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娄底市肉牛产业走向

2017-01-15颜亚梁许一鸣周桂元邱建东吴才平

中国畜禽种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涟源市安格斯品种改良

颜亚梁许一鸣周桂元邱建东吴才平

(1,湖南省娄底市畜牧水产局 417000;2,湖南省涟源市畜牧水产局 417100;3,湖南省涟源市六亩塘镇动物防疫站 417100)

供给侧改革下娄底市肉牛产业走向

颜亚梁1许一鸣2周桂元2邱建东2吴才平3

(1,湖南省娄底市畜牧水产局 417000;2,湖南省涟源市畜牧水产局 417100;3,湖南省涟源市六亩塘镇动物防疫站 417100)

娄底肉牛产业经过17年的发展,利用本地母牛与黑安格斯杂交进行14年品种改良,实行人工配种和种公牛本交双轨制,有效地推进品改进程,通过整合基础母牛扩群项目和南方草地推进项目及肉牛繁殖项目以及强化肉牛品改信息化管理,形成涟源、新化、双峰为链接点的南方黑牛产业带;但由于机械化程度低,丘陵地区牧草生产成本高,较规模化肉牛养殖效益低。提高牧草生产机械化程度势在必行。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疫病风控力,推动区域性封闭式繁殖,培育出一个生产性能高的娄底肉牛品种是一项战略决策。

黑牛产业带;大数据;新品种选育

娄底市肉牛产业经历了17年的发展历程,通过探索、利用丘陵山区本地黄牛母牛与安格斯进行杂交,引进并建立纯安格斯种牛场,全面、有序开展肉牛人工配种,基础母牛扩群与南方草地改良项目的建设,成功培育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安格斯杂交肉牛群体,建立以涟源、新化、双峰链接的娄底黑牛产业带。肉牛生产、加工,已成为娄底市畜牧业支柱产业。

1 娄底市肉牛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特色

1.1 肉牛品种改良技术力量阵容大

娄底市辖4县 (市)1区,从2000年涟源市实施第一个秸秆氨化项目开始,经历了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等确立以本地黄牛为母本、引进优良品种-安格斯为父本的品种改良发展方向。2004年娄底市畜牧水产局在涟源市石马山镇首次举办了为期10d的肉牛冷配技术员培训班,为全市培训冷配技术员65人。到2016年,全市从事肉牛冷配技术工作的中、高级品改技术员达42人,从技术力量上保证了全市肉牛品种改良稳步推进。

1.2 纯安格斯种公牛的投放,弥补了冷链体系对偏远山区的缺陷

丘陵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路陡崎岖,难以及时进行人工配种,是推广肉牛品种改良的最大困境。为此,娄底市财政从2005年开始,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免费投放纯安格斯种公牛60头以上,缓解偏远山区人工冷配不及时的品种改良窘境。种公牛本交和人工冷配相互补充,建立并完善了娄底市肉牛品种改良产业链。

1.3 互联网+品改,有序推进杂交改良进程

经过10多年的推广,实现了娄底市品种改良无空白点,由于品种资料有案无档,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系谱不清,乱交乱杂,导致改而不良的现象发生。为解决技术员在冷配时不能即时查核父本血缘的困难,娄底市草业科学研究所组织技术力量,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 《肉牛繁殖信息管理系统》,并于2012在娄底市投入运行。该系统具有利用繁殖特性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功能,如:对母牛发情、配种、怀孕、产犊通过线上即时了解掌握动态;即时线上父本溯源功能,从而规避近亲繁殖,提高品种改良质量,为选育娄底黑牛新品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4 “五个一工程”孕育了黑安格斯肉牛产业带

2004~2007年涟源市成功争取了世界银行贷款涟源受体牛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该项目以种一片草 (3亩以内)、养一群牛 (3~5头)、建一个沼气池、建一个青贮池、建一个栏舍的五个一为项目建设内容,扎实发展1500个养殖农户,将全市黑牛生产推向高峰,为日后形成南方最大的安格斯杂交牛生产基地,形成以涟源、新化为节点的黑牛产业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娄底市近20万头安本杂黑牛,形成独具特色的黑牛产业带。

1.5 扩群项目形成 “小规模、大群体”产业发展特色,助力繁殖母牛群体稳步发展

2010年以来,娄底市政府建立了每年40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涟源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每年财政投入100万元,用于发展黑牛产业,这二项财政支撑,确保推进娄底市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涟源市、新化县为国家基础母牛扩群项目实施基地县。二县市利用这一契机,根据本地丘陵山区的地形地貌及社会生态条件,大力发展以10~30头为主要养殖单元,充分利用廉价的稻草、玉米秆等农作物秸秆和酒糟等渣糟类做为草料,确保了生产经济效益;加之转型的社会资本纷纷进入养牛业,娄底市肉牛产业得到井喷式发展。娄底市肉牛产业在成功地实施 “五个一工程”, “扩繁项目”的过程中,着力以家庭依托式小规模养殖主体,这种小规模主体基础设施投入小,资金占用量小,生产成员亦工亦农,从业灵活性大,劳动效率高,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高。这一 “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丘陵山区肉牛产业发展具有引领意义。

