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机理与时空演化特征
2017-01-13张广海赵韦舒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张广海,赵韦舒(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机理与时空演化特征
张广海,赵韦舒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后的新趋势。从经济融合、人口融合、空间融合、生态融合四方面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山东省及17市2003—2013年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水平。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整体格局呈“Y”字型分布,东西呈双核结构,南北对称;山东区域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水平在稳步提高中呈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的状态;山东东部沿海旅游城市群各阶段融合度水平均处于高等级或较高等级,其中,青岛融合发展的增长极现象突显,中部城市融合度水平介于较高等级与较低等级之间,西部城市是融合度水平最低的区域。
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时空差异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目前,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旅游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产业关联性等特点,正在与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融合互动发展。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正在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区域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已成为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为旅游产业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因此,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互融互通、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融合发展将是二者良性互动关系的最终形态。
西方国家对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要比国内早,澳大利亚学者帕特里克·马林斯(Patrick Mullins,1991)最早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1]。欧意德、弗莱舍尔与格特兹(Oecd,Fleischer,Getz,2000)和Truly D(2002)分别以英国爱丁堡历史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中的旅游移民现象为例,指出了旅游产业对城镇化的积极影响。[2,3]虽然国内对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较晚,但二者的相互关系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问题。关于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张振鹏(2014)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方面论述了城郊旅游产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功能,表明其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4]。而徐红罡(2005)则从反面指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过度建设会引发城市化过度的现象。[5]在城镇化对旅游产业的作用机制上,范宏杰、刘敬宗(2014)提出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催化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越来越多,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扩大了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空间,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6]。也有很多学者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李强(2013)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公式,以衡量区域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并计算了全国各省的旅游城镇化发展指数。[7]余风龙、黄震方等人(2014)的研究显示城镇化可以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且两者之间具有区域的一致性,即城镇化水平与区域旅游经济成正比。[8]刘云(2014)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分别选取休闲旅游指标和城镇化发展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各项指标高度相关,互动关系密切,已呈现旅游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9]80沈国俊(2014)、张春燕(2014)等学者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模型和综合评价体系。[10,11]王新越(2014)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检验、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等方法研究,证明二者正在由不协调向协调方向演进。[12]钟家雨(2014)对省域旅游业与城镇化关系实证研究,得出我国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呈现区域差异显著性。[13]综上所述,早期学者对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定量研究主要以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耦合关系、关联关系为主,但鲜有学者研究二者融合关系。
本文基于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机理分析,全面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指标体系,系统揭示山东省17市2003—2013年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时空演化特征,为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机理分析
(一)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旅游产业”最早在1986年提出,国务院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国务院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自此,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事业型”——“产业型”——“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新型城镇化”由“城镇化”进一步延伸而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中就明确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中又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被首次正式提出。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学界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吴殿廷(2013)等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14]魏后凯(2013)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人本城镇化、市场城镇化、文明城镇化、特色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城乡统筹城镇化、集群城镇化和智慧城镇化等的统一。[15]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能耗发展,强调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发展。
(二)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关系演变过程
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发展演进规律,将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发展关系分为三个阶段。
