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官大贪”心理路径分析
——基于毕节试验区123份公众样本的调查研究

2017-01-13王子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官自卑感毕节

王子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贵州毕节551700)

“小官大贪”心理路径分析
——基于毕节试验区123份公众样本的调查研究

王子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贵州毕节551700)

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小官大贪”问题已经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关注点,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解读很少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文章以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分析,旨在研究“小官大贪”的心理规律,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小官大贪;反腐倡廉;心理规律

近年来,科级官员腐败大案频发。“小官大贪”的案件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看似级别不高的“小官”,却更多的涉及到重大贪腐案件。本文基于公众监督的视野,以民众的视角为导向,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看待此问题,另辟蹊径,找到防止腐败的特殊切入点,避免反腐流于形式。分析“小官大贪”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更有助于杜绝和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毕节各行各业的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3份。其中,学生6人,占4.88%;公职人员34人,占27.64%;企业人员11人,占8.94%;个体户11人,8.94%;工人6人,占4.88%;农民13人,占10.57%;法律工作者12人,占9.76%;服务业5人,占4.07%;医务工作者4人,占3.25%;教师21人,占17.07%。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编制的《“小官贪腐”心理》调查问卷对毕节市各行各业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调查问卷除了覆盖面广的多选题外,还分别设置为独立的选项,并请受访者对这些表述的赞同度逐一作出评价,通过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法,我们将受访者的赞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设定为“完全赞同”“比较赞同”“一般”“不太赞同”“不赞同”五个等级。按照此等级的由高到低,五个选项依次被赋予1、2、3、4、5分。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分析,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

二、结果与统计

(一)“小官大贪”持有动机和心态的描述性统计

表1 描述性统计

(二)不同级别“小官大贪”持有动机和心态的单因素方差分析(X±SD)

表2 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小官大贪”持有动机和心态的卡方检验分析

表3 卡方检验分析

三、讨论与分析

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以上八种心态和动机在不同级别的因素上,“晋升无望,不贪心理不平衡”这一种心态和动机差异显著。且这一心理动机主要体现在区县基层干部的群体中。

2.根据卡方检验分析,贪腐“小官”持有的动机和心态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问卷中所提及的八种动机和心态均有发生和出现,也都应该值得我们强化纪检监察的同时加以注意和分析。其平均值均介于比较赞同和一般之间,分别为:“上面也有人贪,下面没理由不贪”2.63分;“公家的钱不贪白不贪”2.70分;“当官被来就是为了发财”2.74分;“山高皇帝远,贪污腐败没人管”2.79分;“招到商,拉到了项目,自己贪点也是应该”2.75分;“晋升无望,不贪心理不平衡”2.51分;“任务重收入低,贡献和回报不对等”2.62分;“工作苦待遇差,养家糊口压力大”2.87分。

图1 贪腐“小官”持有的动机和心态

四、“小官贪腐”的心理路径分析

(一)行政组织群体腐败:从众效应和责任分散效应下的侥幸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将从众定义为:改变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目的。[1]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个体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责任被分散,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责任。所以这种责任分散容易造成社会冷漠和社会纵容。

“从众效应”和“责任分散效应”是我国当前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腐败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特殊原因。“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所以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当中,当腐败开始滋生,需要及时发现和及早的进行处理,因为一旦这种现象开始蔓延,所有的涉及人员都会抱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认为人数众多,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也就有限。他们认为,任何责任行为,尤其是集体决策行为,只要是大家普遍为之的或集体决定的,即使是违法出格的,也是安全的。[2]这种侥幸心理的背后,是以众多的人数对法律的一种挑战。这种群体的腐败背后的潜意识就是,即使腐败行为被披露,由于参与者群体过于庞大,法律不可能将所有触发者全部进行处罚,所以总有一定的机会逃脱制裁,逃避责任。许多政府官员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腐败侥幸心理多是源于从众和责任分散。“公家的钱不贪白不贪”和“山高皇帝远,贪污腐败没人管”这两种动机和心态均属于从众和责任分散效应下的侥幸心理。

现有的轮岗挂职制度就是打破这一弊病的最有效手段。通过打破某一小圈子的固有的人际关系,不断对所有工作社交网络重新洗牌,有效地避免从众心理的产生。此外由于岗位的不断轮换和调整,更小概率的出现集体性的决策和群体责任不明的混乱状况,有助于防止群体腐败的产生。所以在政府工作中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更好的避免责任不清带来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并且要做好监督工作,将腐败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杜绝从众心理的蔓延和滋生。

(二)背靠大树的官本位:榜样模仿和权威效应的集中体现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认为我们的大部分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而毋需通过行为主义设想的那种沉闷的尝试错误逐渐形成这些行为。”[3]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这种简单的模仿学习多出现在学生和小孩子的学习过程当中,但是有一种“间接性模仿”却时时刻刻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间接性模仿是指,除了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他人的行为模式,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获得的结果,来衡量某种行为是否会得到奖励或者惩罚。在政府行政工作中,如果没有及时的遏制腐败的滋生,当某个官员,尤其是相对职权比较大的官员出现腐败时,下面的其他官员就会获得一种不良信息:腐败可以获得大量的钱财和好处,被发现和制裁的概率很小,但是收益很大,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值得一试。当腐败这样一种行为出现,但是所接受到的反馈不是法律的制裁(即惩罚),而是大量的好处(即奖励),这样一种强化就会导致大部分的官员试图模仿其行为,以身试法。“上面也有人贪,下面没理由不贪”就属于典型的榜样模仿。

