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17-01-15姜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3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肢体脑梗死

姜冬梅 赵 英

(吉林省前卫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12)

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姜冬梅 赵 英

(吉林省前卫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12)

目的研究行为护理用于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中收治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行为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值。结果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结论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行为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行为护理;护理满意度;FMA评分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脑组织的动脉血流被阻塞从而导致的脑组织灌注不足[1],局部供血区的脑组织受损,从而出现生理功能障碍[2]。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脑梗死的致死率明显降低,但是致残率却并未降低,这是因为脑部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治疗后的恢复非常困难[3]。笔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早期的行为干预和行为矫正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我院对5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行为护理,有效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观察组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54~68岁,平均(60.2±2.5)岁。对照组中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52~71岁,平均(61.4±2.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监测、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锻炼等。

观察组患者给予行为护理,主要护理措施为:①患者脑梗死后3 d,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立刻给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和被动的肢体运动,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每次30 min,每日2次。穴位按摩分成上肢和下肢的按摩,在上肢按摩时,让患者取仰卧位或是坐位,对于患侧的曲池穴、少海穴、合谷穴、内关穴等穴位进行按摩,护理人员以自己的同侧手与患者的同侧手虎口交叉,用拇指指腹进行合谷穴的按摩,使用中指或是食指按摩内关穴,另一侧拇指对患者的曲池穴进行按摩,食指或是中指按摩少海穴。在按摩中,同时给患者进行相关肢体功能锻炼,进行上肢肩关节、手臂的运动。下肢按摩中让患者取仰卧位,对患侧的内外膝眼穴、昆仑穴、照海穴、涌泉穴等穴位按摩,使用拇指、食指进行内外膝眼穴的按摩,使用食指或拇指按摩照海穴,拇指按摩昆仑穴。按摩时给患者进行下肢的被动运动,如:下肢的伸展运动等。②功能位护理。给患者使用舒适的床垫,并给患者穿丁字鞋,使患肢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尽量缩短每日患者上肢屈曲、下肢伸展状态的时间。③康复锻炼。给患者开展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先进行被动的运动,后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先进行大关节的运动,后进行小关节的运动,从简单到复杂。先进行卧位的康复锻炼,后进行坐位的康复锻炼,进行平衡锻炼,促进患者肌力的恢复。在患者可以下床活动后开展日常生活训练,如穿脱衣物训练、刷牙训练、进餐训练、如厕训练、沐浴训练等。

1.3 观察指标:采用FMA法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其中包括上肢的10个方面和下肢的7个方面,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运动功能越好。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共有20个条目,采用1~5分记分制,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护理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FMA评分上分别为(25.0±3.4)分、(25.8±3.5)分,经t检验,P>0.05;在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0±9.6)分、(69.2±8.5)分,P<0.05。

护理1个月后进行满意度评估,观察组为(96.9±6.3)分,对照组为(86.8±7.4)分,经对比,P<0.05。

3 讨 论

近些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威胁到人类的身心健康。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4-5],其是因脑组织的长时间缺血缺氧导致的脑部神经不可逆损伤,经过及时且有效的对症治疗后患者可以存活,但是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最为常见的就是运动功能障碍[6],必须长期进行康复训练,促使部分运动功能恢复。

行为护理是近些年来发展并在临床上得到应用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强调个体化的护理[7-8]。对于脑梗死患者,在抢救成功后,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为患者开展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特点执行康复锻炼方案,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如在早期开展穴位按摩和肢体的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肢体废用萎缩的发生,也刺激肢体的运动神经,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综上所述,将行为护理渗透到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中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通过早期、循序渐进的行为干预、行为矫正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临床上还需结合患者的个体化特点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1]李慧萍,李惠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31-32.

[2]施惠,王莉.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8):149-150.

[3]查革霞.行为护理改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1):198-199.

[4]王慧铭.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227-229.

[5]祁桂红.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活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4):3789-3790.

[6]雍晓芬.行为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并发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5):96-97.

[7]周洪梅.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1):84-86.

[8]于静.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45-1446.

;R473.74

B

1671-8194(2017)33-0281-02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肢体脑梗死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肢体语言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肢体写作漫谈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