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活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经验*
2017-01-14李墨航郭淑云曾震军
李墨航,郭淑云,曾震军,郭 敏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临床经验·
健脾活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经验*
李墨航,郭淑云,曾震军,郭 敏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进行探讨,提出脾胃气(阳)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要的发病基础,胃络瘀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机,宜以益气补中、健脾养胃、活血化瘀、通络消痞为治则,以健脾活瘀方加减治疗。健脾活瘀方由党参、白术、黄芪、丹参、三棱等药物组成,具有健脾养胃、活血通络等功效。临床案例表明:健脾活瘀方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并可有效治疗胃黏膜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脾虚血瘀证;健脾活瘀方/治疗应用;验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难治疾病之一,属中医学“胃痞”范畴,临床以胃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等为主要病理特征,现已公认是胃癌前状态中最常见的一种,尤其在与肠化生同时存在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CAG进行了时间不等的追踪随访观察,结果发现,国外CAG的癌变率为8.6%~13.8%,我国为1.2%~7.1%[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或疼痛、纳差等。笔者采用健脾活瘀方治疗CAG脾虚血瘀证常取良效,现对其病机进行探讨并介绍验案二则如下。
1 对CAG脾虚血瘀证病机的认识
1.1 脾胃气(阳)虚是CAG重要的发病基础
CAG虽病机复杂,且多虚实夹杂,然溯本求源,脾胃气(阳)虚为其发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这是因为胃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和,然这一功能需脾之运化与升清功能的正常方可进行。若久病失养,年老体衰;或素体亏虚,中气不足;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误服用攻下克伐之剂,戕伤中气;或外邪侵袭,寒伤中阳;或思虑过度,情志内伤;或劳倦过度等,皆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纳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胃络失养而致黏膜腺体萎缩。此外,又因CAG多是在原有胃病的基础上迁延不愈,渐进演变而来,病程日久,不仅脾气亏虚,且亦多见脾阳虚之象,如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痰涎、神疲乏力、畏寒气短等症状,故脾胃气(阳)虚不仅为本病的发病基础,还常贯穿于整个发病过程中。
1.2 胃络瘀阻是CAG的重要病机
由于CAG多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反复不愈、久病不已发展而来,久病多虚多瘀,临证所见,形成胃络瘀阻的成因多为两方面:①由虚致瘀。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失养等致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瘀;或素体脾胃虚寒,无以温煦,寒凝胃络而致瘀;或过食辛辣、化燥生热,使阴虚津枯,阴血稠着而致胃络瘀阻。②由实致瘀。气血运行于周身,贵乎流通调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或暴饮暴食,食积于胃;或过饮烈酒,湿热中阻;或过食肥甘,酿生痰浊等壅塞中焦,均可影响脾胃的纳、化、升、降,日久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气血俱病,络道不利,气血壅滞不行而致瘀。胃络郁阻,既可使胃腑功能进一步失调,脾胃升降失常;又可因胃络瘀阻,血行不畅,脏腑失养,使脾胃更加虚弱;脾胃气虚,无力斡旋气机之升降、推动血液之运行,则血瘀益甚,如此因虚致瘀,由瘀致虚,形成不良循环,而致病情迁延难愈。
2 对CAG脾虚血瘀证的治疗
由于脾胃气(阳)虚是CAG的发病基础,胃络瘀阻是其重要病机,故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其重要的治疗原则。
