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疥螨病并发锥虫病防治体会
2017-01-14李宗辉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兽医站810800
李宗辉(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兽医站 810800)
随着黄牛养殖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和县黄牛养殖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应不断创新养殖方式,做好黄牛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避免疥螨病并发锥虫病扩大传染范围,进而提高防治效率、缩短防治时间。本文针对这一疾病进行分析,并分享防治体会,希望为同行提供防治参考。
1 发病情况和症状
1.1 发病情况
民和县某养殖户购进小黄牛4头,并将4头小黄牛置于破旧牛舍内养殖,养殖户不注重日常牛舍卫生清理工作,60d左右,4头小黄牛先后患病均出现局部牛毛脱落、皮肤皲裂等现象,并且病牛之间还会互相摩擦、互咬,病牛食用饲料数量也在逐渐减少,休息时间无规律可循,病牛体重也日渐减轻,其中两头病牛已经不能直立行走,体温分别为40.5℃和42℃。
1.2 病症现状
患病黄牛的精神状态较差,并且黄牛情绪较躁动,通常通过摩擦墙壁、重复撞墙壁等方式解痒,病牛腹部、眼睛四周、背部、头部等位置会出现皮肤开裂、牛毛自然脱落等现象,并且发病部位还会出现不同浓度的液体,发病部位颜色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如果养殖户不注重病牛发病处的及时处理,极易造成感染,长此以往会导致病牛失去直立行走的能力,长时间倒卧于牛舍,病牛体温稳定性较差,体温变化忽高忽低,病牛尾部会出现肿胀现象[1]。
2 诊断和防治措施
2.1 诊断方法
从上述介绍中可知,黄牛经临床诊断后确定所患疾病类型为疥螨病并发锥虫病。接下来针对疥螨病和锥虫病分别采用实验室这一诊断方式进行病症分析,疥螨病:选取外科刀,并对其进行火烧式消毒,接下来涂抹甘油水溶液,用处理后的外科刀刮健康皮肤和非健康皮肤交界处的皮屑,直到皮肤出现血迹。将出现血迹的皮屑放置在培养皿上,对其进行加热处理,这时能观察到皮屑内虫体的变化情况,虫体长0.12~0.15mm,有三对脚。锥虫病:针对病牛进行耳间采血,细致观察涂片虫体的移送情况,并涂片中心位置呈椭圆形状。
2.2 治疗措施
2.2.1 外用药
针对病牛患病位置的皮肤进行被毛去除,并用0.1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需要注意该溶液温度应适当加热、升高,进而实现患病位置结痂的有效清除,接下来外敷调制药,即青霉素和碘甘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每天外敷一次,持续外敷6d。
2.2.2 注射用药
疥螨病:针对4头患病黄牛注射伊维菌素溶液,具体溶液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25mg,该溶液重复使用两次,每次间隔时间为一周,进而能够实现螨虫卵的有效消灭。锥虫病:针对4头患病黄牛注射 “普得安”注射用三氮脒,注射位置于肌肉处,注射量为每千克体重0.45mg。
4头患病黄牛通过外用药和注射用药治疗后,病牛状态渐渐好转,并且健康皮肤和非健康皮肤交界处无结痂症状和出血现象,并且黄牛饲料食用量又恢复正常,经回访发现,黄牛已经完全康复。
2.3 预防措施
由于引发黄牛疥螨病并发锥虫病的主要原因牛舍卫生清洁工作不到位,具体体现在牛饲料管理不规范、牛舍驱虫程序混乱等方面,因此,预防这一疾病的过程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针对牛饲料统一化、集中化管理,同时,做好牛舍卫生消毒工作和通风工作,以免牛舍滋生病菌。然后,定期驱虫,特别是在寄生虫病多发期,应坚持60~90d驱虫一次。最后,严格遵守外来牛引进规则,并对外来牛做好检疫工作,此外,还应对外来牛隔离观察,观察时间为15~22d,全面检查外来牛血液中的虫体情况。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了解疥螨病并发锥虫病病症特征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这不仅缩小病菌扩散范围,而且还会提高黄牛身体免疫力,这对民和县黄牛养殖场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有利于促进民和县持续发展、全面进步。
[1]甘梦,孙旭颖,吴鹏,等.肤螨灭治疗黄牛疥螨病的疗效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