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

2017-01-13李长熙山东科技大学教务处山东青岛266590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质量

李长熙(山东科技大学 教务处,山东 青岛 266590)

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

李长熙
(山东科技大学 教务处,山东 青岛 266590)

教育质量评价的思想与理论基础是什么,新时期如何构建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当前众多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企业质量管理理论的融合与发展,为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提供了思想与理论基础。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工作是核心工作,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因此,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树立全面管理的质量理念,系统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工作环节,并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合理设计评价方案,以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为基本原则,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科学评价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本科教育;质量评价;评价体系;质量管理

高等教育在全球快速发展中呈现出国际化、商业化、多样化等趋势,但其基本功能和目标并没有丧失或发生改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改变了全球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状况和竞争格局,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快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引发的教育质量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遭到了社会各方的强烈质疑和批评。实际上,并非国内高校不重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近二三十年来,许多高校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并建立了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轨时期,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等也都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要素、标准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基础建立的传统质量评价体系,由于评价模式单一(以学生评教为主)、过分关注总结性评价等原因,导致评价结论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有限。[1]因此,教育质量评价的思想与理论基础是什么,新时期如何构建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众多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共同承担,其中,质量评估体系作为质量建设的准绳,应是与多样化质量观相适应的多元化体系,要在质量建设中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2]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工作是核心工作,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因此,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树立全面管理的质量理念,系统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工作环节,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合理设计评价方案,以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为基本原则,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科学评价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建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企业质量管理理论的融合与发展,为高校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建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

(一)教育评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活动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自然反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从根本上讲,评价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反思与内省的过程,人类评价活动的普遍性决定了教育评价在教育活动中的普遍性。教育评价理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在心理和教育测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最初却是始于对心理和教育测验的批判。心理和教育测验相比传统的考试更为客观、标准,但是缺乏全面的综合评价、缺乏创造性,因此引起了当时以反传统教育为特征的进步主义教育者的严厉批判。进步主义教育学派在杜威的领导下,开始了著名的、为期八年的教育改革研究,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确定核心课程。为了确定鉴别课程的标准和方法,以泰勒为首的评价委员会精心制定了一套教育评价标准和方法,即泰勒教育评价理论和模式。泰勒认为“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和教学方案中被实现多少的过程”[3],就是通过评价确定教育目标达成的程度。评价的基本程序首先就是确定教育目标,然后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测量方法,并运用这些标准和方法进行测量和描述,最后对测量结果进行价值分析和提出建议。泰勒提出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模式奠定了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就是在泰勒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库巴和林肯在《第四代评价》中将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在书中系统阐述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第一代评价理论始于20世纪初期的测量运动,通过测量实验,对评价对象进行量化。测量理论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测量技术和手段开始大量应用于教育活动。教育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客观、数量化的教育资料,对明确这些资料的意义则重视不够。进步主义教育学派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有明确的目标,教育测量所获得的资料要有助于判断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4]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他认为评价就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其实质是对测量时代教育评价理论的修订和完善。泰勒教育评价模式使评价理论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评价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受到重视,但是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使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之外,还会产生各种非预期的效应,泰勒评价模式忽略了这些行为和结果,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代评价理论是判断时代。科隆巴赫等提出了教育评价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斯塔弗尔比姆则认为,“教育评价应该全面收集教育活动全过程的资料,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对预期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评判上”。[5]1989年,库巴和林肯出版了划时代的专著《第四代评价》。库巴和林肯认真反思了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评价的根本任务就是收集各种资料,然后梳理出不同人、不同环境中的建构。要通过协商的方式,消除意见上的分歧,并最终达成共识。[6]第四代评价理论反对评价中的管理主义倾向,主张运用建构主义探究方法,重视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意见。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要交互作用,并最终形成共同的心理建构。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是在70年代末开始被我国教育界引进并接受的,虽然起步比西方晚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因为直接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使得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获得了很高的学科理论起点,是典型的“后发外启型”发展模式。在实践层面,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许多高校就进行了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为建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教育评价与企业质量管理

厉以宁教授认为“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为教育服务”,[7]其本质上具有与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类似的一切属性,因此,企业质量管理原理理论上适用于教育质量管理。1991年美国成立了“国家教育质量创新组织”,致力于利用企业质量管理原理来改进教育程序,在该组织的推动下,美国许多大学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2002年威斯康星大学依靠卓越的质量管理成就摘取了美国国家质量奖——鲍德里奇奖,这一次获奖表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实践获得了成功,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引导和示范下,质量管理在国内教育界也开始引起关注,[8,9]很多高校也尝试推行教学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有三个基本原则:聚焦于顾客和利益相关者、重视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参与和团队合作、以持续改进和学习所支撑的过程为导向。[10]高等院校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因此,必须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围绕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满意。“利益相关者”与“全员参与”的思想与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特征非常相似。从评价主体上看,第四代评价主张全面参与的原则,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应扩展为参与评价活动的所有人,任何利益相关者都不应被排除在外。R·爱德华·弗里曼认为“那些能够对学校教育目标产生影响,或者是被学校目标实现进程所影响的个人与群体,都是学校的利益相关者”[11]。建立在评价基础上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应当重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12]评价者要充分听取利益相关各方的意见,积极协调不同的价值追求,以质量目标达成为根本,达成共识。

