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2017-01-15徐刚李奎
徐 刚 李 奎
(吉林省脑科医院影像科,吉林 四平 136000)
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徐 刚 李 奎
(吉林省脑科医院影像科,吉林 四平 13600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行头颈联合血管造影术(CTA)在诊治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并利用图像后处理系统技术进行评价头颈部动脉血管情况及颅内动脉瘤的位置、瘤体大小及瘤颈情况。方法使用东软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血管增强检查技术,对39例临床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或动脉瘤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头颈联合CTA检查,并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及三维重建技术,多角度的观察头颈动脉血管情况及颅内动脉血管是否存在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明确动脉瘤的位置、瘤体大小及瘤颈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可以成功获得边界清楚、图像清晰并且直观的头颈部动脉血管图像。结论使用64层螺旋CT行头颈联合CTA及后期的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在无创或者微创的条件下清晰地显示头颈部动脉血管情况,为临床评价判断头颈部动脉血管是否有狭窄、血管变异或动脉瘤及后期制定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术;64层螺旋计算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疾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1],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评价头颈部血管情况对临床的治疗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和常用方法[2-3]。但随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以及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其先进的功能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为评价头颈部血管情况及颅内动脉瘤的诊治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方法,并且无创伤性。头颈联合血管造影术(CTA)是经周围静脉快速团注水溶性有机碘剂,在对比剂充盈靶血管的峰值期利用螺旋CT进行快速容积扫描,并将扫描获得的数据进行2D、3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阴影显示(SSD)、容积再现(VR)以重建三维血管的检出技术[4]。头颈联合CTA检查能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并且头颅CTA检查已成为颅内血管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诊治高度怀疑有动脉瘤或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9例,其中男14例,女15例;年龄39~85岁,平均64.4岁。1.2 检查设备及对比剂:使用东软公司Neuvie 64iCT机。Mallinckrodt双筒式高压注射器,一次性高压针筒,22G套管针,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 mg/mL)100 mL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1.3 扫描方案
1.3.1 扫描前准备:检查前禁食4 h,去除扫患者身上描范围内的金属杂物,并做好非检查部位的射线防护,预先在患者肘前浅静脉建立静脉注射通道,固定好留置针,所有被检者均无药物过敏史。
1.3.2 主要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0 mAs,图像厚度2.00 mm,图像间隔1.0000 mm,对比剂总量为70~80 mL,高压注射器速率为4~5 mL/s,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
1.3.3 扫描方法:患者仰卧平躺于扫描床上,双肩、上臂自然下垂,使用压束带固定好患者头部,并嘱咐检查者闭目放松,保持平静下呼吸,避免眨眼动作及吞咽动作,保持不动姿势,听眉线垂直于床面,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下缘到颅顶。对比剂注射结束后,立即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保持团注压力,并稀释对比剂浓度,消除静脉成像伪影。
1.3.4 图像后处理:由具有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利用AVW工作站的图像处理系统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多角度旋转仔细观察血管及病变的三维立体结构,尽量使血管与周围解剖关系显示清楚,做好病变部位的判断,最后选取有价值的图像传输到PACS系统,并打印出激光胶片。
2 结 果
所选39例患者都能够顺利完成检查,所有患者头颈部血管均能够显示清楚。其中无动脉瘤10例,动脉瘤29例,而29例动脉瘤中单发动脉瘤25例,多发动脉瘤4例。瘤体最小直径1.5 mm,最大直径17 mm。包括颈内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8例,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椎-基底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与DSA或手术结果比较,29例动脉瘤诊断均符合。头颈CTA检查有1例未发现明显动脉瘤,后经DSA造影显示有动脉瘤,遗漏原因是动脉瘤体太小。
3 讨 论
DSA是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DSA是一种侵入性的有创检查方法,费用贵,操作繁琐,手术时间比较长,检查者存在引起患者的脑梗死、休克及穿刺部位的血肿等并发症的风险。而CTA技术是螺旋CT问世后逐渐发展起来一种无创性血管检查方法,其操作简单、快速、安全,使CTA观察头颈部血管情况和诊断颅内动脉瘤成为现实,为临床评价判断头颈部动脉血管是否有斑块、狭窄、走行异常或发育变异及颅内是否有动脉瘤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是外科进行治疗的前提,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CTA检查优势主要体现在:①操作简单,不用麻醉插管;②检查费用低、创伤性小,基本无创伤;③要求患者配合度低,扫描时间短;④只要没有过敏,几乎没有危险和并发症。图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动脉血管病变及动脉瘤的检出与手术方案的制定,还可利用图形后处理系统的三维立体成像、切割,无限制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病变及血管内部情况;能够提供动脉瘤瘤体与瘤颈的关系、病变瘤腔内血栓等各类动脉瘤解剖信息,更接近真实的反应瘤颈宽窄、瘤体形态、动脉瘤所突出的方向、与载瘤动脉和周围骨质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信息。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影响扫描图像质量的因素,操作者的血管解剖学及影像学知识的具备程度对动脉瘤的诊断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经验不足可能将动脉瘤漏诊。因此选择较好的扫描方法及明确延迟扫描时间对图像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39例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不是特别好,主要是因为本院使用的东软64层螺旋CT购机时间不长,硬件和软件使用不是非常熟练。但随着长时间的应用以及时代的进步和医疗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CTA检查的图像更加清楚,质量更好,后处理技术使图像更加接近真实,受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就更小,加上CTA检查特有的优势,将来一定会成为头颈部血管评价和排除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检查手段。
[1]吴伟雄,王立江,李君锡.颅内动脉瘤的血管为治疗进展[J].中华现代影像杂志,2008,5(8):709-713.
[2]许瑞雪,刘荣耀.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5(2):180-182.
[3]曹玉梅.旋转DSA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6):810-811.
[4]胡均贤,张苓,唐娟,等.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6):616-618.
R739.41
B
1671-8194(2017)33-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