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面推进粮改饲试点

2017-01-15中共青海省湟源县委青海省湟源县人民政府

中国畜牧业 2017年20期
关键词:饲草青海省种养

文│中共青海省湟源县委、青海省湟源县人民政府

经验交流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面推进粮改饲试点

文│中共青海省湟源县委、青海省湟源县人民政府

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业区结合部,素有“海藏咽喉”之称,2015年,湟源县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第一批开展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县。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湟源县按照“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发展”的思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根本着眼点,以促进绿色发展为重要关切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立足点,从体制机制上发力,在统筹调整上用劲,实现了“种养”双赢。

1.精心组织安排,筑牢试点基础。一是抓组织领导。及时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细化试点工作措施,将试点任务纳入农牧部门、乡镇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并与95家种养殖户签订责任书,压紧压实责任,形成了“县负总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抓政策扶持。出台《湟源县关于加快推进饲草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整合农机、牧草等补贴项目,鼓励引导种养殖户种植饲草、扩大规模。三是抓规范管理。制定完善项目申报、资金监督等管理办法,严格“先建、后验、再补”程序,实行种养殖户黑名单和奖惩制度,确保项目规范运行、效益充分彰显。

2.强化宣传服务,营造试点氛围。一是注重引导。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通过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利用“三下乡”等重要时间节点,全面宣传、解读试点政策,引导群众转变传统观念,调动和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注重培训。依托县域内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资源优势,邀请专家采取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知识培训3期450人次,种养殖户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三是注重服务。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立“专家+基地+技术员+示范户”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组建1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实行联点包干,技术服务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3.突出工作重点,助推试点落地。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利用搬迁宅基地、弃耕地、撂荒地,流转土地17万亩,建立连片饲草基地48个,补助购置专用机械4500台(套),机械化耕作面积达到14万亩,土地产出效益全面提升。二是优化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强饲”的思路,区分川浅脑不同地理区位,因地制宜、科学选种,先后引进北燕7号、黑饲麦1号等新品种,种植效益明显,群众收入提高,加快推进了农业由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有效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授信池”平台,撬动金融机构贷款2650万元,缓解了14家饲草种植加工企业、养殖场资金瓶颈问题。四是发展循环经济。以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为契机,推动畜禽粪污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实施有机肥代替化肥试点,饲草种植实行“化肥减半”,推广配方肥10万亩,形成了“草-畜-粪-肥”循环发展模式,加速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步伐。

通过试点,从发展方式、思路、机制、路径、目标和经营模式上实现了“六个根本性转变”,构建了“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2016年年末,全县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年产鲜草60万吨,其中青贮饲草15万吨以上,除本县利用外,向青南州县调运2万多吨用于抗灾保畜;培育规模化养殖场102家,有机肥加工企业3家,年生产有机肥12万吨,打造“PS”面包草等畜产品品牌7个;草食畜存栏41.13万头只,出栏27.17万头只,牛羊肉产量达到0.85万吨(占全县肉类总产量的68.3%),比2014年分别增长5.4%、18.13%、21.18%。

二、经验启示及打算

第一,群众认可是试点成功的先决条件,粮改饲试点拓宽了增收渠道,广大农户分享了增值收益、得到了实惠,增强了种植的信心,为推进粮改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领导重视是试点成功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省市农牧部门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资金保障。

第三,科学技术是试点成功的主要动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确保试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

第四,农牧互补是试点成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立草为业,以种促养,种养结合,激活了资源要素潜力,推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了产业价值链。

第五,龙头企业是试点成功的关键环节,发挥了“主引擎”作用,加快了饲草产业提档升级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猜你喜欢

饲草青海省种养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草地休牧、禁牧期家畜饲草供给模式探讨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