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

2017-01-13

种业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国农科院芝麻种质

科技

我国农业科学院系统获得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芝麻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用

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多抗稳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的选育技术及应用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针对新传入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的高效疫苗的研制和应用

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节粮优质抗病黄羽肉鸡新品种培育与应用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江苏省农科院油料功能脂质高效制备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

194 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命名的公示发布

近日农业部根据《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规定,发布锦K113等194个拟批准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的抗虫棉品种公示目录。

(农业部网)

“芝麻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用”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芝麻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用” 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成果注重加强芝麻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创建了芝麻种间远缘杂交、化学诱变、遗传转化等种质创制和鉴定技术体系,创制出了有限花序等一批育种急需的突破性新种质。研究绘制出芝麻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和基因组精细图,发掘出了与芝麻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显著相关的大量基因新位点;首次发现了13个芝麻优异基因群;提出以优异基因群为育种元件开展优异基因聚合的观点,创建了复合杂交与分子标记选择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一批高产稳产、优质专用、适于机械化种植的芝麻新品种,2011-2015年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1257万亩,占全国面积的38.9%;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52篇。

(河南省农科院网)

上海生科院在水稻广谱与持久抗稻瘟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与合作者完成的关于水稻持久广谱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antagonistic receptors confers rice blast resistance with yield balance。该研究成功克隆了持久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并揭示了水稻广谱抗病与产量平衡的表观调控新机制。

何祖华团队与育种家合作,从2002年开始,广泛筛选抗瘟种质,从起源于我国农家品种的育种材料中鉴定了一个广谱持久抗瘟性新位点Pigm。他们采用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的手段系统地解析了这个新位点的持久抗病机制。利用Pigm改良选育的品种既有广谱持久抗病性又不影响最终的产量。这个基因已经被国内30多家种子公司和育种单位应用于水稻抗病分子育种,已经有新品种参加区试和品种审定。

此项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扩展了植物免疫与抗病性机制的认识,也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

(中国科学院网)

“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农业领域首次获此殊荣。

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团队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多年来,团队瞄准育种材料创制和育种方法创新,全面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创新利用,收集国内外小麦资源4.9万份,首次创建了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建以面条为代表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在国际上首次完成D基因组测序,集成创新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在全国推广示范,支撑农业产业发展。团队通过12个小麦分中心和项目实施平台创新工作模式,汇聚、培养小麦育种科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际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和新品种保护权91项,出版《中国小麦学》等专著8部,发表SCI论文438篇。

(中国农科院网)

科学家首次发现番茄风味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番茄风味遗传基础,发现了番茄风味调控机制,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据介绍,蔬菜风味不是像外形、色泽等易于量化的育种性状,能“感觉到”,但“看不见、摸不着”,这决定了研究的难度。为此,黄三文20人的联合研究团队,开展了4年多的协同攻关。该研究团队组织了170人的“品尝小组”,对100多种番茄进行了严格的品尝实验,确定了33种影响消费者喜好的主要风味物质,揭示了番茄风味的物质基础。随后,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400多份番茄的风味物质含量,并进行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控制风味的约50个基因位点,从而首次阐明了番茄风味的遗传基础。

研究还发现,番茄之所以“没有以前的味道了”,是由于在育种中过于注重产量、外观等商业特点,使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造成13种风味物质含量在番茄品种中显著降低,最终改变了番茄口感。

(光明日报)

中科院启动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

以人才定项目、实行稳定支持——中科院打破长期以来单纯支持项目的惯常做法、首次把支持人与支持项目相结合,近日启动了总经费超过10亿元的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以期通过稳定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冲击国际一流甚至国际顶尖的基础前沿科学问题,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

据中科院副秘书长、发展规划局局长汪克强介绍,该计划主要支持三类科学家所开展的研究项目,包括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院士和国际公认的顶尖科学家,曾经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已结题的中年拔尖科学家,具有突破性创新思想和优秀科研潜质的40岁以下的拔尖青年科学家。

该项目2016年6月面向全院征集项目建议,收到来自102个研究院所和大学申报的557份项目建议书,最终批准了98个研究单位的408个拔尖科学家提出的项目申请入选首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

(人民日报)

紫花苜蓿航天诱变育种再传佳音

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获悉,此前我国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由兰州牧药所提供的紫花苜蓿试管苗,随飞船进入太空,在轨运行33天后,试管苗成功返回地面,紫花苜蓿太空试管苗试验获得成功。

据牧草航天育种课题组主持人杨红善介绍,由太空返回的试管苗,在全控人工气候条件下,经过营养补充、生长节律分析记录和适应性观察等练苗过程,于2016年12月13日移栽于种植土壤,经过两周的适应观察,试管苗相继长出三个复叶,生长状态良好,标志着此次太空试管苗搭载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苜蓿航天诱变新品种选育和航天诱变机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试验材料。

据悉,从2009年始,兰州牧药所创建了“牧草航天育种资源圃”,先后通过神舟3号、8号、10号、11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等太空飞行器6次搭载了8类牧草的33份种子材料,为我国牧草航天育种工程构建了重要的科研基础平台,成功培育出多叶性状的“航苜1号紫花苜蓿”新品种,并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中国农科院网)

猜你喜欢

中国农科院芝麻种质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中国农科院加强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
香喷喷的芝麻
中国育成硒高效蔬菜杂交种
一品芝麻狐 第四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二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五回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二棱大麦与六棱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