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技术规范研究Δ
2017-01-14李凤珍钟丽雁龙朝阳蒋桂江李新明
李凤珍 钟丽雁 龙朝阳 梁 艳 蒋桂江 李新明
(广西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疗法研究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技术规范研究Δ
李凤珍 钟丽雁 龙朝阳 梁 艳 蒋桂江 李新明
(广西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壮族民间长期使用,历史悠久,也是目前常用壮医外治法,其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特色突出。根据壮医理论,膝骨关节炎是缘于年老体虚或受伤留瘀,不慎感受邪毒(风毒、寒毒、湿毒等),客于筋骨,阻滞龙路、火路,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通过药力、热力和负压的刺激,直接作用于龙路、火路在体表的网结,以祛毒为先,疏通龙路、火路之瘀滞,直达病所,祛邪外出,从而达到舒筋通络止痛的治疗目的,该技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规范化及应用研究。本文通过概述(疾病简要概况、疗法简要、应用推广前景)、疾病诊断标准、适应症、禁忌症、技术操作方法、不良反应/事件等内容详细介绍了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的规范化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膝骨关节炎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外治法
1 概述
1.1 疾病简要概况: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关节软骨进行性消失、骨质过度增生,临床出现慢性关节疼痛、僵硬、肿大、畸形及活动受限的常见风湿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膝是最常累及的关节之一,故膝骨关节炎最为常见,主要临床表现是膝关节疼痛、僵硬、肿大、畸形及活动受限,严重者有膝内翻或外翻畸形,不能行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根据壮医理论,本病属于“发旺”范畴,缘于年老体虚或受伤留瘀,不慎感受邪毒(风毒、寒毒、湿毒等),客于筋骨,阻滞龙路、火路,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主症是膝、髋、手、足、腰、颈等关节疼痛,甚或肿胀,屈伸不利,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喇声或摩擦声,动则痛甚,重则关节变形,气候变化时加重,反复不愈。兼症是筋骨痠软,乏力,发僵,麻木、畏寒肢冷等。[1]
1.2 疗法简要概况:壮医药物竹罐疗法[2]是用煮沸的壮药水加热特制的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壮医外治疗法。可配合壮医刺血疗法,壮医药物热熨疗法。在壮族民间广泛应用,历史悠久,经过广西壮民族医药研究院发掘整理及临床验证后,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成熟的壮医外治疗法之一。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通龙路、火路气机的功效,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主要用于痹证、痧病、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等病症。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根据壮医理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通龙路、火路气机的功效。对膝骨关节炎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具有良好的消肿止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且直达病所,消肿止痛起效快、疗效显著。
1.3 应用前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成熟的壮医外治法,其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操作方法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成本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易于掌握,较少受基础条件限制,患者依从性好。目前,在多家广西基层协作医院及壮医专科平台建设医院推广应用,疗效显著。因此,适宜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为广大壮族地区提供能够学、学得会、用得起的成熟的壮医适宜技术,推广前景良好。
2 疾病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病分类标准、2010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2.1.1 疾病诊断:① 多见于中老年;② 多累及负重关节,如膝、髋、踝、脊柱等;③ 累及的关节隐痛,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能减轻;或进而持续疼痛,伴关节僵硬,活动后见好转,或有关节腔积液,后期关节肿胀增大,活动受限、畸形,但无强直;④ X线证实为退行性关节炎。
2.1.2 膝骨关节炎的分类标准(1986年):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常见部位的骨关节炎分类标准
2.1.2.1 临床标准:①近1个月来大多数日子膝关节疼痛;②有骨擦音;③晨僵≤30 分钟;④年龄≥38岁;⑤有骨性膨大。
符合①②③④或①②⑤或①④⑤者可诊断膝骨关节炎。
2.1.2.2 临床﹢放射学标准:①近1个月大多数日子膝关节疼痛;②X线片示骨赘形成;③关节液检查符合骨关节炎;④年龄≥40 岁;⑤晨僵≤30 分钟;⑥有骨摩擦音。
符合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者可诊断膝骨关节炎。
2.2 壮医诊断:参照《中国壮医学》(黄汉儒,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中国壮医内科学》(庞声航,王柏灿,莫滚,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相关内容拟定。
2.2.1 疾病诊断:①主症:膝关节疼痛,甚或肿胀,屈伸不利,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动则痛甚,重则关节变形,气候变化时加重,反复不愈;②兼症:筋骨痠软,乏力,发僵,麻木、畏寒肢冷;③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隐匿,发病缓慢;④X线摄片检查示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⑤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可轻度增高。
