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纪录片的国际受众解码——基于《改变地球的一代人》国际网络用户的研究

2017-01-13张梓轩许晖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一代人纪录片受众

■ 张梓轩 许晖珺

中外合作纪录片的国际受众解码
——基于《改变地球的一代人》国际网络用户的研究

■ 张梓轩 许晖珺

对国际受众的反馈进行了解与研究,是进一步开展有效国际传播的前提。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用户对纪录片及相关影视节目的收看,成为衡量节目收视情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择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与英国广播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改变地球的一代人》为例,对该片在国际主流视频播出网站IMDb和YouTube上的英语用户评论,进行了全样本研究,详细分析国际受众对通过合拍方式走向世界的中国纪录片的解码情况,以此为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提供来自受众视角的研究借鉴。

纪录片;IMDb;YouTube;国际受众;《改变地球的一代人》

纪录片以其突出的纪实性特质和文化穿透力,成为各国传媒机构进行国际传播、开拓国际市场的良好载体。在我国近年来成功进行的电视国际传播项目中,围绕纪录片题材实现的国际拓展所占比重也在逐渐增多。但是对于这些国际传播作品在国际受众中的反馈,我们一直缺少精确的统计,尤其是定性的、深度的挖掘。而对于国际受众的研究与把握,是进一步开展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除传统的电视观看外,互联网播出平台也成为了国内外受众接触、收看纪录片的主要路径。同时,互联网平台对于受众反馈进行的及时、直观的呈现,也为研究者分析国际受众的跨文化解码情况提供了观察素材。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下简称“央视纪录”)自成立以来,采取了多种国际合作模式,以提升频道整体的国际传播水平。这些模式包括:央视纪录出品的中国题材作品实现国际市场再传播,如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合改编《春晚》国际版;央视纪录与合作机构共同投资、央视纪录团队承制,如投资并与大英博物馆联合摄制的二集纪录片《瓷》等。①作为央视纪录与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合作的首批项目之一,三集纪录片《改变地球的一代人》采取了如下合作模式:央视纪录参与项目投资与市场营销,BBC旗下团队负责总制作,BBC环球公司负责节目的全球发行,央视纪录拥有节目在中国地区的版权及全球销售分成。②

与以往我国进行国际合作的纪录片题材大多集中于中国题材不同的是,《改变地球的一代人》的题材是全球性的。它聚焦城市化进程在全球各地催生的问题与挑战,呈现当今人类用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方式,对地球进行的重塑。该片内容选材涉及墨西哥城的巨型下水道、迪拜的哈利法塔、中国香港的三维行人通道系统、中国大陆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对中国参与出品的全球性题材纪录片在国际受众中的接收情况进行研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中国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建构中的角色扮演情况,以及中国在全球话题参与中的内容解读情况。

一、接收概况:总体评价很高,受众规模较小

本文对《改变地球的一代人》的国际网络受众评价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首先在Facebook、Twitter、BBC官方网站、YouTube、IMDb等国外主流社交平台及媒体网站上输入作品的英文名称进行了检索,对该片在上述平台的传播范围与及热度做出大致了解,而后对比网络受众参与类型与评论的丰富性等情况,选定了对IMDb与YouTube两个网站的英语用户的全部评价作为研究对象。

IMDb全称为“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联网电影资料库),隶属于亚马逊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也是最具评分权威性的有关电影、电视、明星资源的在线数据库,该平台以量化的打分形式作为受众评价的主要方式。YouTub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以质化的文字点评作为受众评价的主要呈现方式。

从初步统计数据来看,在IMDb与YouTube两大网站上,《改变地球的一代人》的整体得分较高、正面评价占显著比例,但受众规模都较为有限。截止2016年1月26日,在IMDb上,总计只有131名用户对该作品进行了打分,但分数的加权平均值为8.3/10。在YouTube上,总计16个片源的累积播放次数为2082031次,总评论数为1047条。这一评论数在YouTube播出的同类题材作品中并不属于高评论量,但影片收获的正面评价在总评价中所占比重较高。

