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备课现状调查报告①

2017-01-13杨震云刘建成陆天明

物理之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案南京市高中物理

杨震云 刘建成 陆天明

(1.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江苏 南京 210001;2.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江苏 南京 211102)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备课现状调查报告①

杨震云1刘建成1陆天明2

(1.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江苏 南京 210001;2.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江苏 南京 211102)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为高中物理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备课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对南京市高中物理教师的备课现状的调查并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当下深度备课问题,旨在为进一步优化教左活动的开展和提升高中物理教师备课质量提供依据和启示.

互联网;物理备课;调查

1 调查背景与意义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Internet Plus)深刻地影响着备课内容、形式与深度,进而影响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十一项重点行动.其中第六项是“互联网+”益民服务,鼓励学校利用“互联网+”,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针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教育公共服务的新方式.因此,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互联网+”一方面为提升备课的效率及质量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加强深度备课的意识,以深度备课为价值取向,进一步促进有深度课堂的形成,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发生,促进教师深度反思习惯的养成.

2 调查研究的整体设计

2.1 调查目的

本次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促进“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深度备课行动研究”课题的针对性,给各子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支持.通过了解南京市高中物理教师的备课现状,感知教师在备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需要得到的帮助,了解教师对改进备课的建议,从而为以深度备课为主题的市级教研活动提供方向性引领,并为今后“深度备课”的路径探索提供实践基础.

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京市普通高中全体物理教师,全市高中物理教师共计407人,另外还有实验员43人,收到有效问卷348份,回收率为85.5%.

2.3 问卷的研制

本次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自然信息,包括学校、学科、年级、教龄、职务、职称、荣誉称号等.第二部分为教师备课情况调查,主要包括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学校对备课的管理、教师对备课的自我评价等.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题,包括两道题目,分别了解当前备课工作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对改进备课的建议.

3 调查实施与数据分析

3.1 问卷的实施与概况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5年12月下旬,问卷由课题组研制后统一印发,教师填写完毕后,以学校为单位交到区教研室,再由区教研室汇总后交至南京市教研室.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京市高中物理教师,在348份有效问卷中,有75.66%的物理教师为男性,男教师的人数约为女教师人数的3倍.南京市高中物理教师的平均教龄为19.5年,教师每周用于集体备课的时间为1.7小时,除去批改作业,每节课的备课时间为1.6小时.高中物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关注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共同关注的几个方面.

3.2 备课中耗时最多的项目

教师备课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选题做题等环节,通过对南京市高中物理教师的备课现状调查发现,南京高中物理教师的备课侧重点主要放在教学的设计以及选题做题两方面,两方面的所占的比重约为71%,其中选题做题这一环节在高中物理教师备课环节中占26%,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视,相比之下,教师对于学情的分析只占17%,对于教材的分析则更少,仅占12%(如图1).

图1

教师最满意的备课方面与其备课耗时具有一定的对应性,教师将较大的精力用于教学设计环节,有59%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较为满意,有22%的教师认为自身在教材分析方面能够有深入的分析与理解,只有5%的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具制作最为满意(如图2).

图2

3.3 平时备课所需资料的来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当前南京市高中物理教师的备课资源有32%来自于网络,教师通过搜索引擎,可快速、方便地了解到全国各地同行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的个人积累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多年积淀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师平时日积月累的教学资源,都能够为课堂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支持.不过数据显示,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备课来源中所占的比例最小,约为19%(如图3).

图3

3.4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于教学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随着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进一步普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数据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良好,其中有83%的高中物理教师能够正常或者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PPT、几何画板、视频动画等(如图4).

图4

除了教师自身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之外,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左右着备课活动的方向.我们发现多所学校从传统的投影屏幕转换成了投影、白板二合一的电子屏,从鼠标操控进化为触控等,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提供了硬件的支持,当然也需要它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3.5 教师教案的呈现形式

教案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整体思路的呈现,同时也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程序展示,调查显示80%的学校对于教案的格式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虽然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在南京市高中物理教师的教案呈现形式上,我们发现依然有64%的教师使用纸质教案,使用电子教案与PPT形式教案的教师分别占18%(如图5).

图5

同时,关于备课最佳呈现形式的调查中发现,有31%的教师认为纸质简案的呈现形式最为妥当,有29%的教师推崇电子详案的呈现形式,纸质详案的呈现所占的比例是27%,有13%的教师认为教案的呈现只需要PPT就足够了(如图6).

图6

4 研究反思

4.1 运用“互联网+”拓宽深度备课操作范式

“互联网+”具有六大特点,分别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互联网+”对高中物理教师的深度备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32%的物理教师备课资源来自于网络,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便捷地搜索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视频、动画资源、实验视频等.同时有83%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正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互联网大大降低了备课活动的成本,同时提高了备课活动的效率.最为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全球范围的交流与沟通,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上传电子资源与他人共享,此时电子教案或者PPT教案的优势不言而喻;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交流以电子教案为载体,显得更为便捷;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面对面”沟通.多样的呈现及交流形式让物理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深度拓展了备课思路,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创新,发展对物理学科教学的专业旨趣.

4.2 积极深化深度备课的认识程度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深度备课与浅层备课相对,是教师在专业发展内驱力的驱动下,一种研究型的专业工作状态.深度备课就是要杜绝简单的复制,深度挖掘各种贴合实际需要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对教学目标进行立体化定位,并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确保各维度、各层次目标的达成.从目前的备课情况来看,教师每周集体备课以及每节课个人备课的时间分别为100分钟和96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度挖掘每一节课的学科特质及可用资源的,这是高中物理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究的课题.当下教师的备课有45%侧重于课堂任务的设计,这是课堂的主要线索,而深度备课包含的要素应当是课程内容特点、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目标定位、方法手段设计等.

4.3 以反思为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深度备课从个体来讲,是不断超越自我、成就自我专业发展的过程.从学校的校本教研或者区域性的教研来看,深度备课是一种平台、一种载体和一种范式.深度备课是一个动态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过程,这和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专业特征是完全契合的.调查显示,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中均呈现出积极的态度,然而也存在以下不足.

(1) 忽视学生的学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过多关注于课堂教的流程,以教师自身为出发点,关注知识点的讲授,而对学生的“学”考虑并不多.物理教师在备课中应当更多关注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设计对话,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2) 应试倾向明显突出.调查显示有26%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关注于选题、做题,可见物理教师的应试教学目标明显,应试的压力在教学上没有得到缓解.

(3) 纸质教案的平面化约束.更多的教师认为纸质教案或许比电子教案的呈现方式更为妥当,纸质教案虽然能够将教学思路清晰化,但纸质教案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局限性亦很明显,影响了教师备课的深度.高中物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积极反思备课的深度,以反思为路径,进一步解决当下的备课问题,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的持续发展和境界的不断提升.

①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度第十期立项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深度备课行动研究”(批准号:2013JK10-L002)的阶段性成果.

名师简介:杨震云,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物理教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学物理教学.

刘建成,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物理教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中学物理教学.

陆天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教研部副主任,《物理之友》编委,南京物理学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物理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教案南京市高中物理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立定跳远》教案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高中物理实验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南京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