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护理的价值探讨
2017-01-15周艳
周 艳
(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护理的价值探讨
周 艳
(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护理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比组各29例,参比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中出现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参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缓解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护理;临床价值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流行范围最为广泛的、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根据卫生部的资料,我国约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0万[1],对患者造成身体上痛苦的同时还会加重经济负担、产生社会歧视,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慢性乙型肝炎当前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重点是在药物干预的基础上主义饮食、适当运动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症化、恶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对于易感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满足,全国第10次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入院后评估出现抑郁情绪;排除肝硬化、肝癌患者;排除具有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比组各29例,实验组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27岁、最大不超过64岁,平均为(41.86±7.74)岁;其中有已婚患者20例、未婚患者9例;患者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患者8例、中学文化水平患者17例、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患者4例。参比组29例患者中有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的28岁、最大不超过66岁,平均为(42.25±7.79)岁;其中有已婚患者21例、未婚患者8例;患者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患者9例、中学文化水平患者16例、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患者4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参比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心理疏导,具体方法为:①基础护理,在开展护理活动全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患者的隐私与人格,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和实际需要,给予患者宣泄内心不安的机会,以此缓解心理压力。并给予患者同情与关心,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理解和关怀,认可医院的治疗与护理操作行为[2];②认知干预,在日常护理活动中加强对患者的认知干预,让患者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尊重患者的认知,改变患者对疾病治疗不合理的认识。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乙型肝炎发病的原因、发病机制、预后情况、治疗方法、治疗目的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通过发放疾病宣传手册、健康处方、开展护理专题讲座向患者介绍正确面对疾病的方法,尤其是有关疾病应当注意的饮食习惯、治疗措施等,让患者从对疾病的心理困惑中解脱。针对恐惧型患者、抑郁型患者、悲观型患者等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耐心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疏导,充分了解慢性病的特点,消除由于恐惧和无知而造成的抑郁、焦虑。教会患者正确调节心理健康的方法,通过运动、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做好漫长疗程的心理准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③加强情绪干预,强化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有意识地调整心态,鼓励患者接受现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向患者解释情绪与疾病发展之间的关系,告知患者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够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通过正性暗示语,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依从性,尽可能降低心理应激水平[4]。可以通过控制技术和放松训练缓解抑郁情绪,如腹式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行为均可以改善过度紧张和焦虑的情绪。④情感干预,护理人员要真诚地对待患者,真心的宽慰和劝说能够有力地转变患者的消极情绪;动听的语言则能够将患者从负面情绪中引导出来;热情和积极的鼓励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还要取得患者的社会支持,改善环境关系,主要是家庭与人际关系。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帮助患者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保证患者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1.3 效果评价标准: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第1天以及护理后2周发放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价,以2分为临界值,各个因子分数<2分的评价为心理健康,超过2分的提示心理不健康。
1.4 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0.05代表组建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入院后1 d,实验组患者中出现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和敌对症状的患者与参比组患者人数之间的差异较小,通过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两周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中出现敌对和恐怖的患者于参比组相对差异不明显,不具有显著性(P>0.05)。
实验组29例患者中出现躯体化的有5例,占17.24%;参比组中有12例,占41.38%。实验组中出现强迫症状的患者有1例,占3.45%;参比组中有7例,占24.14%。实验组中出现焦虑的患者有1例,占3.45%;参比组有6例,占20.69%。实验组中出现抑郁症状的有1例,占3.45%;实验组中有8例,占27.59%。实验组中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的患者有2例,占6.90%;实验组中9例,占31.03%。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除了遗传、病毒感染和免疫之外,社会心理负荷也被认为是发病或复发的因素之一。该病具有传染性、病程长、病程迁移、以反复发作等特点,且目前没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特效药,治疗费用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来自于社会、家庭、经济上的压力造成乙型肝炎患者的情绪非常低落,甚至有部分患者火灾痛苦和绝望当中,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造成影响。乙型肝炎患者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出现轻重不一的消极悲观、自我评价降低等心理反应,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信心,对疾病的康复与转归非常不利,因此在治疗期间对患者应用心理干预非常重要。心理护理能够减少患者视丘下部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减少患者视丘下部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5],从而起到缓解不良心理症状、促进患者健康的作用。护理人员在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应用医学权威知识对患者予以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精神应激能力、控制混乱的思绪与情感,重新实现心理平衡。因此,护理人员是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期间能够获得的最直接、速的心理支持系统之一,对于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本文研究中,实验组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躯体化、强迫症状以及焦虑、抑郁等症状明显优于不应用心理干预的参比组,提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乙型肝炎患者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马伶俐,蒋全凤,苏芳,等.人性化护理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0):23-23.
[2] 喻允奎.强化健康教育对门诊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护理临床价值[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z1):90-92.
[3] 刘敏环.健康教育对乙肝患者抑郁心理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21-23.
[4] 邱红梅,邓辛香,彭忠田,等.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4,(12): 1999-2001.
[5] 赵迎风.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2):106-107.
R473.5
B
1671-8194(2017)12-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