在IMDb平台131位用户给出的评分构成中,有56个评分为满分10分,占总体的42.7%;9分与8分评价紧随其后,分别占到了总体的29.0%与15.3%;7分及以下得分均未超过5.0%,其中7分占3.8%,6分占3.1%,5分占1.5%。该作品得分在2至4分之间出现断档,在全部的131名用户中,只有6人将评分给在了最低档1分。详见图1。

根据IMDb显示的用户信息,在上述参与评分投票的用户中,男性居多,由他们给出的评分均值为8.4,而参与评分的10名女性的平均评分则为6.7。除此之外,IMDb用户信息还显示,该片的受众年龄分层也不尽相同:年龄在18~29岁的青年观众是该片的主力军,其中54名男性用户的平均评分为 8.7,7名女性的平均评分则为5.5,男女评分差异显著;年龄在30~44岁之间的用户有28名,其评分结果为7.8;年龄在45岁以上的用户则有16人,他们的平均给分为8.1,与上一个年龄段用户的评分结果较为接近;这部作品在18岁以下青少年中的覆盖率最低,仅有1名男生进行了投票,分值为8.0。另一方面,根据IMDb显示的用户信息,以美国用户与非美国用户作为衡量指标考察该作品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效果时,得到的结果如下:全球范围内有14名来自美国的用户进行投票,其评价均值为5.4分,其中满分10分与最低分1分所占比例持平,都为28.6%;而在其他75位非美国用户的评分详情中,最低分仅占2.7%,5分及以上为97.3%,其中满分10分占32.0%,非美国用户的评分最终结果为8.4分。(详见图2)

图1 IMDb英语用户的评分

图2 IMDb英语用户的构成特征及评分

在IMDb平台上进行打分的131位用户中,有一位用户进行了文字版观影评论的发布,该用户在2012年12月5日撰写了对《改变地球的一代人》的总体评价,认为该片“有趣”“令人愉悦”,片中呈现出的内容令人“不可思议”。影评对该片涉及的主题、表达的手法也进行了点评:“如果你想知道地球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我们如何从中受益以及人类在可预见的未来将迈向何处,那么你就不得不来看这部作品。无论从摄影角度、电脑插图、数据统计、音乐得分和主持人本人哪一方面来看,它都会让人从第一分钟开始沉迷并继续保持注意力直到节目结束。”除此之外,影评者还认为在结束观看这部作品后,对其日常思考方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开始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每天都有多少事情是被我认为理所应当而未去究其原因的”。③

与其他类型影视作品相比,电视纪录片在互联网用户中仍为一个小众题材,即使是在聚集了全球电影电视节目爱好者的网站中,参与互动的用户数量也非常有限。这部中英合作项目的成果从数据库收录该作品至今,历时三年。对比同为英国BBC与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2008年联合出品的纪录片“WildChina”(中文作品名为《美丽中国》),该片迄今在IMDb收获了1841名用户的评分,得分也较高,为8.5/10。④

二、内容解读:侧重人文审视,认可当代中国

在YouTube平台上的1047条英文评论中,该片得到的正面评价约占48%,在正面评价中,用户会用“极好的”“精彩的”“最棒的”等形容词来对这部作品进行总体性的描述,但对具体的呈现内容他们更倾向于进行批判式解读。本文对1047条英语文字评论进行了分类统计,详细分析英语用户对于该片的解读情况。

1.人文视角下的关注与反思

在单集播放量和单集评论数中,第一集“APlacetoLive”(中文版片名为“居住之所”)的节选片段“Window cleaning the world's tallest building”是YouTube平台上所有16个相关片源中收获最高关注度的段落。该段落主要通过讲述清洁工人如何打扫迪拜哈利法塔的2.4万扇窗户,引出对这幢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的介绍。这一段落在YouTube平台的播放次数共计1851173次,用户评论为857条。

在本纪录片的叙事中,与这些超级工程相关的普通人,是创作者的主要叙事切入点。通过对人的讲述,作品呈现了建设这些改造地球的超级工程的成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这一切入点的选择,成为吸引受众关注、引发受众讨论的主要手段,这在用户评论中得到了清晰的验证。以上述哈利法塔的清洁段落为例,当观众看到视频中工人们进行高空作业时会在评论中表达出他们产生的身临其境感,他们感到好像同工人一起置身高空中,表示“感到畏惧”“头晕目眩”或者“令人兴奋”“充满挑战”。