1. 分离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分离发展阶段即两者自各自发展阶段。世界城市发展史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城市产生及早期阶段、中世纪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16]各阶段主要发展动力不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支撑产业类型也不同。从城市产生到工业化阶段,以农业或工业为主要动力,城镇化建设与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较为密切,与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之间关系微弱,二者发展基本分离。
2. 互动发展阶段
该阶段即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彼此作用,相互影响。两种事物发展变化中彼此影响、彼此促进进而彼此制约,可以用“互动”形容这种关系。[9]82在这一阶段,旅游产业开始带动城镇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就业率,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推动城镇生态建设;同时,城镇化建设则扩大了旅游消费群体,为旅游产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二者之间关系日益紧密,实现互动发展。
3. 融合发展阶段
该阶段即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渐合为一体的发展阶段。 “融合”是在两个主体通过互动行为共同发展的现象,休闲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二者在发展中形成一股新的合力,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与提高,融合发展形成旅游型城镇化发展模式[9]。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是在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最终阶段,也是最高阶段。
(三)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共因分析
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共因,是二者得以融合发展的前提,也是二者融合发展的主要方面,将其概括为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空间因素、生态因素四个方面。
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使当地旅游投资增加,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增加旅游专业人才的数量,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能够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人口向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的城镇转移,为城镇带来大量劳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2. 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各行各业大量劳动力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城镇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客源地,作为旅游目的地会吸引人口向城镇内转移,而作为旅游客源地,又会导致人口向城镇外转移。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重视人的需求,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发展。
3. 空间因素。空间因素是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使得旅游产业水平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而新型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分布、城乡体系规划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均受到空间因素影响。
4. 生态因素。生态因素是衡量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生态因素影响着旅游资源是否可以永续利用,旅游地的环境是否美观,旅游地的社会承载力是否可以承受,旅游产业是否健康发展等多个方面。新型城镇化相比传统城镇化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资源利用方面由粗放式用地、用能转变为资源节约的低能耗型,提高了生态因素的影响力。
三、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测度
(一)构建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构建是进行实际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若对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度,需要首先要构建一个符合山东省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机理分析,本着科学性、全面系统性、可行性、简明性等原则,从旅游与经济城镇化、旅游与人口城镇化、旅游与空间城镇化和旅游与生态城镇化四个维度选取合适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相关指标说明如下:
1. 旅游与经济城镇化的融合
2. 旅游与人口城镇化的融合
游居比是游客人数与当地居民人数的比值,数值越大,说明游客与当地居民融合程度越高。旅游恩格尔系数是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其值越大,说明旅游消费在生活消费的地位越高,旅游与城镇居民的融合度越高。
3. 旅游与空间城镇化的融合
游人密度是从旅游需求角度的空间融合,反映单位面积旅游总人次;旅游产值密度从旅游产出方面反映单位面积旅游产值大小,数值越大,则旅游产出融合程度越高。
4. 旅游与生态城镇化的融合
(二)指标权重
为了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熵值法赋指标权重计算融合度水平。熵值法根据各项指标值的离散程度确定指标权重,当某项指标值离散程度较大时,说明其熵值较小,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大,其权重也较大,反之,则权重较小。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出指标权重如表1。计算过程如下:
4.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Gj=1-Ej,0≤Gj≤1j
表1 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三)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4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旅游统计便览》《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2013年《山东旅游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官网等。其中2003年和2004年聊城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无相关统计数据,使用插值法获得。
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出山东省17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水平,如表2。
表2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及排名
四、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分别从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和时间演变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更直观把握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
图1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2013年)
(一)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1. 整体格局:“Y”字型分布
运用arcgis10.0中的自然断裂法将2013年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值分为高、较高、较低和低四个等级并将结果显示于地图中,如下图1所示。其中,青岛、威海、济南、日照、泰安处于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高等级,枣庄、淄博、烟台、临沂处于较高等级。由图1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较高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滨海旅游资源丰富,而内陆地区济南、泰安、淄博、枣庄、临沂也都是资源型旅游城市。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9个5A级景区中的8个位于这9个城市,4A级景区约占全省68.90%,说明旅游资源优势对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2. 东西格局:双核结构突出
