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肉鸡坏死性肠炎诊疗报告
2017-01-14赵正秀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74200
赵正秀(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74200)
肉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有较高感染性的疾病。2017年2月笔者曾接诊一例类似病例,经临床、实验室等诊断确诊为肉鸡坏死性肠炎,随后根据病情使用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对该次疫病诊疗情况做一报告。
1 发病情况
2017年2月中旬,永胜县养鸡户饲养的2100羽32日龄的肉鸡发现有部分鸡出现精神颓废,摄食量下降,并伴有黄白色水样粪便排出,发病初怀疑患有球虫病,遂使用抗虫病药物治疗,但无任何治疗效果。采食量迅速下降,病情随之继续恶化,患病鸡群继续增多。患病肉鸡精神颓废,缺少活力,羽毛蓬松,双翅呈下垂状,闭目缩颈,呆立一侧,病鸡呈现消瘦状态,食欲减低,运动量减少。患病严重者卧地不动,食欲废绝,体重严重减少,不吃不动,鸡冠发钳,有大量白色水样粪便排出,粪便内含有消化不良的饲料,并伴有刺激性腥味。
2 临床症状
精神萎靡不振是所有患病鸡的共同特征,双翅无力下垂,被毛出现蓬乱,鸡冠和肉髯呈苍白色,患病鸡出现畏寒喜扎堆,食欲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严重者废绝,有白色水样稀薄排出,有的粪便呈现红褐色和煤焦油状,粪便表面可见部分脱离肠黏膜组织或未消耗的饲料成分,病程短,发病尖叫不停,乱跑,呈急性死亡。
3 病理变化
鸡腹腔有刺鼻的恶臭气味,小肠表面有大量针尖大小出血点和灰色坏死点,小肠中后段充气出现明显肿胀,约为正常大小的3~5倍,手触有波动干。肝脏轻微肿胀,表面有灰色坏死点。肾增大。小肠后段壁脆弱,肠壁较薄,肠黏膜脱落,小肠壁有大面积出血或弥漫性出血,小肠后期存在大量深红色、深棕色凝块、充满淡黄色,浅红色,浅棕色液体,凝胶状黏液和肠黏膜脱落。
4 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肝脏组织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大量有荚膜、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4.2 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鸭肝脏,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上,37℃厌氧培养24h后,在血琼脂平板上长出中央隆起圆盘状的湿润菌落,菌落周围发生溶血。将培养物涂片镜检,可见有荚膜、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可确诊该病例为鸡急性坏死性肠炎。
6 防治措施
6.1 强化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有效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为减少疾病传播与流行,笔者建议对发病鸡舍进行彻底清理与消毒,对鸡舍内的粪便及时打扫消毒,并对贮藏的饲料妥善保管,减少有害病菌对鸡群的入侵。同时供给肉鸡均衡的营养饲料,提供鸡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少疾病暴发可能。在转群和接种时应做好应激预防工作,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维生素等预防应激的药物,以增强抗应激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免疫接种和转群时间。另外在更换饲料时应循序渐进的进行,将应激降低最低限值。
6.2 治疗措施
对患病鸡全群投药复方新霉素,量剂按照0.01%给药,连续用药4d。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次伴料,每天早晚给药一次;甲硝唑按0.1%比例混饲或按0.05%浓度饮用,连用4~5d。全群鸡用复合多维饮水,连饮4d。
经过以上综合措施,鸡群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无新发病鸡只,无死亡鸡只,食欲恢复正常。
7 小结
肉鸡坏死性肠炎属于四季常发性疾病,其中秋冬季节为高发季,特别是在日常饲养过程中有众多不良的影响因素,如饲养环境、气候条件、免疫接种等不良刺激后极易后暴发该病。该病暴发时常并发其他疾病,直接造成治疗困难,造成的损失会更大。该病发病时应及时进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在疾病控制住之后应再进行一段时间的药物巩固治疗。本病极易与球虫病发生混合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加入抗球虫药物可减少混合感染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