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用于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价值分析
2017-01-15张清鹏
张清鹏
(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内镜黏膜切除术不仅可以应用于治疗的过程中,还可以应用于诊断中[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分析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次实验主要是研究内镜下黏膜术后病理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41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35.4±3.2)岁。所有患者均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测、脱落细胞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辅助检查确诊为食管癌。在98例患者中有196处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病变部位:59处食管上段、91处食管中段、46处食管下段;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病变情况:异型增生轻、中、重度分别有42、44、53处,早期浸润癌变57处。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原位癌、早期食管癌并伴有浸润;②通过CT、MRI确诊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③自愿参加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者;③有严重意识障碍者;④术前超声内镜检查显示有黏膜下浸润者;⑤有淋巴或远处转移者;⑥病变处伴有静脉曲张者;⑦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者;⑧拒绝加入实验者。
1.3 方法:对98例患者196处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活检病理诊断两种诊断方法的比较,了解两种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活检标本(碘剂染色处理),病变直径在3 cm以上者,标本≥4块;病变直径在2~3 cm,标本≥3块;病变直径在2 cm以下者,标本≥2块。标本疑似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者,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进行病理诊断。标本取出后,将标本展平后黏附于滤纸片上,保持平整,标本的固有层与滤纸片相贴,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固定后切出6个组织片,所有的组织片均采用垂直包埋法进行包埋,然后进行常规染色处理。应用大头针固定术后切出的病理标本,同活检标本相同,采用甲醛溶液固定,持续取材和观察标本,间隔时间为2 min。术后的诊断符合率包括疾病诊断、病变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等,对食管应用解痉剂,使其扩张,以便可以确定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种病理诊断的诊断符合率、诊断不足率及诊断过度率,符合率越高,不足率及过度率越低,表明诊断价值越大[3]。
术前活检病理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这两种诊断方式的早期浸润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SSPS18.0处理,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提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比较:196处活检病理诊断中,诊断符合率为122(62.2%)、诊断不足率为41(20.9%)、诊断过度率为33(16.8%);196处术后病理诊断中,诊断符合率为163(83.2)、诊断不足率为16(8.2)、诊断过度率为17(8.7);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低于术后病理诊断,诊断不足率及诊断过度率均高于术后病理诊断,差异显著(P<0.05)。
2.2 早期浸润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比较:42处轻度异型增生、44处中度异型增生、53处重度异型增生及57处早期浸润性癌变的检出率比较,活检病理诊断分别为10(23.8%)、35(79.5%)、34(64.2%)、39(68.4%),术后病理诊断分别为27(64.3%)、42(95.5%)、44(83.0%)、49(86.0%),术后病理诊断率高于活检病理诊断率,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食管癌是一种消化道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病死率较高。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使得食管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及人们身心健康。食管癌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消瘦,无力,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持续性胸痛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4]。因此早期诊断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术前行活检病理检查有效的提高了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方式之一,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在诊断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5]。与术前活检病理检查相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具有以下优点:①能够对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浸润深度进行准确判断,避免了黏膜下层标本难取的问题;②能够更好的检出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病变类型,为治疗提供指导性参考意见;③取材较为简单,减少误差,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6]。
在上述实验中,通过对98例患者的196处食管病变部位进行术前活检病理诊断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实验结果显示: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活检病理诊断(P<0.05),术后病理诊断诊断不足率及诊断过度率均低于活检病理诊断(P<0.05),表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在诊断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术后病理诊断在异型增生(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早期浸润性癌变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活检病理诊断率(P<0.05),与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相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在分型的检出率较高,可以为期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用于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提高诊断符合率,分型诊断检出率较高,可为临床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至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
[1]高晓燕,单宏波,李茵,等.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切除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7):491-492.
[2]秦秀敏.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断、治疗、随访及癌前病变中多种蛋白表达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3]尔丽绵,张立玮,徐志彬,等.高频超声内镜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6):1201-1203.
[4]陈远博,赵妙,晏洁影,等.窄带成像技术联合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8):996-999.
[5]武育卫,彭贵勇,胡文华,等.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9):785-788.
[6]秦秀敏,贺舜,张月明,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0):5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