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的终身教育作用
2017-01-14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201203罗月琴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201203) 罗月琴
·杏苑纵横·
浅议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的终身教育作用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201203) 罗月琴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于达到的,因此终身教育已成为多数人的迫切需求。高校博物馆不仅是高校教学、实习、研究场所,还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载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为例,阐述通过陈列布展形式多元化、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把对中医药的科研和科普放在同等的位置、积极加入各类社会团体、全面开展中医药宣教工作等措施,跳出教育“内循环”,融入社会“大循环”,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 中医药 博物馆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不久便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这一事实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的程度。
终身教育已成为多数人的迫切需求
1.终身教育的涵义
终身教育[1]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2.终身教育的特点
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之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的教育机会。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广泛性 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灵活性和实用性 现代终身教育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从衣食住行的窘境中解脱出来。电子器具的普及使人们可以摆脱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拖累,现代人也开始拥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外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以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教育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高校博物馆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多个国家有意识地把文化组织、社区组织、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部门纳入终身教育系统,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的资源和设施,使教育社会一体化。因此,诸如文化会馆、图书馆、博物馆、活动中心等各种科学文化设施都被纳入了教育的范畴。
高校博物馆隶属于高校,其隶属性决定了它既具备所有博物馆的共性,又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作为文博领域的一个特殊群体,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深厚土壤,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同时,高校博物馆还是大学对外科普宣传的窗口和社会交流的平台。近年来,随着认识不断深化,高校博物馆正在跳出教育“内循环”,融入社会“大循环”,发挥独特的育人作用。
1.教育是高校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
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三项基本功能之一,也是高校博物馆功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校博物馆依托于高校,利用丰富的馆藏,从建立之初就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高校教学、培养各类人才的作用。
2.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特点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手段灵活,形式多样,气氛轻松,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利用文物或标本等可靠见证物为基础,是一种直观的教育形式,相对于文字资料有着更强的感染力。博物馆是以陈列展览为形式,并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生动、形象而又直观地传播教育内容。高校博物馆教育还是一种隐性教育,通过各种暗示、从众、无意识、情境效应、熏陶、感染和体验等心理活动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2]。
3.高校博物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沿阵地
高校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这是高校博物馆实现对外开放的硬件基础,雄厚的科研力量,美好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终身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从高校自身来看,高校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博物馆有义务走向社会,利用自身的优势面向全民,封闭的环境只会成为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障碍,只有融入社会,高校博物馆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大幅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高校博物馆是非盈利的公益事业单位,是实施国民教育的重要职能部门,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程度的象征,并肩负着提高全民素质、发展科学文化的重任。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博物馆甚至超越了图书馆和实验室,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辅助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设施。高校博物馆,不只是高校自己的博物馆,还是建立在高校的公众博物馆。它不仅仅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更是启人心智的终身教育场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不少国内外的高校博物馆都显示了这方面的独特功能,发挥了其他场所不可替代的作用[3]。
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发挥终身教育作用的方式
如今,高校博物馆不仅是高校教学、实习、研究场所,还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载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学生和市民,还有为数不少的海外游客。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基地和全国科普基地,有责任为保障人们安全健康、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健康理念作贡献;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作贡献。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每年开放日超过300天,接待的观众90%为非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师生。
1.陈列布展形式多元化
高校博物馆的传统陈列方式是按学科专业分类方法进行的,陈列品的说明文字和解说词也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各类测试数据,这样只是适合少数专业人员的需求,难以发挥符合民众的科普教育作用。高校博物馆在陈列布局上,应该是既要兼顾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又要满足对社会开放的展出需要。基于上述考虑,高校博物馆的陈列应按照专业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4]:①科研用品:用于科研专题展出,面向科研人员,研究生等;②实验课用品展:用于专业基础课,面向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③科普用品,用于科普教育展览。高校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虽然专业,但形式上可追求艺术化。比如展厅的颜色搭配、展品的陈列方式,都很有艺术格调,不会给参观者一种走进课堂的感觉……让普通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藏品所传递的信息。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三期工程以增加互动体验性的展示项目与内容为主体,使观众能通过互动体验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医药文化,从而更好地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更好地拓展中医药科普教育工作。在2013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还完成3D影院建设及影片《杏林探秘》、《阴阳五行》的拍摄和制作。现在每周二、四、六下午都会免费让观众欣赏3D科普影片《杏林探秘》。增加中药《丹参片》、《香连丸》制药过程动态演示,健康检测仪等互动体验项目。博物馆还拍摄科教片《博物馆一课——神奇的针灸》,在展示手法上,打破传统的封闭式陈列格局,注重采用高科技手段,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封闭与开放相结合,让观众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和立体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和文化。
