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对策探讨
2017-01-14付绍艳
付绍艳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对策探讨
付绍艳
目的 探究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对策。方法 104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胃管肠内营养方法;实验组采用鼻肠管肠内营养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减压量、转出重症监护室时间;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减压量、转出重症监护室时间分别为(2.18±0.25)d、(145.58±5.25)ml、(6.12±0.21)d, 均优于对照组的(4.24±1.71)d、(263.14±12.13)ml、(8.61±1.23)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92%低于对照组的1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5.18±3.43)g/L、(64.15±4.02)g/L、(8.18±2.71)分, 均优于对照组的(30.34±3.86)g/L、(60.22±4.32)g/L、(13.43±3.29)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经鼻肠管途径比经鼻胃管更为安全有效, 鼻肠管肠内营养护理对策的实施效果确切。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04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04例患者均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于发病12 h内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重症脑血管病标准:梗死面积大或梗死涉及多个脑叶的梗死;出血量大, 出血部位特殊(如脑干和小脑)的脑出血,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不能自行进食, 有肠内营养必要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4分者。排除标准:入组前已接受肠内营养;存在留置胃管的禁忌证: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胃癌、食管狭窄梗阻、食管和胃贲门手术;3年内有排便习惯严重改变, 长期便秘;患者或家属拒绝参加。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52例。对照组男28例, 女 24例;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65.13±5.28)岁;体重51~82 kg, 平均体重(60.17±7.28)kg;其中, 急性脑血管疾病36例, 气管切开术后6例, 帕金森综合征6例, 其他4例。实验组男29例, 女23例;年龄36~75岁, 平均年龄(65.54±5.91)岁;体重51~82 kg, 平均体重(60.45±7.18)kg;其中, 急性脑血管疾病38例, 气管切开术后8例, 帕金森综合征3例, 其他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插入鼻胃管。实验组患者采用鼻肠管肠内营养方法。营养管采取床旁放置, 将营养管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至少越过十二指肠韧带。插管后经X线确认到位后开始给予肠内营养。在确定无胃潴留后, 用肠内营养输注泵24 h持续均匀泵入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以20 ml/h输注速度起始, 无腹泻呕吐且消化吸收良好, 每天增加20 ml。输注过程中每2小时通过鼻胃管监测有无胃潴留, 如出现胃潴留后则暂停2 h输注。1周左右逐渐增加到2000 ml。在肠内营养护理基础上加强培训、强化体位护理、加强质量监督:①加强培训。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之前, 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肠内营养相关知识培训, 培训率达到100%。②体位护理。在肠内营养过程中抬高床头30~45°,以有利于营养液输注, 预防误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③加强质量监督。病区护士长不定时监察肠内营养落实情况, 及时处理不良事件, 并给予整改[2]。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鼻胃管肠内营养方法。将营养管置入胃腔内, 营养液通过鼻胃管输注, 每2小时可同时通过本管检测胃残余量, 如出现胃潴留同样暂停2 h输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减压量、转出重症监护室时间;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减压量、转出重症监护室时间比较 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减压量、转出重症监护室时间分别为 (2.18±0.25)d、(145.58±5.25)ml、(6.12±0.21)d,均优于对照组的 (4.24±1.71)d、(263.14±12.13)ml、(8.61±1.23)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5例发生腹泻, 3例发生呕吐, 2例发生食物返流, 并发症发生率为19.23%;实验组1例发生腹泻, 并发症发生率为1.92%。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干预前, 对照组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8.94±3.35)g/L、(55.14±4.02)g/L、(28.37±4.72)分, 实验组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8.64±3.15)g/L、(55.13±4.22)g/L、(28.95±4.16)分, 干预前两组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对照组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0.34±3.86)g/L、(60.22±4.32)g/L、(13.43±3.29)分, 实验组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5.18±3.43)g/L、(64.15±4.02)g/L、(8.18±2.71)分, 干预后实验组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危重, 可出现昏迷、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可对患者进食造成不良影响, 且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抵抗力低下, 机体处于负氮平衡, 但因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和胃肠功能基本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因此在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进行积极神经内科治疗的同时, 需及早给予合理肠内营养支持, 以缓解负氮平衡, 改善患者免疫力, 维持血浆蛋白浓度, 促进血浆交替渗透压提高, 预防脑细胞水肿和不可逆脑损害发生, 以减少后遗症和死亡的发生[3]。
多数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可存在身体虚弱、机体高代谢、糖原和蛋白质分解消耗增多的状态, 因此, 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及时进行肠内营养护理, 可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 维持氮平衡, 改善机体结构功能, 促进体内细胞正常代谢, 对生理功能进行调节, 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力, 预防免疫力降低。通过肠内营养护理, 可减少体内蛋白质丢失, 满足机体营养物质需求和高代谢能量需求, 维持机体细胞正常,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减少植物人等后遗症的发生。同时在肠内营养护理过程中通过加强培训, 强化体位护理, 加强肠内营养过程巡视等, 可有效预防误吸和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4,5]。
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鼻胃管肠内营养方法;实验组采用鼻肠管肠内营养方法。结果显示, 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减压量、转出重症监护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胃肠道在受到创伤或炎症打击时, 蠕动功能及吸收功能的恢复以小肠最快, 鼻肠管管饲能更早进行肠内营养[6-9];营养液直接进入空肠内, 完全不依赖胃的排空机制, 可避免胃潴留的发生, 有效降低返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提高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医疗经济负担[10]。
综上所述,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鼻肠管肠内营养护理对策的实施效果确切, 可加速胃肠功能恢复, 缩短重症监护时间,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神经功能, 提高其健康水平, 值得推广。
[1] 王源媛.个体化护理应用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疗效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6):225-226.
[2]杨蕾.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6, 10(7):248-249.
[3] 郭令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80例护理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8):172-173.
[4]陶鲭羽, 杨艳, 谭萍.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200例护理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18):113.
[5]张咏梅, 张润军, 王润萍.肠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12):1385-1386.
[6] 李瑞红, 李德春.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在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比较.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14):48-49.
[7]刘铎芬, 梅树琼, 刘飞.神经内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探讨.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13):32-34.
[8]梁丽霞, 莫丽君, 陈玉霞, 等.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时机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10):38-39.
[9] 张姗姗, 陈士芳.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1, 32(5):460-461.
[10] 罗美红.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研究.现代养生, 2014(10):213-21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1.087
11601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可因球麻痹或意识障碍而难以经口进食, 加上患者处于严重应激和高分解、高代谢状态下, 可导致营养不足, 引发免疫力低下、低蛋白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和后遗症, 常需通过留置鼻饲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以改善全身状况,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1]。本研究将本院2015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4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探讨了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对策 , 报告如下。
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