“过程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思想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特征和原则。“过程”是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组织中所有工作本质上都是通过某种过程来完成的。“过程”将组织中所有必需的活动连接起来,使人们能够对组织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科教育质量是本科教育过程各个环节培养质量的集中反映,每个单位、每个教师都必须充分理解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努力达到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就是要对人才培养过程实行系统化、持续化评价、监督和诊断,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有效的体系,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决策实施适时调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13]

二、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设计

(一)质量生成过程与质量评价

本科教育活动是从一定的价值出发,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组织设计并实施,主要经历了从设计创办本科教育机构、组织实施本科教育活动、向社会输出教育产品的过程,相应地,这个过程就是本科教育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14]这个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就构成了高校本科教育活动的连续运行(如图1所示)。环中各个环节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转化为高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办学投入、教学过程、办学成果要按照目标和准则接受评价和检验,评价的结果用于改进和提高,并促成了新的办学决策,进入新的本科教育活动周期。

(二)质量关键控制点

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15]这种认识和判断是建立在一定的主体价值之上,应当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的主体需要,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和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评价的结论最终是要为教育发展服务的。根据本科教育质量的生成过程,可确定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办学定位与办学目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与标准是否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教师资源、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教学投入与资源配置能否保障本科教学质量;本科教学活动(教学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育、教育产出)实施是否有效;就业质量(就业去向、就业率)是否具有竞争力;毕业生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用人单位是否满意。

图1 高校教学质量循环过程

(三)理论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分析本科教育质量生成过程和关键质量控制点;调查分析本科教学现状,结合关键质量控制点,梳理现有质量评价的做法;系统梳理和筛选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各种技术方法,形成质量评价方法体系;将该评价体系运用于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在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

三、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设计

(一)评价体系的系统构成

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中形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内部的不同工作对人才培养质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质量管理的理念,必须在三个层面上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第一个层面是学校层面,人才培养质量要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学校必须充分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意见,要确定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目标和质量标准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实际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第二个层面是过程层面,是从学校的教学、行政单位和职能部门层面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职能制分工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缺少系统观和大局观,由于职责分工的原因,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往往会站在自己部门岗位和责任的角度上对所负责的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优化,却忽视了整体的质量要求,这种行为对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性,要及时掌握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并统一汇总到学校的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可以加强过程层面的工作协调和质量信息沟通。第三个层面是执行层面,主要是指日常管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前提下,从制度和规范上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管理等提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要求,但是否所有人都能够按照这些规范和要求去做,要开展多层次的专项评价,在执行层面上加强质量信息追踪和质量改进。

(二)结构框架与关键行动

根据以上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路,可以构建出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这一框架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涵盖了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流程,每个子系统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关键行动,体现了本科高校审核评估对四个度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经费投入、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16]如图2所示。

图2 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逻辑框架

1.子系统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评价,判断“适应度”。重点评价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等。

学校办学定位是指对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办学目标等做出方向性选择,办学定位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统领、引导的作用,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要在办学定位的框架下制定。一般认为,我国大学办学定位中有三个主体:政府、市场和大学,市场的自由竞争、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大学的自主办学都会对办学定位产生影响,且这三种影响力量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博弈的,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17]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教育活动发生的基本依据和制度安排的根本准则,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

关键行动: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邀请校内外学者以及行业企业的专家组织研讨会等方式评判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来制定,评价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主要通过行业企业评价以及国内同类高校和专业的横向比较进行判断并修订。

2.子系统二:本科教学投入与教学资源配置评价,评判“保障度”。重点评价教师资源、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施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

(1)教师资源。教师是一种特殊而且非常重要的资源,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以及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行动:通过师资队伍评估,全面考察全校整体、各教学单位、各专业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状况,及时发现教师队伍构成中存在的问题,为调整、优化教师结构提供信息。同时,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名师评选、优秀教学团队评选等活动,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状况和水平。

(2)教学经费投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内部经费分配、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很多高校扩张的步伐过快,教学设施资源建设却没有跟上,教学设施条件非常紧张,实验设备台套数不足、多媒体教室数量不够等问题突出。

关键行动:通过经费预算编制与年终审计以及经费使用与效益评估,可以提高经费使用的透明度,掌握教学经费投入以及支出的具体状况;定期开展教学设施存量及使用效率评估,学校可根据评估结果加大预算投入,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学科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设置的学科门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我国目前的专业发展是从社会职业需要出发,在一定的学科基础上设置专业,在一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再设计课程。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是促进专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专业具有学科和职业双重属性,由此决定了专业评价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符合专业学科的发展规律,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符合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18]

