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病毒性腹泻防控措施
2017-01-15郭振华乔松林
郭振华 乔松林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02)
仔猪病毒性腹泻防控措施
郭振华 乔松林*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02)
仔猪病毒性腹泻是目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本文介绍了主要致病病原的临床检出状况及流行传播特点。同时结合临床接触的一些病毒性腹泻防控的案例,着重总结了当前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预防措施和疫病发生后的综合控制措施,期望为养殖业同仁在实际生产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病毒性腹泻;流行特点;预防控制
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较多,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前者如营养性因素、环境因素、应激因素和母乳因素等;后者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如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1,2]。通过做好猪舍环境卫生及严格执行标准的生产操作规程,大多数因素引起的腹泻可以得到很好的防控。但病毒性腹泻目前依然是困扰我国养猪业的重要疫病,是制约我国养猪业整体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疫病。本文着重就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及流行特点和养殖业同仁做一交流介绍。
1 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及流行特点
引起仔猪病毒性腹泻的病毒,目前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PoRV)和最近新发现的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自2011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引起我国仔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主要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检出率持续维持在60%以上,猪场阳性率在70%以上[3];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的临床检出率相对较低,临床检出率基本在10%以内。以笔者所在的检测诊断室为例,临床腹泻样品检测结果显示,TGEV和PoRV基本未检测到,而猪丁型冠状病毒则尚未检测到。猪丁型冠状病毒2014年首次报道于美国,之后我国学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在2013年保存的猪场病料中,检测到了该病毒的存在,提示该病毒可能在更早的时间已经存在于我国猪场,但是由该病毒导致的仔猪腹泻的临床检出率却非常低[4,5]。针对猪病毒性腹泻,目前虽然有一些疫苗产品,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的防控效果并不理想,病毒性腹泻特别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猪场依然呈现很高的流行率。临床表现来看,育肥猪和母猪较为敏感,但多呈一过性腹泻,病程约7~10 天,基本没有死亡。日龄较小的猪群多因脱水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平均死亡率在30%~60%,特别是5日龄内的仔猪,措施采取不当,死亡率可达100%,给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粪-口途径是病毒性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粪便和粪便污染的器具、保温垫、接生布、饲料等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物。猪病毒性腹泻病一旦暴发,因饲养员、技术员流动和接生器具的交叉使用会使该病快速扩散。仔猪发病后传染性较强,12~24 小时内会波及整个栋舍,早期会表现吐奶瓣,随后发展为水样腹泻,最后出现严重的脱水而死亡。剖检可见整个肠道壁变薄透明,有时肾脏可见针尖状出血点(需与猪瘟鉴别诊断),抗生素治疗基本无效。猪腹泻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末至春初(10月底至来年3月)发病率较高。疫病发生后的15~30 天,生产会跌入谷底,一般本病的防控和生产的恢复需要4~5 周的时间,有的可能会延续2 个月之久。腹泻病一旦侵入猪场,很难将其完全净化,即使生物安全措施做的很完善,在疫病流行季节,依然会有较大的腹泻病发生概率。这给养猪从业者和兽医人员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2 猪病毒性腹泻的预防措施
目前来说,虽然有一些新研发的疫苗产品,但其临床保护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接受市场检验。当前对于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还是应立足于做好生产管理和生物安全环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做好节律性生产工作,严格控制同一批分娩母猪的产程。猪场的生产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应尽量保持生产的均衡性,避免在疫病流行季节出现高比例的后备临产母猪,避免某一时间段出现分娩母猪过多,栋舍不够用或使用紧张的情况。同时通过合理使用前列腺烯醇钠,使同批分娩的母猪尽量在4~5 天以内分娩完毕;二是做好空舍消毒干燥工作,不建议盲目追求产床或栏位的利用率,应充分利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做好猪舍的清洗、消毒和干燥工作,这是最大限度清除病原、阻断病原在不同批次猪群间传播的很好机会;三是做好后备猪的驯化工作,可以选择本场3~5 胎龄健康淘汰的母猪与后备猪进行混养,如本场保存有腹泻仔猪的病料,建议可以使用这些病料来返饲后备猪,使后备猪提前接触病原,获得一定的免疫记忆;四是减少分娩舍物品的交叉使用,同时对于每批次结束后的生产相关物品,应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五是应保证产房温度适宜和产床干燥,“窝干食饱”是从业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仔猪饲养关键点。产房温度控制在20~25 ℃之间,仔猪休息区应配置保温灯,避免温度骤变产生的应激;尽可能保持产床及保温箱的干燥,应该使用带有杀菌抑菌性质的接生粉或者环境改良剂,在仔猪出生时喷洒保温箱,涂抹仔猪体表,可有效控制环境中的病原,减少仔猪热量水分流失,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健康度。