作品以人作为叙事切入点,除了带给受众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外,更进一步令屏幕前的观看者对建筑背后的人的命运投注了关切的目光。他们在评论中甚至讨论自己是否愿意去接受这份工作以及如果从事这份工作自己的预期薪酬是多少等;片中展现了这些从事着挑战极限的高危工作的人的情况,网友对他们的安全保障与劳动所得十分关注。评论包括“绳索和头盔是否牢固”“在这样的高度如何保障清洁工人的安全?”“工人们应该拿到与危险系数正相关的报酬”等等。

这样一种以人为切入点对超级工程进行讲述的方式,也给观众带来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改变地球的一代人》的主题,做出了批判的反思,包括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探究修建这类超级工程及后续的设施维护工作是否有意义或意义何在。例如,有用户认为,人类能够在21世纪建造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却没有发明出与之相配的清洁机器,还是靠人们徒手用海绵和水桶去清洗显得很荒谬。同时,比起科技的进步给城市规模与形态带来的发展变化,他们更关注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日常生活有没有真正得到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谁才是受益者。网友Faay Luka认为作品的选材有失公允,“在世界上大约有10亿人生活在贫困中,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变得贫穷!这部纪录片对于在这个世界真实发生着的情况是不够客观的”。

在另一个角度上,片中对于中国南方某家建筑公司仅用3周时间就建起一幢30层的高楼,同样被观众给予了基于人文视角的关注。片中对于这一段落的呈现,原本意在传递出人们建造这一工程的速度之快,但是这种对于施工效率的渲染也带来了观看者的质疑。一位网友在评论中透露自己是20世纪70年代来中国参与过桥梁修建工作,他描述了当时的工作状态,对“没日没夜工作是因为没有像我们一样的工会”表示了戏谑;对于没有到访过中国、仅通过这部影像作品了解到中国的网友,也提出了“每天24小时,每周工作7天,居然没有工会的抗议”的质疑。

2.对中国形象的整体性认可

在这部全球性题材的合拍纪录片中,具体的内容取材中有不少涉及中国,其中包括:中国大陆的高速公路的铺设,中国大陆的南水北调工程,中国南方某家建筑公司仅用3周时间就建起一幢30层的高楼,南京长江四桥的修建,以及中国香港的三维行人通道系统等等。影片在采访中也出现了很多中国面孔的受访者。

这部纪录片对于中国形象的建构,并未采用以往影视节目中习惯使用的传统中国文化元素,与展现西方人眼中神秘的东方国度这一传播思路相比,这部作品集中用发展的、当代的目光看待当下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

通过研究英语受众对该片的解码发现,关于中国形象的评价中并没有出现贫穷、落后、闭塞等惯有的刻板成见,相反,通过这部作品,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并大多对此进行了正面的解读。例如,对于中国建筑公司仅用3个星期完成30层高楼修建这一内容的46条评论中,尽管在前述人文视角的评论中有对于中国工人权利是否得到保障的质疑,但是这一段落的内容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发展形象,对中国修建速度之快表示惊奇与赞叹。英国用户Wonder Wayne评论道:“为什么现在严重缺乏保障性住房的伦敦不能向此学习呢”,类似的评论还有“英国需要这种类型的人”“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拥有这样的创新和效率难怪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等等。

3.不同自然观存在争议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是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认知世界、思考世界方面重要的观念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儒释道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共融境界,并在文化传承中将这种观念渗透在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而西方文化渊源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则强调人对于自然的认识与征服。这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也出现在国际受众对于《改变地球的一代人》的不同解读中。

