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7-01-15杨旭华

中国猪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区域化兽医净化

杨旭华

(山西省太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太原 030027)

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杨旭华

(山西省太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太原 030027)

近年来,随着畜产品需求逐年加大,开展动物疫病净化、降低疫情风险、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根本目标。2012年,国家出台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2020年)》,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规划。工作开展五年来,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讨论动物疫病净化的措施,提出了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模式是建立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重点。

动物疫病;净化;区域化管理

动物疫病净化是指在某一限定地区或养殖场内,根据特定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疫病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并淘汰各种形式的感染动物,使限定动物群中某种疫病逐渐被清除的疫病控制方法。因此,疫病净化可以实现疫病控制的四个水平,分别是控制、扑灭、消除和消灭[1]。消除指采取有效预防策略和措施使一定区域内某种疫病不再出现新发病例,但仍有病原存在;消灭也称根除,指在限定地区内根除一种或几种病原微生物而采取多种措施的统称,即没有病原存在,但该区域根除的病原微生物仍有可能再次从外界环境入侵。

1 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1.1 净化工作是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的主要内容

2012年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2〕31号印发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 (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对我国规定的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重点疫病的净化工作做了具体安排。《规划》制定了16种优先防治病种,并根据我国不同区域布局进行疫病防控区域化管理。这是我国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以来,首次全面制定动物疫病净化相关规划[2]。

1.2 动物疫病净化是我国疫病防控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养殖区域分散,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有组织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同时期,以猪瘟、新城疫、口蹄疫、布病、结核病、狂犬病、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一、二类动物疫病的防控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针对重大动物疫病病种逐步开展由国家买单的强制免疫形式。我国各项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多年来逐步完善,动物疫情形势平稳。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当前以免疫为主的防控措施并不能消灭动物疫病。只有实施动物疫病净化才能实现动物疫病消灭状态。

1.3 动物疫病净化是与国际动物疫病防控模式接轨

欧美一些国家在20世纪就按照国际防疫规范,有条件地选择免疫或是完全停止免疫,并制定了免疫退出计划,依靠生物安全措施进行隔离检疫、常规监测和扑杀,逐渐清除区域内带毒动物而实现无疫。某区域数年维持无疫状态,便可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申请无疫国家认证。如德国境内通过消灭的净化措施,已消灭了OIE动物疫病中的50多种。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也采用此类方法分别消灭了牛结核病、布病、伪狂犬病[1]。研究发现采取消灭的净化措施所投入资金少于免疫及扑杀所需资金,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国实施重点动物疫病的净化工作势在必行。

2 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净化工作现状

多年来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以免疫、监测、隔离、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形式开展,在控制整体动物疫情形势下,实现了个别动物疫病净化。例如2009年、2011年、2014年OIE依次认可我国属于无牛瘟、牛肺疫、疯牛病国家。区域净化以海南和广州两省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较为突出,海南省自2000年以来,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得益于四面环海的天然屏障和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1]。但动物疫病净化程度基本只能做到前三个阶段,消灭(第四阶段)作为最终动物疫病净化的手段,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2 当前以免疫为主的防控模式为动物疫病净化增加了难度

我国免疫结合扑杀为主的防疫措施,虽对控制疫病暴发、防止疫情蔓延有利,但在生物安全上存在隐患,不利于长期的消除或消灭动物疫病,只能作为过渡性措施。其弊端表现在:(1)免疫导致动物体内、养殖环境中长期存在疫苗毒株;(2)免疫加快病毒基因变异速度,使其成为优势群体逃避宿主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疫病难以消灭;(3)经过免疫后,群体抗体水平达标,有效降低疫病感染率,但仍有可能出现散发病例,反复免疫,造成菌毒产生“耐苗性”存在于动物群体中。因此当前防控措施只能实现疫病净化前三个水平。部分集约化动物养殖场为疫病净化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3-5],但我国短期内不能大规模停止免疫而开展有计划地消灭动物疫病工作。因此,疫苗免疫在控制疫情发生的同时也为疫病净化第四阶段的实现增加了难度[6]。

2.3 散养户为主的养殖模式是净化工作开展的短板

近些年虽然我国规模化养殖数量大幅增加,但仍以散养为主。散养比例大造成了疫病种类多、病源分布广、整体防控难度大等问题。散养户对动物疫病防控仅停留在不发病为标准,仍存在强制免疫密度不均、免疫后抗体无法跟踪监控,出现疫病无法准确判断,垂直传播、隐性感染、菌毒在场区常年存在等问题。加之活禽交易市场多,区域间携带病源的运输,兽医部门对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难度大,种种因素增加了疫病净化工作的短板。

2.4 基层兽医人员技术水平及实验室监测能力有限

疫病的净化需要开展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基础诊断、实验室监测等工作。一方面,随着基层老兽医逐年退休,年轻专业兽医少、年龄断层、防疫体系薄弱问题凸显。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各级实验室仪器配备逐年完善,但县级以下人员缺乏、资金不足、临床诊断能力有限,实验室无法正常运作,对常规动物疫病、新发病、疑难病诊断能力不足,导致净化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2.5 兽医管理体制制约