2.1.2 壮医辨证
2.1.2.1 阴证:关节疼痛,或肿胀,触之不热或热不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暗,苔薄白或白滑;目诊征:“勒答”上白睛浅淡,龙路脉络弯曲、延伸、有瘀点。
2.1.2.2 阳证:关节疼痛、肿胀、灼热,遇热加剧;舌质红,苔黄;目诊征:“勒答”上龙路脉络弯曲、红活。
2.3 适应症
2.3.1 本疗法人群范围:年龄在18岁以上,男女均可。
2.3.2 诊断符合膝骨关节炎西医诊断标准和壮医诊断,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壮医辨证阳证和阴证,均可用。
4 禁忌症
4.1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不易止血者;
4.2 皮肤病,局部皮肤溃烂患者;
4.3 极度消瘦,皮肤没有弹性者;
4.4 孕妇;
4.5 脑血管、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5 技术操作规范
5.1 器械及材料
5.1.1 竹罐:选取根部正直的金竹(生长1~2年),去掉外皮,制成口径分别为2cm、3cm、4cm 、5cm4种规格,罐壁厚度2~3mm,罐口边磨光使之平滑,长度约10cm的竹罐。
5.1.2 壮药:藤杜仲50g、藤当归50g、鸡血藤50g、三钱三30g、肿节风50g、八角风50g、伸筋草50g、臭牡丹50g、石菖蒲20g、五加皮50g。
5.1.3 其他:电磁炉、不锈钢锅2~4只,毛巾数条,长镊子、一次性注射针头、消毒棉球、棉签,碘伏,浴巾或毛巾被。
5.2 技术操作
5.2.1 药液制备:用布袋装好以上壮药,或粉碎用无纺布包装,加清水约5000ml,煎成拔竹罐用的药液,用于浸煮竹罐。
5.2.2 煮竹罐:将竹罐投入药液中,煮沸5~10分钟。
5.2.3 体位:选择卧位(包括仰卧、俯卧),坐位。
5.2.4 选穴:壮医梅花穴为主,视膝关节病变情况可取临近的关常穴。
壮医梅花穴:在膝关节疼痛或肿胀最严重的部位取1穴,然后以此穴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各取1穴,成梅花之形。
膝关常穴:鹤顶、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犊鼻、委中。
5.2.5 操作方法
5.2.5.1 第一次拔罐:根据拔罐部位选定大小合适的竹罐,捞出甩净水珠,立即迅速扣拔于选定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后取下竹罐。
5.2.5.2 可配合壮医刺血:术者戴一次性无菌胶手套,在拔罐部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针头在罐印部位皮肤上浅刺(0.1~0.3cm)1~3针,以局部少量渗血为度。
5.2.5.3 第二次拔罐:取煮热的竹罐在针刺部位再次迅速拔罐,约5~10分钟后取下竹罐,如果竹罐上出现白泡多的可多拔1~2次,直至无白泡为止 ,用消毒干棉球擦净针刺部位的血迹。
5.2.5.4 可配合壮医药物热熨:用药巾(药巾即消毒毛巾浸于热药液中,捞出拧半干即成)热熨拔罐部位,待热度合适时在拔罐部位热敷约5~10分钟。
5.3 治疗时间及疗程:每2~3天1次, 2周为1疗程。
5.4 关键技术环节
5.4.1 选穴以壮医梅花穴为主,视病变情况可取膝关常穴。
5.4.2 根据病情及体质情况确定拔罐的个数及密度。
5.4.3 手法宜轻、准、快。
5.4.4 拔罐时尽量甩干水珠以免烫伤。
5.5 注意事项
5.5.1 首次拔罐,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使患者合作。
5.5.2 选择舒适体位,取坐位或卧位,以防竹罐脱落,避免晕罐,拔罐过程中不可随便移动体位,以免引起疼痛或竹罐脱落,如果患者要求移动体位,由拔罐施术者扶稳竹罐,协助患者缓慢移动体位。
5.5.3 选择肌肉丰厚、皮下组织松弛及毛发少的部位为宜,多毛部位则剃毛。
5.5.4 一般饭后2小时进行,避免过度饥饿而导致晕罐。
5.5.5 拔罐时尽量甩干水珠以免皮肤烫伤。
5.5.6 注意保暖,避风寒,尤其是冬天要防寒保暖。
5.5.7 拔罐后饮适量温开水,可加少许食盐。
5.5.8 拔罐后当天避免接触冷水,避免长时间处在温度太低的环境中,以防感染。
5.5.9 治疗后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5.6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5.6.1 烫伤:轻者可不作处理,自然吸收,大水泡者则消毒后,可用一次性注射针头刺穿两侧放出液体,涂烫伤油或烫伤膏,敷无菌纱布并胶布固定。
5.6.2 晕罐:立即停止拔罐,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可加糖、食盐,即可恢复。
6 不良反应/事件
尚未发现不良反应/事件。
7 评述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特色突出、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操作方法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易于掌握,较少受基础条件限制,患者依从性好,多年来为广大民族地区提供能够学、学得会、用得起的成熟的壮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同时,开展作用机理研究,建立壮医的评价方法和疗效标准,进一步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1]庞声航,王柏灿,莫滚. 中国壮医内科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1-32
[2]黄汉儒. 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86-87
[3]李凤珍,秦祖杰,钟丽雁,等,壮医竹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67例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杂志,2010,33(4):33-34
2017年1月5日收稿
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合同编号:S201320_03);科技专项:广西卫生适宜技术课题(合同编号:S201320_03)
李凤珍,女,48岁,壮族,1990年7月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医学学士,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在广西壮医医院风湿病科工作,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风湿病壮医临床诊疗研究。
R291.8
B
1006-6810(2017)04-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