2.1 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CAG的发生是多种病因导致胃失受纳腐熟,脾失运化输布,使气血生化乏源,胃体失于濡养,故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同时加以和胃降气之法,使脾升胃降,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胃体得养,则胃黏膜萎缩之疾可望恢复。蔡积[2]通过对CAG伴肠化和(或)异型增生患者的治疗,发现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法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且可使胃黏膜按正常细胞分化,有效干预并扭转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从而有效降低或阻止本病向胃癌发展的风险。
2.2 活血化瘀,通络消痞
CAG常可因诸多因素(因虚致瘀或因实致瘀)而致胃络瘀阻、使胃黏膜失养,导致并加重CAG的发生,故活血化瘀、通络消痞也是治疗CAG的必施之法。正如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必理血分,兼通络瘀。”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络脉,使局部气血通畅,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腑得养,而有利于疾病之逐渐向愈。现代医学[3]证明: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改善组织营养,促进局部炎症吸收、萎缩腺体的恢复、细胞的再生,以及肠上皮化生的异型增生现象的消退。
综上所述,针对CAG脾胃气(阳)虚、胃络瘀阻之病机,合理、灵活地运用益气补中、健脾养胃、活血化瘀、通络消痞之治则,标本兼顾,补其不足,攻其有余,使脾胃功能恢复,气旺血行,脉络通达,以期达到治愈CAG的目的。
3 健脾活瘀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健脾活瘀方由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丹参、檀香、砂仁、三棱、皂角刺、炙甘草等组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取四君子汤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与黄芪、山药同用,加强益气健脾、补虚培本,立足补虚促运,从本论治;三棱为血中气药,与丹参、檀香、砂仁为伍,活血祛瘀,行气和胃;皂角刺本为托毒排脓、活血消痈之品,然临床体会到其疗脘腹胀满、消谷消痞之力较强。诸药合用,既可健脾益气、促进纳运,又可活血通络、行气消痞。全方具有补而不滞、通不伤正、通补兼施、扶正祛邪的特点,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色。
4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男,38岁,2015年5月12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6 a余。现病史:患者是驾驶员,饮食不规律,劳累,6 a前出现吞咽食物不畅,纳差,稍食即饱,餐后胃脘胀痛,嗳气后胀痛感好转,间断服用奥美拉唑胶囊、莫沙必利片和中成药荆花胃康、开胸顺气丸等,症状时轻时重。2016年3月下旬,因进食凉调菜肴,上述症状相继出现,且日益加重,经服雷贝拉唑胶囊等西药效果不佳,在某医院检查胃镜提示:①食管正常;②CAG。病理提示:(胃窦)中度慢性萎缩性炎,伴肠上皮化生。现症见:胃脘胀满,时有疼痛,餐后加重,按之胀痛益甚,嗳气,不思食,饮食较前减少过半,周身乏力,大便溏薄,每日2~3次;舌质暗淡,舌体稍胖大,苔白腻,脉缓无力。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脾虚血瘀兼有气滞食积。治宜健脾益气,活血通络,降气消食。给予健脾活瘀方加味,处方:党参15 g,黄芪12 g,炒白术20 g,茯苓15 g,炒山药30 g,三棱10 g,丹参30 g,皂角刺10 g,檀香6 g,砂仁10 g,枳壳12 g,制半夏6 g,厚朴10 g,焦三仙各12 g,炙甘草5 g。10剂,水煎服,1 d 1剂。5月23日二诊:胃脘胀痛减轻,食量有所增加,嗳气未减,大便基本成型,每日1~2次。上方加丁香10 g、柿蒂20 g。20剂,水煎服,1 d 1剂。6月15日三诊:诸症明显减轻,饭后偶有嗳气,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2次,党参加量至20 g,20剂,水煎服,1 d 1剂。7月6日四诊:诸症基本消失,食量基本复常,乏力明显改善。此后依据脉症,将以上方药稍加调整,1 d 1剂。服药近半年,胃镜复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胃黏膜慢性炎。