根据图1,2013年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程度的高等级区集中于以济南为核心的济南—泰安区域和以青岛为核心的威海—青岛—日照区域,构成了典型的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组成的空间双核结构现象。济、青二市在山东经济发达,2013年GDP分别突破5000亿元和8000亿元,是第三产业产值最高的两个城市,青岛旅游产值密度约860.14万元/km2,济南约646.81万元/km2,分别位列全省第一、第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全省的旅游经济中心,城市集聚力较强。泰安以泰山为旅游发展支柱,2013年旅游总收入约占GDP的15.83%,占第三产业产值的37.99%,旅游产业区位熵约为1.67,均位于山东首位。泰安、威海和日照作为双核结构中的次级城市,虽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经济水平较低,2013年GDP分别位列全省第8、10、16,但是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却较大,分别位列全省第1、3、2,说明旅游产业在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二者的融合发展程度较高。
3.南北格局:南北对称
从图1可以看出,山东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以济青连线呈南北对称,共可分为四个对称区。其中,济南—泰安、威海—青岛—日照形成两个高等级对称区,烟台—淄博—临沂—枣庄形成较高等级对称区,潍坊—莱芜—济宁形成较低等级对称区,东营—滨州—德州—聊城—菏泽形成低等级对称区。济宁和泰安旅游产业发展相似,但济宁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比泰安低4.62%,旅游产业地位偏低,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较小,融合度较低。低等级对称区旅游资源匮乏,无5A级景区,4A级景区约占全省9.76%,景区密度均小于15分/万km2,而全省密度最大的枣庄为63.55分/万km2,是菏泽的12倍之多。资源的匮乏使得该区域旅游发展水平较低,2013年5市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8.61%,不足青岛的二分之一,而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和占第三产业比重均位列全省后五名,可见该区域旅游产业地位也较低。但是从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来看,东营、莱芜、聊城、菏泽分别位列全省前4,总体居上游水平,可见该区域旅游发展速度大于经济发展速度,旅游产业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较大潜力。
图2 山东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及差异系数
(二)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时间演变分析
1. 山东省整体在稳步提高中呈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状态
计算山东各年融合度的变异系数得出山东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差异系数。由图2可知,山东各市融合发展水平差异在2006年之前不断扩大,2006年之后总体则不断缩小,而山东省整体融合度水平越来越高,2013年融合度水平是2003年的2.58倍。由此可知,山东区域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水平在稳步提高中呈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的状态。
按照时间序列将2003年至2013年划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是2003—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3年,依次求出这三个阶段山东各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平均值,以减小截面数据的偶然性,并用自然间断法将其分为高、较高、较低、低四个等级(图3)。
图3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时空差异演变
图4 旅游收入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
2.高等级区范围逐渐缩小,极化现象突出
从图3可以看出,第一阶段的高等级区有青岛、济南、威海、日照,第二阶段减少济南,第三阶段减少威海和日照,只有青岛。随着高等级区城市数量的减少,青岛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增长极现象越来越突出。根据图4,青岛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与山东整体差距越来越小,说明青岛对山东旅游产业地位影响越来越大。而济南各年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均低于青岛,且逐渐减小,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受地理位置影响,青岛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具优势,截至2013年底,青岛有7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济南3个,青岛有7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1个,省级5个),而济南则只有3个自然保护区(省级2个)。
3.较高等级区范围先缩小后扩大
第一阶段该区有济宁、枣庄、淄博、泰安、烟台,第二阶段济南取代了济宁和枣庄,第三阶段临沂、枣庄上升为该等级,威海、日照下降为该等级。枣庄地处鲁南,西濒微山湖,是我国著名的煤城和工业城市,在2007年之前枣庄无4A级及以上景区,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枣庄的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水平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上升是因为枣庄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试点转型,优化生态,自2011年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密度位列全省第一,同时加快景区建设,2012年台儿庄古城升级5A级景区且2013年景区密度也是位列全省第一。而泰安虽然旅游经济水平较高,2013年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83%,自2010年起一直位列全省第一,但生态融合水平较低限制了其融合度增长。
4.较低等级区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第一阶段该区有聊城、潍坊、临沂三市,第二阶段济宁和枣庄下降为该等级,莱芜有所上升,第三阶段聊城下降,临沂、枣庄有所上升。临沂的上升是因为近年来旅游发展较快,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84%增长至2013年的12.40%,4A级景区由2003年只有1家增长至2013年22家,成为全省4A级景区数量最多的城市。潍坊、临沂、济宁等城市虽然目前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潍坊以“世界风筝之都”著称,节庆会展发达,临沂以沂蒙山红色旅游为特色,地质、温泉等旅游资源丰富,济宁三孔闻名世界,随着2013年沂蒙山升级为5A级景区,该区域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将大大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5.低等级区整体变动不大
该区域主要有菏泽、德州、滨州、东营,莱芜在第二阶段升为较低等级,聊城在第三阶段降为该等级。这些城市主要集中于山东东部区域,受经济水平和资源环境的制约,目前旅游业发展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处于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低等级区,整体变动不大。处在较高等级城市济南、淄博、泰安中间的莱芜,自进入第二阶段以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建设房干生态旅游区、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4A级景区,实现了融合度水平的升级。
五、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对策
根据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测度结果,结合山东省区域战略布局,为优化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一)优化提升东部沿海旅游城市群