一方面,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管理从国家到县级部门未实行垂直管理,从畜产品产业链的养殖、加工、检疫检验、流通、销售至国际贸易存在部门分割管理,跨部门联合作业缺乏。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虽是国情所需,但也带来弊端,不利于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的统一实施[6]。另一方面,我国官方兽医制度还未成熟,基层存在兽医执法与服务活动由同一主体完成,执法监督力量不足,兽医服务的市场发育不良等问题。再加上基层财政困难,扑杀无力补偿,重大动物疫病的扑灭计划难以顺利实施,导致疫病的蔓延和持续感染的隐患很大,净化更是困难。

3 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开展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健全并实施应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制度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通过利用天然屏障或建立人工屏障,对区域内易感动物采取检疫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控制等综合措施,对一种或几种特定动物疫病进行持续控制和扑灭,不断减少疫病发生几率直至达到并维持免疫无疫或非免疫无疫状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结合区域化管理理论的思路,既符合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发展趋势,也符合OIE和国际社会动物疫病防疫的做法。农业部2010年下发《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就加快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做了详细安排部署[7]。实践证明,只有以规模场(区)为单位,实施净化工作,小范围内逐渐减少动物疫病发生种类,逐步发展成区域内消除、消灭该疫病,并扩大净化面积。按照“建设一片,巩固一片,扩大一片”的原则,将毗邻同类型无疫区逐步整合,增加区域化管理的疫病种类,扩大无疫区建设范围,逐步建立跨区域连片无疫区,即实现水平净化。实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最终实现某种动物疫病在国内根除目标。

3.2 制定有针对性的动物疫病监测措施

监测是净化的主要方法。但我国每年下发的监测方案,主要是针对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后续抗体监测,针对区域化净化工作监测并不适用。各地区应以净化区域场为单位,制定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监测方案要做到:一是要有持续性,动物疫病净化短期无法实现,必须持续性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用数据科学指导净化工作;二是监测所用试剂及方法经标准化评估,全国上下一把尺子衡量。同时加大对无疫状况的监测投入,统一对各个无疫区建设单位下达监测任务,监测经费按一定比例由国家和净化单位共同承担;三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净化监测体系。监测结果需得到国际认同,才能使我国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得到认可,出口国外。

3.3 做好净化源头的管理---种畜禽疫病净化

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开展要由点到面,种畜禽疫病净化即垂直净化,是点中之重。做好种畜禽疫病净化,才能切断病原微生物垂直传播途径。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推行种畜禽的SPF化。建立SPF核心群,采取曾祖代、祖代、商品代畜禽群的次级控制策略,有利于净化动物疫病,保证食品安全;二是逐步将国家级种畜禽场、国家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场和国家级龙头企业等纳入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范围,统一管理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和净化畜禽疫病,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严格引种管理,制定严格的引种管理办法,区域内、跨区域引种,严格执行该办法,杜绝因引种携带疫病导致输入性病例发生;四是对于养殖场内种畜禽实行持续性疫病监测净化工作,不仅要淘汰发病畜种,对隐性感染种畜禽,坚决淘汰。

3.4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大环境基础建设

农业部、财政部2016年发布《关于调整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政策的通知》,已将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退出强制免疫。两病作为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种长达九年,这也是我国对净化工作开展的有力举措。但针对大多数疫病,在我国当前散养户多、防疫意识较差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停止免疫,则会导致更严重疫情的暴发,经济损失更大。法律法规、人员机构、基层防疫体系、免疫检疫、调运进出口等移动控制的健全和完善都是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开展的基础。总之,净化工作的开展是长期性的,不在于一时,需在制度完善、动物防疫各项措施严格开展的条件下进行。若要达到净化第四阶段,消灭某种动物疫病,需得在以上大环境基础建设更加完善的情况下逐步进行。

3.5 加大各级对净化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开展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从流行病学调查、监测、诊断、淘汰、阳性扑杀,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费支撑。虽然目前省、市级有一定的监测净化经费下拨,但远不能满足需要。只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专款专用,才能保证净化工作的可持续性开展。

[1] 刘芳.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2] 吕永辉.当前我国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学养鱼,2015(10):1-3.

[3] 闫春轩.动物疫病净化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兽医导刊,2017(1):14-17.

[4] 朱建国,张任娜.对集约化猪场疫病净化关键措施的探讨[J].中国猪业,2012(6):25-26.

[5] 伍少钦,肖有恩,吴志君.猪场疫病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的建设[J].中国猪业,2013(S2):39-44.

[6] 慧鸿文,肖长灵,马志强.我国现行体制下兽医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畜禽种业,2010(1):18-20.

[7] 刁新育.建立动物疫病净化的长效机制 [N].农民日报,2013-7-16(3).

S851.3

A

1673-4645(2017)11-0061-03

2017-10-30

杨旭华(1978-),女,高级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区域化兽医净化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我是兽医志愿者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多功能净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