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我国动画研究的流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7-01-13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动画片动画论文

■ 刘 荃 宗 戎

建国以来我国动画研究的流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 刘 荃 宗 戎

建国以来,我国动画研究经历了学习与探寻的初始阶段、恢复与增长的复苏阶段、交流与焦虑的困惑阶段、迷茫与停滞的徘徊阶段和多元与喧嚣的再发展等五个阶段。动画研究的发展流脉,不仅受到我国动画产业与创作持续发展的直接影响,而且体现出我国建国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媒介环境的改变导致严重文化赤字,引发国家对动画产业的文化政策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学术关注,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学术期刊办刊观念的变化成为推动中国动画研究发展的动力或催化剂等。总体上看,虽然我国动画研究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动画创作和产业实践,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性不高、主体性缺失等问题。

中国动画;动画研究;研究史;影响因素

在经历了“中国学派”的辉煌后,我国动画艺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低谷。尽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电视动画年度总产量不断提高,但在产值、效益和文化影响力上与日美相比仍然显得较为落后。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动画研究进行历史性梳理,将其与艺术创作实践和文化语境进行关联研究,以便“既了解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历史,又了解研究或认识本身的进展”①。

一、抽样策略

由于我国动画片定义外延在不同语境下包括了“动画片”“美术片”“动画电影”“电视动画系列片”“动画纪录片”等内容,所涉及领域包括动画创作手法、动画教育、动画文化、动画产业、动画制作硬件、行业(建筑、医学等)动画等。笔者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基础,以“动画片”或“美术片”②为关键词并加以内容筛选③、以核心期刊④为对象,以便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动画艺术研究论文纳入本研究范畴。以此为策略,笔者在建国后至2015年12月31日间,共检索到论文3068篇,并竭力穷尽了研究对象。

二、我国动画研究的历史脉络

图1所示“中国动画生产及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是自1954年至2015年中国动画研究论文篇数和动画片生产时长的年份分布表格。从年度发展趋势看,二者表现出高度一致⑤。根据论文研究数量与内容特征,笔者将其分为1954—1965年、1979—1986年、1987—1994年、1995—2003年、2004—2015年五个阶段,力求既体现出我国动画行业发展过程,也反映出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图1 1954—2015年中国动画生产及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

图2 1994—2015年部分样本期刊年刊载动画论文分布

1.学习与摸索的初始阶段(1954—1965年)

1954年至1965年,动画制作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国家政治环境及其所赋予文学艺术功能的影响。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新中国 “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联苏抗美”外交战略导致我国早期动画创作和生产的起步阶段以苏联、波兰和捷克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借鉴。1956年艺术上“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提出,充分激发了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在短暂学习了兄弟国家的动画艺术后,中国动画创作者开始积极探索动画创作规律和民族文化内涵,奠定了中国学派的技术与美学基础。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骄傲的将军》(1956、工笔重彩)、《猪八戒吃西瓜》(1958、剪纸)、《小蝌蚪找妈妈》(1960、水墨)、《聪明的鸭子》(1960、折纸)等,《大闹天宫》(1961—1964)成为集大成者。然而1957年后,尤其是在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下,动画创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气氛日渐浓郁,出现过如《原形毕露》(1960)和《黄金梦》(1963)等少量政治动画片,写实主义风格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用尽可能接近生活真实的手法来塑造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成为该时期艺术创作的绝唱。

该阶段共检索到20篇文章,一方面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其他国家制作动画片的文章,最早发表于1954年3月的《苏联文化部发布提高动画片水平和扩大生产的命令》(署名“庄”)和5月《苏联一九五四年动画片生产计划》(署名“晓风”)的两篇文章,主要是以介绍前苏联当年动画片生产的具体情况为主,而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则是1955年Д·巴比欽科和杨秀实在《世界电影》上发表的《反对创作上的胆怯和千篇一律——动画电影的技巧问题》,该文直接指出了前苏联动画片制作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文章具体详实,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还有,1959年靳夕研究捷克斯洛伐克动画大师透恩卡的文章《透恩卡的木偶艺术》,也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介绍了这位大师的制作动画片的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该阶段国内动画研究者主要是一线工作者,如特伟、靳夕、伍伦、王树忱等,主要议题包括对动画创作技巧的总结(如1956年马国亮的《既要巧、又要妙》和1963年靳夕的《夸张与“舒服”——美术片创作问题随笔》等),以及对中国民族动画风格的探讨(如1960年何玉门的《农民画对动画片的启发》和1960年特伟的《创造民族的美术电影》等),这些文章主要是从创作者的实践经验出发,强调对当时成功作品的总结,时代气息比较明显。