综合图1、图3可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作为山东省东部沿海旅游城市群,各阶段融合度水平均处于高等级或较高等级,是山东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但该城市群存在水土资源和社会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应当通过空间结构优化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统筹制定城市群旅游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推动城市间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建立旅游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同时加快旅游产业创新,增强高等级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促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协作对接,实现各市之间、各产业之间的集约、联动、互补发展。
(二)加快发展中部城市
山东中部城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水平介于较高等级与较低等级之间,是5A级景区集聚区,拥有泰山、沂蒙山、天下第一泉景区、三孔、台儿庄古城等优质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应当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依托各市优势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为融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相关产业与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根据目前融合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加快目前发展等级较低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挥融合发展等级较高方面的优势,促进城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培育发展西部落后城市
由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组成的西部城市群是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度水平最低的区域。这些城市可通过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推进旅游扶贫,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增加人口承载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选择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小城镇,立足当地资源特色与生态环境优势,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建设特色旅游城镇。积极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将旅游产业规划与城镇化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积极寻找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发挥旅游企业主动性,鼓励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
[1]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3):326-342.
[2]PARLETT G, FLETCHER J, COOPER C.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 Tourism Management, 1995(5): 355-360.
[3]TRULY D. International retirement migration and tourism along the Lake Chapala Riviera: developing a matrix of retirement migration behaviour[J].Tourism Geographies, 2002(3): 899-918.
[4]张振鹏.充分发挥城郊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J].经济纵横,2014(2):78-82.
[5]徐红罡.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动态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2005(1):6-9.
[6]范宏杰,刘敬宗.新型城镇化将成旅游产业发展“催化剂”[N].人民政协报,2014-5-22(10).
[7]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3.
[8]余风龙, 黄震方, 曹芳东, 等.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 2014(8): 1297-1309.
[9]刘云.休闲旅游与区域城镇化互动融合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14(3).
[10]沈国俊,朱红兴, 崔佳. 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农村科技与经济,2014(9):113-117.
[11]张春燕. 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4(14):28-31.
[12]王新越.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13]钟家雨.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大学,2014.
[14]吴殿廷,赵林,高文姬.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评价[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3-37.
[15]魏后凯.多角度聚焦“走新型城镇化道路”[N].社会科学报,2013-6-20(1).
[16]蒙睿.旅游发展与旅游城镇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2.
(责任编辑:魏 霄)
Interfus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Guanghai, ZHAO Weishu
(SchoolofManagement,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266100,China)
Interfusion development is the new trend of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new urbanization. The paper sets up the index system from economic integration, population integration,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ec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calculate the integration degre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3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interfusio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overall in “Y” distribution, being dual-nuclei structure along east-west and north-south symmetry. Interfusio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improved steadily and tends to be slight in regional differences; Shandong eastern coastal urban agglomeration is on high or higher level, of which Qingdao has a obvious growth pole; Central cities have interfusion level between higher and lower level; Western cities have the lowest level in Shandong province.
Tourism industry; New urbanization;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Space-time difference
2016-03-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集聚关联机理研究”(12CGL059)
张广海(1963—),男,山东临沂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F592.99
A
1008-7699(2017)01-00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