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医生集团的发展新动态及发展症结和对策分析(一)

2017-01-13杜娟邱戌旦

浙江医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执业医疗医生

杜娟 邱戌旦

●医学发展论坛

我国医生集团的发展新动态及发展症结和对策分析(一)

杜娟 邱戌旦

近3年来医生集团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大量涌现,将会引来中国医疗格局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医生集团的发展前景又会如何?对目前极大部分尚在体制内的医生及医院来说,医生集团又会影响着他们什么?本文通过概述解读最近或最新的我国医生集团的政策和投资及保险合作利好、典型医生集团的最新发展及困境和对策,为促进我国医生集团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医生集团 发展 政策 保险 投资

2014年7月1日张强医生集团的成立,使“医生集团”这个词与概念在中国国内第一次广受关注,并随着国内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及环境与资本的优化扶持,近3年多来各种形式的医生集团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多地萌发与生长,虽然中间有一些波折,有一些退缩或退出,但据公开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国内的医生集团或类医生集团已由2014年的4家(包括1998年成立的万峰医生集团)、2015年新成立的16家[1-2]发展到2017年超过224家医生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注册[3],而实际数量远超于此,据《中国医生集团发展蓝皮书(2017)》显示,目前我国有各类医生集团500余个[4],计划筹建中的更多。在业内人士看来,医生集团在解放医生、促进多点执业、促进社会办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及推动分级诊疗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医生集团不仅是医生们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的理想载体,还能和各类医院及诊所合作,有的已直接创办线下医院、手术中心、诊所等,一些大的医生集团直接奔着大的医疗集团方向快速发展,如通过成立子公司或成立子集团而扩张迅速的张强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和卓正医疗等,这3家医生集团的触角都已伸向全国。但“作为一个新业态,医生集团没有遍地开花,也没有猝然倒地,甚至第一批医生集团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好,大家仍然在艰难探索[4]”。

1 近期我国医生集团的利好环境

1.1 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医改政策逐步细化,全国范围的医生集团主要政策利好按时间轴走向如下:(1)多点执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开是医生集团数量开始增长的主要政策支撑。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5],指出要推动医师的合理流动,规范医师多点执业,且多点执业医师无需单位书面同意。(2)2015年6月国家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6],进一步指出鼓励和规范医师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3)2015年9月,在国家卫计委主持召开的医生集团研讨会上,对医生集团有了一个初步定义,需包含以下3个要素:①必须是以医生为主体;②由2位以上医生组成;③一定是一个实业实体[3]。(4)2016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16年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再提医改,其中提出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7],医生工作室首次被决策者肯定。(5)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8]:要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要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成医生集团。“医生自由执业”与“医生集团”这几个字,应该是第一次出现在了近年国字号的文件中。也就是说,未来至少十几年里,医生将可自由地组建医生集团、创办诊所,并有望能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自由执业。另外在“优化多元办医格局”部分谈到,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并明确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发展。(6)2017年3月2日,国家卫计委对新发布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进行了解读,提出建立区域注册制度、电子注册制度和医师退出机制等新思路,而对广受业界关注的医生自由执业,文件则明确表示“其他执业机构进行备案,执业机构数量不受限制”[9]。这似乎距离此前业界对2017年将成为中国医生自由执业年的判断又近了一步。(7)2017年4月起开始执行的新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发布,进一步明确4月1日起在职医务人员可自主创业[10]。(8)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提出,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与合作方,加强资本与品牌、管理的协同,探索委托知名品牌医疗实体、医院管理公司、医生集团开展经营管理等模式;并提出社会力量可以发展全科医疗服务,符合条件即可在转诊、收付费、激励考核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11]。

另外,2017年6月福建省印发《“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医生组建医生集团。文件表示,“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逐步实行区域执业注册,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这是继《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积极探索医师组建医生集团,以及广东、四川等地发文鼓励医生集团发展后,又一个省份发文明确鼓励医生集团的发展。到2017年6月初,允许以“医生集团”字样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8个省份分别是广东、福建、陕西、贵州、安徽、云南、湖南和新疆[12]。

1.2 投资环境 伴随着各种政策利好及医生集团的良好发展态势,资本市场也给予医生集团越来越多的关注,服务、流通、工业、互联网企业也争相利用自身资源参与其中,促进了医生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据悉,2016年移动医疗健康行业共有368起投资事件,投融资额度为291亿元人民币,投资的医疗健康领域热门子行业为专科服务、生物技术[3]。