按 本例因长期饮食不节、劳累而致脾胃受损,气虚纳化无力,脾虚不能化生精微以充四肢,胃气壅滞日久,血行不畅而瘀滞中焦,故见胃脘胀满疼痛、嗳气、乏力等症状,治宜健脾活血为主,理气消积为辅,以健脾活瘀方加味。方中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炒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以促运化;三棱、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檀香、制半夏、枳壳、厚朴行气解郁,降逆消胀;焦三仙、砂仁、皂角刺醒脾开胃,消食化积。诸药合用,补中寓通,标本兼治,而使本病逐渐向愈。
例2 患者,男,64岁,2016年11月7日初诊。主诉:胃脘不适27 a;胃脘胀满、隐痛,反酸7 a余。现病史:患者为地质调查员,因野外工作不能按时就餐,饥饱无常。27 a前即觉空腹及进食后胃脘不适,自购胃得乐、硫糖铝、丽珠得乐、奥美拉唑胶囊及香砂养胃丸等,间断服用以求缓解。12 a前出现胃脘胀满、隐痛,反酸、嗳气等症状,胃镜检查提示为“糜烂性胃炎”,又服西药及中成药而诸症缓解。1个月前因进食不当导致呕吐,胃脘胀痛等症加重,胃镜检查提示:①慢性食道炎;②CAG伴颗粒样增生。病理检查提示:(胃窦)中度CAG伴中度肠化。经服西药症状不能缓解,遂来诊。现症:胃脘胀满,喜暖畏寒,夜间胃脘痛甚,发作频繁而影响睡眠,时有嗳气、反酸,食量减少,大便溏薄,每日2次左右,体质量下降约2 kg,身体倦怠;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弱无力。西医诊断:①慢性食管炎,②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脾胃阳虚,胃络瘀阻,胃失和降。治宜健脾益气,活血通络,和胃降逆。给予健脾活瘀方加减,处方:党参15 g,黄芪18 g,炒白术20 g,茯苓15 g,炒山药30 g,桂枝6 g,炒白芍15 g,干姜10 g,三棱10 g,延胡索15 g,丹参30 g,皂角刺10 g,降香12 g,砂仁10 g,枳实15 g,木香15 g,刀豆子30 g,焦三仙各15 g,炙甘草5 g。14剂,水煎服,1 d 1剂。11月22日二诊:胃脘胀满明显减轻,喜暖畏寒稍得改善,夜间胃脘疼痛、嗳气消失,时有反酸,食量增加,大便稍溏薄,每日1次,身体倦怠明显好转;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稍弱。上方黄芪加至25 g,去刀豆子,继服21剂。12月13日三诊:胃脘胀满基本消失,喜暖畏寒明显改善,时有反酸,食量增加,大便正常,每日1次,时感体倦;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稍弱。上方去降香,加海螵蛸15 g、煅瓦楞子15 g,继服21剂。2017年1月4日四诊:胃脘胀痛未再发生,已无明显的喜暖畏寒,未感反酸,食量可,大便正常,每日1次,无其他不适;舌质稍暗淡,苔薄白,脉稍弱。以上方加减调治,半年后复查。胃镜复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示:胃黏膜慢性炎。
按 该患者因长期野外工作不能按时就餐,饥饱无常,伤及脾胃,以致脾胃阳虚。中阳不足,失于温养,胃络瘀阻则夜间胃脘痛甚,喜暖畏寒;脾虚胃弱,升降失常,则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纳化失司,则食量减少,大便溏薄;身体倦怠,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弱无力,乃气虚血瘀,形体失养之征。方药以健脾活瘀方加味,方中以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炒山药、干姜、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寓四君子与黄芪建中汤之义以温中散寒,健脾养胃;三棱、延胡索、丹参、降香、枳实、木香、刀豆子活血化瘀,和降胃气;皂角刺、砂仁、焦三仙醒脾开胃,消食化积。诸药为伍,共奏温中补虚、行气活瘀、健胃消食之效。由于CAG病程较长,难以短期获愈,故临床上即使病症得以消除,也需依法治疗半年以上以使本病在胃镜及病理上得以治愈。
[1]莫剑忠,江石湖,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蔡积.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法辨治CAG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6):62-63.
[3]石孝孝.健脾活血方药治疗CAG68例[J].陕西中医,2006,26(9):1051.
1001-6910(2017)10-0040-04
R573.3+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10.17
郭淑云,教授,主任医师,Guo6337150@163.com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4104237)
2017-07-05;
2017-09-07
(编辑 马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