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常见寄生虫病防治
2017-01-14陈振恒广西天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32800
陈振恒(广西天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32800)
黄小灵(广西天等县畜牧站532800)
羊寄生虫病不像传染病那样引发羊群的大规模死亡,它是一个慢性过程,引起羊机体的慢性损耗,因而往往被忽视,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养殖效益。因此,对于羊寄生虫病的科学防治十分重要。以下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1 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1.1 概述
肝片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危害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本病病原是肝片吸虫,呈扁平叶状,长20~30mm,宽5~13mm,虫卵呈长椭圆形,成虫寄生于肝脏和胆管内引起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外界环境对本病的流行有很大的影响。
1.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感染本病的羊均表现为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不振,两眼突出、流泪。病情严重者重度消瘦、贫血,眼睑、胸前、下颌及腹下出现水肿,粪便稀薄呈黄绿色。肝区触诊敏感,叩诊可发现肝脏浊音区明显扩大。病羊剖检后可见皮下水肿,胸腔、腹腔及心包腔内有多量淡黄色腹水,肝脏肿大,有出血点,纤维素沉着在表面,且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肝脏质地硬化,胆管高度扩张,管壁增厚,内有大量肝片吸虫成虫寄生。其他器官无可见病理变化。
1.3 疾病防治
本病预防首先要定期驱虫,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1次。其次要保证饮用水清洁卫生,最好用自来水或井水。最后对羊粪及时清理堆积发酵,杀死虫卵。治疗通常采用丙硫苯咪唑片,按羊每千克体重20mg灌服体重,灌服;也可使用硝氯酚片,按每千克体重4mg体重,灌服,3个月后再用药1次。
2 羊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治
2.1 概述
羊消化道线虫病是由寄生在羊消化道内的线虫所引起的对反刍动物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春夏秋季是本病的高发季节。在适宜条件下,线虫的幼虫经两次蜕皮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3期幼虫。羊消化道线虫因虫种不同,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也不同。
2.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羊感染消化道线虫表现食欲不振,高度营养不良,贫血,消瘦,可视黏膜苍白,腹泻或顽固性下痢,有时便中带血,颈胸部水肿。幼畜发育受阻,少数病羊体温升高,心音减弱,最后由于衰竭而死。
2.3 疾病防治
本病预防要加强饲养管理。在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驱虫,注意饮水卫生,避免在低湿地区放牧。治疗性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应及时清理,避免感染健康的羊只。治疗本病可采用多种药物,可按每千克体重口服20mg的丙硫咪唑,也可将左旋咪唑配置成5%的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此外,其他药物如:甲噻嘧啶,敌百虫,伊维菌素等。
3 羊螨病的防治
3.1 概述
羊螨病是由螨虫寄生于羊皮肤表面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性皮肤病。本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在圈舍潮湿、卫生状况不良、羊体表面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更易发生本病。引起本病的螨虫分为两种即疥螨和痒螨。疥螨虫呈圆形,以表皮细胞液和淋巴液为营养。痒螨呈椭圆形,寄生在皮肤角质层下吸食淋巴液和细胞液。
3.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羊感染疥螨时,头部是其主要的发病部位如眼圈、嘴唇四周、鼻梁、鼻孔边缘和耳根部,病变部形成白色坚硬的胶皮样痂皮,严重时口、唇皮肤皱裂;患痒螨病时,发病部位则主要在毛密之处如背部、臀部,然后波及全身,严重时全身被毛脱光,病变部可出现丘疹、结节、水疱。
3.3 疾病防治
预防本病要尽量避免将羊只密集于阴暗、潮湿的羊舍内,引羊时应事先了解有无螨病存在。在高发季节要注意观察羊群中有无掉毛、发痒等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夏季绵羊剪毛后应进行药浴,一般采用0.05%辛硫磷乳剂水溶液进行药浴。治疗本病可采用伊维菌素进行皮下注射,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2mg。症状较轻者可将患处清洗干净后,用双甲脒、除癞宁等药水,涂抹,每天2~3次,一般3~4d即可治愈。
4 羊绦虫病的防治
4.1 概述
羊绦虫病是绦虫寄生于小肠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尤其是对羔羊危害严重,可引起大批死亡。本病的病原菌主要是3种绦虫,即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与无卵黄腺绦虫。
4.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羊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腹泻,消瘦,喜卧,体力不足。在病羊的粪便中可见虫体节片或虫体长链。有的病羊可因寄生虫性肠阻塞而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发生肠破裂而死亡。尸体剖检可见肌肉发白贫血,小肠内有一条、多条绦虫寄生,胸腹腔有大量渗出液,有的病羊可看到肠黏膜出血。
4.3 疾病防治
由于本病暴发与地幔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病的防治重在驱虫。每年5~6月份对羊群进行驱虫,间隔3周后再次驱虫。尽可能避免雨后、清晨和黄昏放牧,以减少羊只食入地螨的机会。驱虫药可选用吡喹酮、阿苯达唑、氯硝柳胺、丙硫咪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