2.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面向公众并为公众组织开展的,公众是科普主题展览的重要参与者,科普主题活动必须明确目标公众群体,针对重点人群的实际需求以及科普需要,确定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活动原则,选择活动主题,制定活动内容,以突出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把握知识内容的准确性。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启发和提高公众对本专业学科的兴趣,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对青少年进行中医药的科普教育,应该遵循“兴趣第一”的原则,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要的是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博物馆配合“上海市中小学生二期课改”工作,专门制定一本“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学生活动指南,设计了神奇的针灸、穴位ABC、中医文化知多少、百草园寻宝、中药的识别、尝五味、导引养生功法的学习等12项与中医药有关的科普活动,每项活动都有适合学段及内容要求,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是为了参观而参观。例如,前来参观的学生可以蹲下来用手抚摸一下地面铜雕,也可以客串“实习中医”,摸摸脉象仪,点点智能人,更有他们喜欢的五禽戏。从介绍五禽戏的文化背景,至学习它的套路动作,亲身体会传统导引术的养生功效。对于青少年学习者,还采用了“角色扮演”的特殊形式,即带上五禽面具及情境模拟的方式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新颖的活动方式,不仅让他们乐在其中,也使他们对活动中所蕴含的中医知识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参观博物馆,延伸到参观大学校园。浓缩着历史的校内雕塑、人文景点,是学校传统和精神的示范与延续,为中小学生立志学中医药,报考上海中医药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把对中医药的科研和科普放在同等的位置
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重科研,轻科普,不仅有人认为科研是大字辈的“大内科”,科普是小字辈的“小儿科”,甚至认为只有科研上不去的人才去搞科普,更有甚者认为搞科普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国外研究生毕业,不少都要交两篇科学文章,一是学术论文,一是科普文章,以考核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普及能力。因此,真正懂行的人称科普作家是科技队伍中的“特种兵”,是什么都能干,善于打硬仗的人。从“治未病”的角度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依托自身标本馆丰富的药材标本和百草园药用植物栽培经验以及百草园的建设经验,为8所上海市中医药科普示范中小学的中药标本馆和百草园的建设提供参考和积极的指导,和中小学的骨干教师一起编写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中医药科普书籍。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与社区老年大学联合,开设中医药知识系列课程教育,并深入到居委会以及街道文广中心,针对百姓滥用药现象的误区,进行药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和讲座,更有生动的中医药健康菜肴现场演示。针对老年群体,我馆推出上海老年教育学习体验苑活动,对街道老年学校的老人免费开放。活动内容是请老人参观中医药博物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同时自己亲手制作香袋。博物馆提供制作香袋的天然药材,同时配有详细说明,老人在动手制作香袋时,可以详细了解这些药材的功效,增加用药知识,动手做好香袋后可以免费带回家。
4.积极加入各类社会团体,全面开展中医药宣教工作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能利用自身的中国医学史、中药学等专业学科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各种学习的条件,使人们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需求的实现得到保障,促进个人的终身学习,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加入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上海高校博物馆联盟、上海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单位、浦东新区旅游协会等社会团体,这些团体会整合各类场馆的特色资源,兼收并包,举办大型的联展或主题活动。例如上海科普教育基地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和科普活动日举办40家专业科普场馆和200家基础性科普场所的联合会展;上海高校博物馆联盟结合“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等相关重要节日组织上海的高校博物馆在科技馆或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场所举办“高校情·民族魂”、“博苑撷英”之类的联展,或开展一些活动,到社会上宣传博物馆,或组织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到社会上去作科普报告、学术讲演、展出活动等,并积极走入中小学和社区,让观众了解博物馆,将高校博物馆普及到非专业的人群之中。2013年起,我馆积极参加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出的“家庭护照”工作项目,在暑期和每周的双休日接待前来参观“学做老中医”和“制作护手霜”的亲子家庭,每当他们拿着亲手制作的护手霜,拍照留念,将作品上传于微博、微信、QQ空间这些新媒体时,我们顿时感觉到中医药文化又多了一位传播使者,博物馆终身教育对象的范围又扩大了一些。
结 语
高校中医药博物馆是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重要基地之一。它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巨大成就,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可以增进人们对中医药的感性了解和正确认识,推动中医药知识的科学普及,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可以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医药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教兴国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高校博物馆蓬勃发展,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教育学习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高校博物馆作为开展学术研究、进行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其内涵建设是一项深远的工作。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不仅长期服务于校内师生教学、科研,更面向公众开放,致力于社会通识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实践,成为保藏历史文明、展现文化力量的重要窗口。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对博物馆进行长效布局,充分发挥其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使博物馆成为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成为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同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于凸显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完善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建设。
[1] Prahalad,C.k.and 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2] 张爱民.高校博物馆功能及特点初探[J].社会纵横,2006,(11):156-157.
[3] 史吉祥.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J].中国文化遗产,2005,(4):75-78.
[4] 咎淑芹,金利勇,续颜.关于高校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9,(2):11-13.
G26
A
1006-4737(2017)01-0058-04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