2.恢复与增长的复苏阶段(1979—1986年)

197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转引《上海文艺》的评论员文章《艺术与民主》指出,“只有民主才能促进艺术的繁荣”,随后重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政策的延续和艺术的传承,使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和研究在中断10年后得以恢复和持续。1981年、1984年和1989年我国电视机年产量分别突破500万、1000万和2000万台⑥,电视机产量和普及率的提高为中国动画发展打下良好的媒介生态基础。中国动画工作者既创作出《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雪孩子》《九色鹿》《蝴蝶泉》《鹬蚌相争》《金猴降妖》等“电影化”动画片,也制作出《葫芦兄弟》等电视系列动画片。此时在国际上获奖连连的中国动画确立了“中国学派”的艺术地位,1985年中国成为国际动画协会会员国,阿达被选为协会理事;英国BBC广播电视公司主动寻求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合作,催生了《天书奇谭》这部既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又满足国外成人观众审美的动画作品⑦。

该阶段研究主体仍然是动画工作者和行业管理者。如创作有《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作品的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动画艺术家张松林(笔名松林)共发表《愈有民族性愈有国际性——美术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等6篇论文,尽管文章在数量上比较多,但是行文所涉及的内容和思路依然是延续着经验式总结,整体上缺乏新意。电影艺术理论家、评论家和剧作家陈剑雨发表的《美术电影创作要重视整体构思》是以批评视角尝试突破动画片创作思维局限的问题,但过于拘泥于国内成功作品的阐释,缺乏突破国内视野的横向比较。与此同时,当时年轻的动画制作者、现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的胡依红则将视野拓展至世界层面,其撰写的《两种不同美学意义的动画规范》通过对美国迪斯尼与前南斯拉夫两种动画美学的结构、风格、造型等的比较研究和分析,探讨动画创作的一般性规律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这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

3.交流与焦虑的困惑阶段(1987—1994年)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鼓励和支持各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和各界人士开展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新闻、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这些文化改革开放政策成为促进以《花仙子》《鼹鼠的故事》《蓝精灵》《咪姆》《巴巴爸爸》为代表的国外优秀动画片,伴随着电视媒介的发展强势进入,凭借丰富多样的主题、跌宕的情节以及蕴含的教育性、知识性和娱乐性,迅速占领中国动画播放屏幕。《邋遢大王奇遇记》《皮皮的故事》《舒克和贝塔》《海尔兄弟》等国产系列动画片虽然具有一定市场,但已无法与国外动画片抗衡。

该时期研究者数量开始增多,常光希、金柏松、李绍然、聂欣如等动画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趋向成熟。在文化环境日益开放、动画产品日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开始探讨并反思中国动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中国美术片的民族形式并不擅长表现现实题材,艺术家需要“去表现新观念、新情趣,只有内涵的扩展,才能在艺术形式上的新的开拓”⑧。中国美术片过于强调民族风格和材料特征,忽视了电影本体的时空构成和镜头语言⑨;娱乐性成为动画片成功的重要方面⑩。

4.迷茫与停滞的徘徊阶段(1996—2003年)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不仅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且也推动了文学艺术体制的调整:一方面国产动画片产量开始缓慢增长,从1993年不及10部的年产量增至1998年后的13部左右,出现了诸如《宝莲灯》和《我为歌狂》等质量尚可的影视动画作品;另一方面国外动画影视作品借助电视、影碟机和互联网长驱直入,《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美少女战士》《彭彭丁满历险记》《玩具总动员》(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3D动画长片)、《花木兰》《风之谷》等日美动画片占领了包括电影、电视和电脑在内的所有屏幕,成为当时中国青少年的年代记忆。这一时期我国动画片无论在播出数量、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无法与以美国、日本为主的国外动画抗衡。

出于对中国文化安全和产业发展的多种考虑,国家广电总局专门出台多项政策,如2000年3月《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和2002年4月《影视动画业“十五”期间发展规划》等,明确指出限制进口动画片的播出比重,要求国产动画业走“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但收效甚微。

5.多元与喧嚣的再发展阶段(2004—2015年)