《改变地球的一代人》所采用的叙事逻辑,是人类如何通过对自然的积极改变与利用从而满足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日益扩张的生存需求,在理念上偏向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这样一种话语的采纳,得到了大多数国际受众的认可。如一则评论详细地提到:“这个系列让我感觉很舒适。很高兴了解到我们能掌控地球并以更振奋人心的速度去利用地球上的资源。自然再也不能够妨碍我们,科学的进步将对所有自然带给我们的难题进行解答:充满了燃料的岩石,满是矿物质的群山,无限量石油的海床(甚至在冰层下也有石油)以及关于核能的安全的奇迹尽在我们的指尖”。⑤

但也有用户会对此产生反抗式解码,他们倾向于认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认为《改变地球的一代人》中呈现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激进地改造态势与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将这个过程比作“城市化地狱”。另外,对于宣扬如此理念及类型的节目不断出现表示非常不适和悲观,认为节目中刻意忽略了食物及资源的有限、绿地的退化等棘手问题,而只沾沾自喜地致力于破坏地球并制造一种寄望于科幻的恶梦,并不在任何实际生活中执行我们真正需要的解决方案。

4.出镜主持人的多重效应

出镜主持人的采纳在该片的跨文化接受中出现了多重效应。在这部由央视纪录与BBC合作的国际项目成果中,《改变地球的一代人》选择了由西方白人男性作为贯穿全片的主持人,以增加观众在观看纪录片中的代入感。这样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际用户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观众在接收时的文化接近性。

但也正是这样一位出镜主持人的选择,使得该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用户对于央视纪录出品信息的忽视、对该片是“BBC出品”的认定。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部作品中中国的出现不仅是作为取材内容,而且也是合作成员之一。主持人的符号选择使得他们更容易直观地联系到这部片子由“BBC出品,品质有保障”、是“BBC一贯的优秀作品”。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央视纪录频道比影片内容中呈现的亚洲选材及中国选材更为陌生,观看者并未注意或去刻意搜集出品方的背景资料。此外,英文版节选片段是由BBC上传至YouTube,央视纪录因为只拥有该片的中国国内版权而并未能出现在上传者序列中。同时,由个人用户上传的英文版完整片源,片头只出现了BBC,而BBC和CCTV9联合摄制的字样仅在片尾字幕处一闪而过。此类因素使得央视纪录品牌的国际传播受到一定限制。

三、结语

作为一部选材上具有全球性视野,在人文历史领域着眼的纪录片,《改变地球的一代人》自面世以来,在三年的时间中,于国际互联网播放平台上收获了覆盖面较为有限,但口碑良好的英语网络用户评论。当重点考察该片在互联网英语用户在意义层面的解码时会发现,文化背景、价值观、世界观等对于不同受众解码同一部国际合拍片,仍然起到不同的影响。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叙事理念尽管与大多数英语用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一致,但在当下的发展环境下,也受到少数英语用户强烈的质疑。而以人为切入点的叙事方式,也引发了广大用户从人文主义视角对该片中超级工程背后的人的关注以及更深一层的人文反思。在这部全球性的题材中,中国选材也在内容呈现中占有了较多的比例,它传递出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形象,在总体上获得了英语用户较好的解读。但对于出品机构之一的央视纪录,其并未像BBC一样受到用户的注意与认可。如何通过国际合作策略,进一步增持中国在全球话题表达中的话语权,提升中国传媒品牌在国际项目营销中的能见度,是学界与业界继续探索的方向。

(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非华语区播出的中国纪录片的受众解码研究”〔项目编号:2015jbwy002〕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② 田源:《从国际合作看央视纪录频道的品牌构建》,《现代传播》,2012年第9期。

③ 材料来源:http://www.imdb.com/title/tt2527282/reviews?ref_=tt_ov_rt。

④ 以上所有数据由本文作者根据IMDb官方网站显示的信息整理。IMDb官方声明称,该网站会使用尽可能多的资源及渠道对注册用户提供的信息进行核查,以最大限度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核查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对用户在网站进行注册、搜索、完成调查问卷、投票等活动时提供的个人信息的核查,同时也会对用户接入网站时的IP地址进行收集存储。

⑤ 材料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rLPiAUzy8。

(作者张梓轩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许晖珺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一代人纪录片受众
一代人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每一代人都被质疑“垮掉的一代”,但每一代都没有垮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歌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我们那一代人都崇拜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