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场大肠杆菌病的病原鉴定与防控措施
2017-01-15董雨君
董雨君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局,744699)
鸡场大肠杆菌病的病原鉴定与防控措施
董雨君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局,744699)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的疾病的总称。本文以平凉市庄浪县规模鸡场为研究地点,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临床诊断,病菌分离、观察鉴定、实验室诊断提出了适合本地气候、地理条件下鸡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就成果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 病菌分离鉴定
1.1 实验材料
1.1.1 病料60份病料均采自平凉市庄浪县规模养鸡场有肝包膜炎、心包膜炎和败血症的病死雏鸡的肝脏、脾脏,4℃保存备用。
1.1.2 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普通肉汤、康凯琼脂培养基以及伊红美蓝
1.1 实验工具:吊菌环、生理盐水、温度计、显微镜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菌分离与培养无菌采集的病料,然后再接种到普通肉汤进行培养,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然后,抹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挑选出培养基中光滑且白色透明的小菌落,接着接种到麦康凯琼脂平板,将其在37摄氏度的温度下培养24小时,然后鉴定。将上述纯培养物接种于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培养基、普通肉汤中,观察其生长及溶血性。
1.2.2 形态学观察将新鲜菌落,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1.2.3 常规纸片法。取出已分离出的菌种,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再用灭过菌的棉签沾取少量菌液,均匀地涂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然后将试纸贴于培养基表面,一般贴5~8片,观察试纸上菌圈的大小并测量其直径。无抑菌圈的是最耐药的,抑菌圈直径≤10mm则为低度敏感,10mm<抑菌圈直径≤15mm则为中度敏感,抑菌圈直径>15mm则为高度敏感。
1.3 实验结果
病料经革兰氏染色,呈红色,镜检大多为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分散排列偶尔有两个或三个连在一起;在营养琼脂平板中呈圆形、中等大小、表面光滑浅灰色透明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呈表面光滑的粉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均质上呈黑红色带有金属闪光。
2 病原分析
2.1 内源性因素:大肠杆菌可以分成不同类型,有致病性、条件性、有用性大肠杆菌。在畜禽的肠道尤其在大肠中,通常都会存在大肠杆菌。一般来讲,致病性大肠杆菌约在10-15%的比例,故雏鸡就已经有可能染上大肠杆菌。
2.2 血清型多、免疫不当:从各地分离的大肠杆菌其血清型常不一致,这给病的诊断和免疫带来很大困难。目前据报道最多有40-70个血清型,所以在鸡的一生中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大肠杆菌病。
2.3 管理方面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鸡舍、粪圬处理、饲料、饲养密度、光照等各种环境因素,鸡群的应激因素,消毒制度的执行等。
3 临床剖检特性气囊炎:剖检时,轻者气囊浑浊,有大量渗出液,呼吸困难,有罗音,咳嗽,重者气囊壁增厚,有干洛样凝块;败血症:病鸡嗜睡,拉白色或者黄色水粪,剖检肝脏、脾脏肿大,肠内容物呈白色或者黄色稀容物。典型病例,由症状及解剖变化可初步诊断,继发大肠杆菌病最好进行病原分离和病原性鉴定。
4 防控措施
4.1 加强预防,定期消毒: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每周不少于一次,对于有病情的鸡舍最好转移饲养,然后对空舍使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饲养期间一般采用高效无毒的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如使用0.1%-0.3%的强力消毒灵、舍外用2%-3%火碱水进行喷洒消毒。
4.2 科学用药,整体调理:从药敏试验的结果考虑用药。选择价格相对低廉,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并不要长时间的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由于鸡大肠杆菌血清型很多,建议采用当地发病鸡的多个菌株制成的疫苗来使用。
4.3 及早用药,中西结合:对患大肠杆菌病的鸡,早期及时使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四环素类等)或磺胺类药物,可以收到一定效果,并配合或单独喂饮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的中药方剂,如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每鸡每天每味药1g,水煎取液)、三黄汤(黄连1分、黄柏1份、大黄0.5份,每天每只每次0.5~1g,拌料或饮水,连服3~5天)等。
S858.31
B
1003-8655(2017)06-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