2014年后动画研究对象外延进一步扩大,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发展使研究者开始关注跨媒介叙事、“微”动画传播和分众叙事等新课题:如米高峰《国产动画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方法与策略》和王蓓《当代动画的媒体间性与审美取向》等跨媒介叙事理论研究文章,胡峰《基于ACGMN互动的动漫产业链的共生演化机制研究》和解学芳《大数据、网络技术与现代动漫产业发展体系建构》等产业研究文章,叶玲红《新媒体语境下水墨动画的意境表达》和马志浩《日本动画的弹幕评论分析:一种准社会交往的视角》等技术层面思考文章,等等。在分众叙事的研究上,研究者更加明确了动画收视对象的年龄差异,既有针对儿童动画的研究,如屠玥《遵循规律 有的放矢——从儿童心理发展看儿童动画电影创作》和孙珊珊《面向儿童受众的影视动画角色设计研究》等论文,也出现了徐振东《刍议哥特风格在成人影视动画中的植入》和苗贵松《老龄文化市场人口细分与中国戏曲动画创新论》等关注成人动画消费的相关文章。

三、影响我国动画研究的因素

四、我国动画研究的不足

虽然我国动画研究在1996年后呈现出稳定的研究态势,2004年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井喷式增长,但似乎并没有推动我国动画行业的革命性进步。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动画研究的实际水平及其与行业的分离度是相关的。

首先,我国动画专业研究人员比例较低。在1954年至2015年所检索到的动画学术论文作者共有2209名,其中发表过2篇、3篇、4篇、5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分别为252、82、34和45名,只发表过1篇论文的作者数占到总人数的78.4%。平均每位作者发表论文数1979—1986年间为1.41篇,1987—1996年间为1.71篇,1997—2003年间为1.27篇,2004—2015年间为1.42篇。在所有论文中,“被引频次”超过10篇的论文合计195篇,占到全部论文的7.13%;涉及第一作者165名,占到全部作者的8.61%。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动画研究者总体专业性较低,高质量的论文被淹没在大量缺少实践依据、学理深度不够的低质量论文中间,无法对我国急需“补血”的动画创作起到启示与推动作用。

其次,我国动画研究论文的专业性不强。以动画片的绘画或音乐元素以及产业发展问题为例,虽然在综合性期刊中有论文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仅有236篇论文发表在美术专业期刊或院校学报,8篇论文发表在音乐专业期刊或院校学报,36篇发表在经济管理学专业期刊上。其中除《美术》在20世纪60年代刊载过5篇相关论文、《上海经济研究》在1991年首开经济研究之先河外,美术专业期刊从2002年、音乐专业期刊从2010年、经济管理学专业期刊从2005年以后才重新关注动画领域。总体上看,我国各专业领域动画研究起步较晚,多偏向于“书斋”性的学理分析和资料梳理,论点笼统宽泛,并不能真正挖掘中国动画产业和艺术创作的本质,指导性和实践性相对较弱。

再次,年轻学者和学生的加入,虽然为动画研究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但也存在民族主体性和行业主体性缺失的危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风格并不熟悉,简单地认为美日动画电影“树立了世界动画电影寓教于乐的典范”,将主体精神集中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追求,或多或少会丧失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容易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陷入到民族虚无主义和西方消费主义的泥淖。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对动画概念、归属、产业和制作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动画功能狭隘化,将动画存在问题简单化,实际导致动画本体、艺术创作、文化价值、产业发展、社会责任与受众需求等关系的相互独立甚至背离。

注释:

① 王炳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② 为了保证论文搜集的全面性,笔者还针对1980年前作者名进行单独检索,发现相近主题词如“木偶片”“美术电影”等关键词,并就这些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

③ 内容筛选的目的是将纯技术性或动画电视节目及动画纪录片等研究论文排除在外,如《纺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设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型与动画库的开发》或《应用Cult3D技术实现交互式三维人脸动画》等。

④ 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以核心期刊中动画研究论文为对象,既可突出研究论文的专业性、学理性和权威性,也可增强研究效果(1992年前没有核心期刊认定,实际上所选期刊在1992年后多被认定为核心期刊)。

⑤ 1992年前,由于没有检索年度《国产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目录,笔者以孙立军等所著《世界动画艺术史》附录中国年度动画作品汇表为依据;1993年后以年度《国产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目录为依据。所以在动画片部数上产生一定偏差。为图示显示方便美观,动画时长单位为600分钟。

⑥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⑦ 孙立军、张字:《世界动画艺术史》,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⑧ 金柏松:《阿达最后两部遗作的启迪》,《电影新作》,1988年第2期。

⑨ 聂欣如:《没有妈妈的孩子——美术电影本体论思索》,《当代电影》,1989年第5期。

⑩ 李绍然:《无噱不成片——从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噱头谈起》,《电影新作》,1988年第2期。

(作者刘荃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戎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动画片动画论文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我的动画梦
推荐一部动画片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