3 病毒性腹泻的控制措施
鉴于目前疫苗免疫保护的效果有限,多数发病场面临边免疫边发病的问题。因此仔猪病毒性腹泻需采取综合性的控制措施,具体如下:
3.1 病原的诊断
对于疫病的控制,首先是第一时间对可能疫病进行确诊,其次是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于病毒性腹泻,如果发现母猪或商品猪出现水样腹泻,就要特别关注产房仔猪的生产管理情况,如果发现仔猪吐奶瓣、腹泻,短期内传播迅速,就要第一时间采取肠道病料,送可靠的检测机构进行疫病的确诊。需诊断的病原: PEDV、TGEV、PDCoV,其他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的鉴别诊断项目包括PoRV、猪瘟病毒(CSFV)[6]。
3.2 生物安全环节
包括划分腹泻区和非腹泻区,严格禁止两个区域间人员的交叉流动和物品的交叉使用。非腹泻区物品的流入,如料槽、保温垫、接生布、保温箱盖、结扎脐带用的线等,都要经过有效的消毒方可进入分娩舍,不能用消毒液浸泡的,可用70%的酒精进行喷洒。每天对疫病流行区域的外围进行两次的区域消毒。坚持“全进全出”,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尽可能长的延长猪舍的干燥时间。母猪上产房前,体表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用合适的消毒液进行全身消毒。
3.3 疫苗免疫和返饲
在“自家组织苗”的制备和“返饲”的操作中,病料的采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组织苗”和“返饲”的后续效果。建议收集5日龄内,腹泻症状明显的仔猪肠道(发病20~36 小时的仔猪),最好当天送相关机构进行制备;如不能当天送,则应立即保存于-20 ℃的冰箱,发送时应使用冰袋保持全程低温。因为5日龄内的腹泻仔猪基本没有治疗价值,因此建议采集尽可能多的仔猪肠道病料进行冻存,以便将来用于对本场后备猪进行“驯化”。“自家组织苗”的制备一般需1周左右的时间,利用这一时间间隔,建议可以对母猪群进行“返饲”的操作。遵循“先小群试验、后大群”的原则,返饲后观察3 天,如无异常现象,建议选择妊娠104天以内的猪群和后备猪群进行大群返饲,7 天内完成猪群的两次返饲。返饲比例为1头仔猪肠道可返饲10 头左右母猪。自家组织苗的免疫,建议采用母猪群普免的策略,首次免疫后间隔15 天进行第二次免疫,完成两次普免后间隔一个月开始执行跟胎免疫,即产前40 天加产前20 天,直至疫情得到控制。因为“自家组织苗”难于进行质量控制和抗原含量的评估,且涉及到病料采集、运输、制作过程等多个环节,因此有的场可能会遇到“自家组织苗”控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但是目前来说“返饲”结合“自家组织苗”依然是疫情发生后的首选控制方案。只不过在实际操作执行中应更注重细节,特别是病料的采集、保存、运输,最后要选择可靠的机构进行制作。
3.4 生产环节的调整
对于10日龄以上的仔猪,如果保育舍的条件较好,建议选择提前断奶,这样不仅有利于腹泻仔猪的康复,同时产房也得到了充足的消毒干燥时间,有助于尽可能的杀灭环境中的病毒。
3.5 对症治疗
比较激进的做法是5日龄的仔猪选择“安乐死”,因为这部分仔猪是猪场病毒最重要的传染源,且治疗价值确实不大。但是这一做法很难被猪场养殖者所接受,通过灌服补液盐或者腹腔补液,可以最大程度地挽回损失,但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工作量。5日龄以上仔猪,以自由饮用补液盐为主,主要成分有补液盐、电解多维、葡萄糖等。需要注意的是,应始终保证料槽里补液盐的新鲜度,每天更换两次。保育育成猪也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可以使用硫酸粘杆菌素(100~150 ppm)或者氨苄西林钠(200~300 ppm)等抗生素来控制细菌的继发感染。
4 结语
猪病毒性腹泻是当前引起养猪行业生产损失的非常重要的疫病,涉及的病原较多,疫苗防控效果不理想,边免疫边发病的情况较多见。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我们期望研究院所、疫苗企业可以多做投入,尽快在研发策略和技术上取得突破,能够生产出有效的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疫苗产品,这将是养猪行业的福音;另一方面,养殖者应立足本场现状,在生产管理方面、生物安全控制环节、环境控制方面多做工作和投入,提升猪场的整体管理水平,练好“内功”,这样才能在获得高的生产效率的情况下,将疫病风险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在这一轮新的猪价周期中获得可观的利润。
[1] 程丽平,宋雪平. 猪腹泻的分类及诊治[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01): 195.
[2] 肖春喜. 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中国猪业. 2013(03): 48.
[3] Sun D, Wang X, Wei S, et al. Epidemiology and vaccine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in China: a mini-review[J]. J Vet Med Sci. 2016, 78(3): 355-363.
[4] Wang L, Byrum B, Zhang Y. Detection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Deltacoronavirus in Pigs, Ohio, USA, 2014[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20(7).
[5] 吴美洲,陈芳洲,朱银杏,等. 丁型冠状病毒我国猪源株的遗传变异分析[J]. 中国兽医科学. 2016(06): 689-694.
[6] 照日格图,王振普,李志国.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技术及预防策略[J]. 中国猪业. 2013(S2): 113-116.
S858.28
A
1673-4645(2017)01-0013-03
2016-11-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500709);河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S2012-06)
郭振华(1984-),男,博士,执业兽医师,主要从事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工作,E-mail:gzhuavet@163.com
*通讯作者:乔松林,研究员,E-mail:cdj56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