2 娄底肉牛产业面临的困境

2.1 后劲乏力

这些年来娄底市工业产业结构性调整,大量民间资本进入肉牛养殖行业,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仅有产业发展资金,但无理念、无技术、无规划、无方向的一有四无现象,部分规模养殖企业经过几年的低效益徘徊,退资意向明显,给产业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2 轻繁殖,重育肥

由于肉牛生产周期长,繁殖周期更长,因而绝大部份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把资金、精力放在架子牛育肥上,以短期育肥为主要生产方式,以求得效益的快速回馈,长此下去影响产业结构性失调。

2.3 品改重数量,轻质量

娄底市的肉牛配改员队伍阵容大,分布较合理,技术员的业务素质较高,业务积极性较高,新化油溪河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冷配达2000胎次,涟源市湄江镇专职配种员罗喜华年冷配1200次以上。

但由于市场经济的主导,受利益冲突影响,技术员业务范围各有交叉。在实际配种业务时,不能现场了解掌握父本系谱,因而品系不清的乱配乱改现象较为严重,个别地方出现杂而不良,影响品种改良效果。

2.4 重牛轻草

由于丘陵地区受地形牧草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土地贫瘠,野草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牧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大部份养殖户不愿人工种植牧草,更不愿种植豆科等相对于禾本科产量低的优质牧草。而野生草资源虽然丰富,青绿期长,但品质较差,不能依赖利用。牧草生产与肉牛产业发展不相匹配是影响养牛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创新发展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养牛业供给侧改革

3.1 创新管理体制,大数据引领产业有序发展

信息化是强化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娄底市肉牛产业已经17年的发展,品种改良也有14年历程。如以2012年开始建立肉牛品种改良数据为基础,对杂交母牛的发情率和繁殖率,繁殖群体自然分布区域进行分析,从技术层面对娄底黑牛能繁母牛的生产性能进行总结与评价,根据数据分析提出建立区域性优质核心群体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便于肉牛生产区域性调整与发展。以大数据为依据,可积极培育涟源市北部山区的七星街镇、湄江镇等成为繁殖母牛生产区,南部的荷塘镇、石马山镇为架子牛育肥区。因此以繁殖信息为切入点,囊括犊牛、母牛、架子牛、屠宰率、性价比、饲草、疫病防控等整个生产性能进行安全生产追溯管理,完善肉牛生态体系建设,从而形成并建立娄底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

3.2 突破草畜生产平衡制约因素,确保以草促畜均衡发展

牧草的产量和品质是牧草生产的关键因素。而丘陵地区牧草生产的障碍在于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完全依赖于人工播种、人工施肥、人工刈割,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采用适用于丘陵地形巴掌田的牧草刈割、田间铡碎加工的机械化生产,是降低牧草生产成本的根本出路,是调动养殖户种植牧草积极性的唯一措施。湖南先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组织科研力量,研发的牧草一体机已进入整机试产阶段,有望在2017年投放到牧草生产环节中,从而提高丘陵山区牧草生产机械化程度。

3.3 防控疫病风险,确保产业稳步推进

品种改良有序推进,黑牛产业带持续扩展延伸。但随之而来的是疫病风险。在市场经济调控下,应对产业生态环境、安全环境进行保护,如对主要肉牛繁育区域,采取封闭或半封闭手段,控制从外地牛进入风控区,以净化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否则,一旦暴发疫情,前功尽弃。封闭并不是关闭,封闭针对疫病,关闭针对市场。而是更积极培育肉牛交易市场,宽出严进是一条安全生产底线,不可突越。

3.4 开展新品种选育是养牛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

14年来,娄底市杂交改良工作经过初期产业培育到中期产业发展,已迈入提质增效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底,娄底市共存栏安本杂F3代能繁母牛量约2万头,杂交牛群体生长性能基本趋于稳定。中央一号文件 “强调草食畜牧业的科研开发,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娄底黑牛完全可通过构建级进杂交体系,积极推动新品种育成,培育一个适应于当地的肉牛新品种,这是一个产业发展战略,必须从决策层面上来规划,应该提到娄底市产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农业部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我们可以在完善系谱资料、完整育种档案的前提下,制订明确的育种方案和科学的技术路线,培育出一个新的黑牛品种是完全可能,势在必行。

颜亚梁 (1963-),男,汉族,大学本科,高级畜牧师,娄底市畜牧水产局畜牧科科长,负责娄底市畜牧业生产工作。

许一鸣 (1962-),男,汉族,大专,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草食畜牧业基层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涟源市安格斯品种改良
牛品种改良现状与对策
黄牛品种改良存在问题与对策
涟源市以赛助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酋长的答谢礼
畜牧业品种改良现状与发展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安格斯和鸭子
浅谈贵港市牛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经验
回眸
24美元的“冷漠”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