液、污染的肉、乳、内脏等感染。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人感染布病后,一般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2.3 易感动物

牛、羊、猪、鹿、犬、人等哺乳动物易感,牛、羊、猪的易感性最强,人尤其以感染羊种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

2.4 流行特点

布鲁氏菌主要侵害动物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引起器官器质性病变或功能障碍。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乳汁排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产仔季节较为多发;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常呈地方性流行。人患该病与所从事的职业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兽医、皮毛加工、屠宰、饲养、相关检测等从业人员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3 布病的危害

3.1 对畜的危害

家畜布病的常见症状主要表现在生殖系统。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公畜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家畜患布病直接影响繁殖能力,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同时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制约畜牧业、乳业、肉业和皮毛加工业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2 对人的危害

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俗称 “懒汉病”,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寒颤、疼痛 (神经、肌肉、关节疼痛)、全身不适;睾丸炎和输卵管炎等生殖系统炎症症状,特殊情况下孕妇可能出现流产现象;有的会出现肝脾肿大,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

4 布病的防控

4.1 畜间布病的防控

4.1.1 饲养环节

(1) 免疫

免疫是目前有效保护易感动物的措施之一。国家对布病采取免疫、消毒、监测、扑杀、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的措施进行防控,对布病防控区域进行划分,即一类地区 (全面免疫,以免疫和检疫为主)、二类地区 (原则上不实施免疫,以监测和扑杀为主)和净化区 (禁止免疫,以监测和无疫认证为主)。由于现在用于布病免疫的疫苗均为活苗,毒力较强,存在动物及人员感染的风险,且目前无法通过实验室检测技术区分自然感染或人工免疫。对于一类地区而言,免疫前要先监测淘汰病原阳性畜,牛羊种公畜禁止免疫,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在做好人员和动物安全防护的同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疫苗免疫规范进行操作,详实免疫全过程的记录,建立免疫可追溯体系。二类地区和净化区采取监测、扑杀、无疫认证的防控措施。

(2) 消毒

消毒是疫病防控环节中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抗生素和常用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2~5d,夏季粪便中可存活1~3d,冰冻状态可存活数月,鲜乳内存活10d,食品中存活2个月,水中存活5d~4个月;阳光直射20min,湿热60℃30min、70℃10min,3%的漂白粉澄清液数分钟可将其杀死;醛类、酚类、氧化剂、碱类、含氯消毒剂等均能将其杀灭。因此,饲养过程中对圈舍、场地、通道、饲喂工具、草场等进行定期消毒尤为重要。

(3) 监测

根据布病防控区域的划分,对免疫和非免疫的畜群,通过临床监测和不同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相结合,及时发现布病病畜,并采取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的防控措施,不断对饲养畜群进行净化。

(4)饲养管理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畜牧业发展和畜群场主经济增收的有力支撑,也是疫病防控的关键保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消毒及无害化处理制度、饲草饲料饲喂制度、监测及检测等制度,用制度对养殖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完整详实的养殖档案,追溯养殖全过程疫病防控的痕迹和措施。

4.1.2 流通环节

(1)调运监管

根据布病防控区域的划分,调运监管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但都必须遵从布病同等风险区域间允许调运、低风险区域可向高风险区域调运、严禁高风险区域向低风险区域调运的原则。一类地区,免疫动物不得向非免疫区域调运,实验室检测阴性的可以在省内调运,阳性畜严禁调运;非免疫动物经实验室血清学检测为阴性的,仅在一类地区内调运。二类地区,经实验室检测为阴性的,可以在二类地区间调运,也可调入一类地区,免疫县的牛羊禁止调运。净化区,活畜调出不受布病区域限制,调入只能从净化区和通过无疫认证的无疫区调入。

(2)检疫隔离

用于饲养的活畜,在布病区域调运原则下,按照活畜调运程序进行申报、检疫,到达目的地后,要在隔离场饲养45d以上,经检疫合格后方能混群饲养。

(3)屠宰管理

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所有进入屠宰场的活畜均要佩戴标识,兽医部门在屠宰场采集血样进行布病检测,发现阳性畜应及时处理并追溯产地。

4.2 人间布病的防控

4.2.1 良好的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控一切疾病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勤洗手、勤换衣、室内勤通风。

4.2.2 科学的饮食习惯

肉食操作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肉食烹制熟后方可食用,避免食入生的和半生熟的肉食;不喝生奶,各种奶和奶制品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食用。

4.2.3 从业防护

从事布病防控及相关职业的高危人群,要做好自身防护,做到科学饲养,杜绝人畜混居;防护佩戴齐全,避免直接接触;规范操作,彻底消毒;注重卫生,严防感染。

5 小结

布病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主要是由动物传染给人,人感染布病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受行业领域的限制,其社会知晓率较低。因此,做好布病防控除了做好行业操守以外,还需广泛进行宣传,普及布病防控知识,提高其社会知晓率,营造布病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

刘江 (1975-),女,本科,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杨廷军 (1976-),男,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调运布病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舰载机典型调运方案推演与时序优化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预防牛长途调运应急反应探讨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