关键行动:通过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充分把握学校专业的优势和薄弱所在,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内涵发展,突出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4)课程建设。课程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及实施过程的安排,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符合专业学科发展规律和社会人才需要。教材是根据专业课程安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全面地反映和整合课程内容的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媒介,高质量的教材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行动:通过开展课程评估、教材评估,掌握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3.子系统三:教学实施过程评价,判断“有效度”。“教学计划—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产出”构成了整个本科教学活动基本过程,对这个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以控制本科教学质量的形成。

(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专业设置基础上的教学过程规划,是反映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人才培养途径的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制度保障,也是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规范性文件。[19]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计划是最核心的要素,它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实体化内容和物化形态。教学计划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计划设计过程评价、教学计划制定结果评价、教学计划实施结果评价等。[20]对教学计划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从而做出相应的改进。

关键行动:定期组织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审核与修订、组织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检查。

(2)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共同利用教学手段, 作用于教学内容的过程。从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上来看,高校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三种类型。教师通过讲授和管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并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向着教学目标迈进。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获得了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通过考试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实现作为教学主体身份的转换,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行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我国高校本科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高校基本上都开展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国内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以及方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目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有四种模式:学生评价、督导专家听课评价、领导听课评价和同行听课评价,[21]但各个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会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模式综合评价。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以及课程设计等,针对每一种教学类型开展专项评价,实现教学实施过程中全方位质量监控覆盖,有效地掌握实践教学质量信息。

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第二课堂同样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第二课堂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开展第二课堂教育评价,对第二课堂的开展状况及其效果进行评估,能够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产出评价即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学生学业状况主要通过课程考试和毕业设计(论文)表现出来。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考试成绩和试卷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可以了解包括考试命题、学生学习状况、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的信息,对于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据了解国内很多高校普遍缺乏对考试结果以及考试质量的综合评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大学生在本科教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研究与实践效果的全面总结,能够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评价不仅对于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发现学生在哪些素质和能力方面有欠缺,为改进其他教学环节提供重要信息。

4.子系统四:就业质量跟踪与评价,评判“满意度”。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所能获得工作及工作固有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是一个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

就业结构和就业率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竞争力;薪酬水平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则反映了毕业生自身价值以及对社会、对企业的贡献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的程度,这些指标是高校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数。学校根据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等,优化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就业质量。

关键行动: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考察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性、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状况等就业情况。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议等。

四、结语

如何保证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无论国家宏观层面还是高校微观层面,都在积极寻求并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教育质量评价是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质量评价就不能掌握现实的质量信息,质量评价是质量改进和提高的基础。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已近百年历史,而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探讨教育评价和质量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发展实际状况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对于高校来讲,本科教育是其主要的功能和职责,本科教育质量是高校存续的基础,任何人都必须具备质量的理念并付诸到行动当中,要将质量融入学生培养和管理服务当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以及国内外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将会发生进一步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将继续受到重点关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将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不断科学化、程序化、信息化。[22]实践表明,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科学评价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推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本科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张海燕.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状况分析及优化对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17-19.

[2]潘懋元,陈春梅.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6(3):1-5.

[3]卢立涛.测量、描述、判断与建构—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述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3):4-7.

[4]卢立涛.浅析学校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6):23-27.

[5]袁振国,苏红.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及其制定[J].教育研究,2013(6):4-16.

[6]徐昌和.中美学校评价比较研究:组织、标准与实施[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7]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9-14.

[8]房海.高校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5):21-22.

[9]陈申华,王柱京,龙承建.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64-67.

[10]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M].焦叔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85-190.

[11]FREEMAN R Edward.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358-360.

[12]张世爱.瓶颈与对策: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20-22.

[13]周小理,姜超,刘宇陆.论全方位、全过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12):42-44.

[14]戚业国,代蕊华.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与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07(3):6-12.

[15]朱爱红,聂爱民,张继红.基于学习档案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模式研究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31-35.

[16]马德青.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特征的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2014(2):50-50.

[17]戚业国.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7-49.

[18]吴雪,陈兴明.重塑核心:我国专业评价体制建设的根本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11):45-49.

[19]王明华.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3):61-63.

[20]陈建孝,潘洪军.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6(5):44-47.

[21]王关义,赵贤淑.关于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实施系统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2):13-18.

[22]蔡红梅,许晓东.基于ISO9000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06-111.

(责任编辑:魏 霄)

2016-09-12

山东科技大学 “群星计划”教学研究项目“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实践”(qx2013270)

李长熙(1980—),男,山东龙口人,山东科技大学教务科科长.

G647

A

1008-7699(2017)01-0107-08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评价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质量投诉超六成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