加上权威效应的作用,榜样模仿的负面影响会被无限放大。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在心理学中,大量的实验证明,大部分动物尤其是人类,喜欢且习惯选择权威人物作为自己模仿学习的榜样。大部分人都会存在一种“安全心理”,即跟从领导或者权威人物的行为模式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在腐败的权力运行中,大多数“小官”都会盲从的跟随高职位官员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上层领导会解决一切风险,自己天高皇帝远,一般人比较关注高层的作风问题,即使事败,有“老虎”担着,自己这只小“苍蝇”也承担不了多少责任。所以其实大部分“小官大贪”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高层官员”,给其提供了心理上的保证和安全上的保障。“当官本来就是为了发财”就属于权威效应的错误示范。

在党风廉政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苍蝇老虎一把抓”,其背后的核心思想,就是防止权威效应和榜样模仿的扩大。打“老虎”是为了根除大的弊端,也是清除所谓的“保护伞”;而抓“苍蝇”也是为了肃清腐败的源头,避免“苍蝇”有朝一日的坐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错过不放过任何腐败行为,无论其腐败程度坚决严厉打击,就是防止榜样模仿和权威效应在腐败中负面影响无限扩大的最有效手段。

(三)个体人格深层特质:自卑心理的作祟和心理补偿机制的错用

腐败这一行为的产生,除了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其实和个人的人格特质也密不可分。但是却鲜少有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腐败官员的人格进行分析。不可忽视的是,造成腐败的种种原因当中,心理上的失衡以及心理障碍是及其重要的一个因素。

车文博认为,自卑感是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一种复杂情感。[4]林崇德认为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认为自卑感指个人对自己的消极态度,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及所作为的表现感到不满,对自我的存在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环境生活的应付缺乏安全感。[5]

涉及腐败的官员之所以会产生自卑心理,首先,纵观大部分“小官大贪”的涉案人员,大多数出生在农村,家庭贫困,所以经常自觉低人一等。其二,大部分人员处于40-50岁之间,都正在经历“中年危机”。心理学上的“中年危机”是指人到中年生理心理方面会有这样一些特征:生理机能会出现某些衰退,力量、协调性、体能逐渐下降;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多数人性格有一定改变。[6]在身体上和能力上的逐渐衰退,各方面的机能不再如同青壮年时一般,和周遭的年轻人一相对比,也是自卑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这种年龄层的人大多经历过中国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这种社会背景导致了这一代人大多数缺乏安全感。所以当这一批人手握职权,有能力为自己获取利益的时候,就容易忘乎所以,为了弥补安全感,为了淡化自卑感,玩忽职守,疯狂为自己敛财,搜刮所有能够获得的物资,亿元巨贪、“房叔”“房姐”应运而生。这是自卑心理引起的心理补偿机制错用导致的结果。比如“晋升无望,不贪心里不平衡”就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祟。这一动机在区县基层干部中最为突出的原因在于,相较乡镇、街道干部和村干部,区县基层干部面临的诱惑和对比较多,一旦不能及时警醒自身,更容易产生自卑感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当自卑感成为正面积极的弹性动力时,心理补偿机制就成为了帮助获得成功的巨大动力;但是一旦当自卑感导致心理补偿机制的错用,使用不当,就会导致负面的不良影响,心理学上称之为“过度补偿”。过度补偿是指,为了摆脱卑微极力寻求另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专横跋扈,贬低他人。[7]就是属于对于心理缺陷方面的过度补偿行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历史上帝皇的贪权暴戾残酷,大多是源于此心理,例如刘邦、项羽、武则天等,都是其出生所导致的权力欲强、残酷毒辣与迟疑多变。过度补偿在腐败的权力运行中主要表现为通过狂征暴敛来寻求价值失衡的心理上的满足,以丰富糜烂的物质生活来掩饰其它方面的自卑,罔顾法纪,物质上的“过往而矫正”。“招到商,拉到了项目,自己贪点也是应该”,“任务重收入低,贡献和回报不对等”以及“工作苦待遇差,养家糊口压力大”等心理都是心理补偿机制的错用。

通过错误的方式,无论收敛贪赃多少钱财也弥补不了内心的空虚不安和自卑,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正确的渠道,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通,从而达到消除自卑的目的。从根源出发,加强对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视,避免罪恶念头的出现,也成为了反腐倡廉的一个关键步骤。“先出现后惩治”总不及防患于未然的方式来得有效,等到腐败真正发生且开始蔓延,不论用多么严厉的手段,不管是对群众、单位还是对于个人,其伤害都是不可逆转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够早日发现隐藏在个人深处的不安全感和自卑心理,并且能够及早的得到专业有效的心理干预,及时将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的阴影消除,也是为单位清除了一大隐患,更是为国家挽留了一个人才。所以,基于心理学的角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1]魏真瑜.最后通牒博弈中的从众效应[D].西南大学,2014.

[2]黄怡文.责任分散效应—审视行政权力运行的新视角[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01):35-3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5]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6]张世宇,胡蕾.浅谈中年危机及其应对策略[J].法制与社会,2007(6):750-751.

[7]祝传清.过度补偿心理初探[J].学理论,2013(08):49-50.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Minor Officials and Serious Corruption”——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n 123 Samples in Bijie Experimental Area

Wang Zi
(Party School of Bijie Committee of the CPC,Bijie Guizhou,551700)

Serious corruption committed by minor officials has been drawing wide attention in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Such issue,however,is seldom made from a psychology perspectiv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sychological pattern in the relevant field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in hopes to provide new point of view in the process of such construction.

minor officials and serious corruption;fight against corruption;psychological pattern

D630.9

A

1008-780X(2016)04-0043-05

2016-05-09

王子,女,应用心理学硕士,中共毕节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猜你喜欢

小官自卑感毕节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初二学生的自卑感与交往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
寻味贵州——毕节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某些小官大贪
游洞——毕节织金洞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自讨没趣
失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