2014―2016年医生集团融资的主要大事件(单起)为甘草医生(一个中医医生集团)获投资千万元、张强医生集团首轮获融资1 500万美元,华医心诚医生集团获1亿元天使轮投资、国内首个多学科医生众创平台“杏香园”医生集团获亿元级A轮融资、博德嘉联医生集团与树兰医生集团分别获得千万元天使轮投资;2017年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再获10亿元投资、肿瘤医生集团与华医英诺医生集团获天使轮投资、“中国精神科医生集团”获近千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4]等。其中刚刚融资超过10亿元的博德嘉联刷新了医生集团的融资纪录。其创始人之一谢汝石认为:“未来5年内,中国一定会出现医生集团的上市公司[13]。”

另外,如成立于2015年的国内首家肾内科医生集团——凯尔锐医生集团也于2017年7月获得达泰资本A轮800万美元融资。据息,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收购优质医院,借助凯尔锐医生集团专家资源、全职医疗团队和运营管理团队的优势,形成全国优质连锁肾病透析专科医院。后续达泰还将继续对凯尔锐进行追投,金额将达千万级美金。去年凯尔锐也获得了普华资本千万元人民币的融资。两年来,凯尔锐从单纯轻资产的“医生集团”,逐步成为开始布局全国连锁肾病透析专科医院[14]。

2 典型医生集团的最新发展

医生集团是按欧美国家的“Medical Group”翻译而来的,是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生的一种自由执业方式,又可称为“医生执业团体”或“医生执业组织”,可以是几个医生的团队组合,也可以是由多个医生团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以集团形式开展医生的团体执业。目前,我国的医生集团按照医疗内容不同可分为专科化和全科化,按照运行模式不同可分为全职模式和兼职模式,按照体制模式不同可分为体制外医生集团、体制内医生集团。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按项目收费、价格体制改革、间接性的医保支付,而这些支付方式都非医保直接支付[15]。

在全职模式当中,核心人员往往已脱离了原来的公立医院,在法人化的医生集团全职执业。兼职模式中,绝大部分医务人员并没有离开体制,体制内医生集团是公立医院医生自主建立医生集团,类似于松散型医联体;移动型医生集团借助互联网,让公立医院医生从事兼职型医疗服务。目前,医生集团正在逐步从个体执业向法人化转型。法人化的医生集团,在理论上可成为医疗保险的定点机构。

2.1 张强医生集团的新近发展[16-18]成立于2014年7月1日的张强医生集团是中国大陆首家跨专科医生集团,是体制外医生集团的代表,在北京、上海、杭州设有行政总部。该集团前期主要采用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模式,目前与京沪等各大城市9家国际医院签约。PHP的核心内容是以医生为主导,医生不再是医院的雇员,由医生团队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取得分成收入或保险支付。随着规模扩大和品牌的成熟,张强医生集团逐步剥离各专科团队并投资建立独立运营的各专科医生集团,如疝外科医生集团、男士整形外科医生集团、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集团、肛肠外科医生集团;2016年初,张强医生集团成立了国内首家血管外科医生集团,并启动日间手术中心,开展门诊手术和日间诊所。目前拥有3个临床中心(上海、北京、杭州)和多个专病中心,采用PHP模式在国内率先建立共享型专科医疗服务体系。旗下的血管外科医生集团的手术量2015年已超过1 000台,实现收入过千万。张强医生集团所签约的医疗机构接受由大部分高端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保险计划,不接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公司对每个病种的治疗,都有一个编码,编码里有一部分是医生费用提成,医生费用提成与医生水平挂钩,如果医生水平高,其提成就高,反之则低。

2016年11月,张强医生集团对外宣布在杭州建立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连锁静脉中心,计划2017年6月进入试运行阶段。该中心共计投入500万元,属于张强医生集团全资持有。按照既定规划,该中心将成为国内首家专注于下肢静脉疾病诊疗、预防的共享型专科医疗服务机构。不同于以往采用PHP模式与医院签约合作,张强医生集团此次选择“落地”自有空间,由一家大型专科诊所主导、联合杭州美华妇儿国际医院、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组成静脉中心。但张强医生集团仍否认开始考虑重资产模式,称“杭州静脉中心本质上仍为一家外科诊所,将承担接诊、门诊治疗、术后随访、转诊、医疗咨询及患者教育等功能,合作医院则提供大型检查、住院、重症患者诊治等服务”。

2.2 “大家医联”的最新发展[19-20]成立于2015年3月的“大家医联”则是体制内医生集团的代表,也是规模最大的体制内医生集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宏涛是大家医联的创始人。大家医联的医生角色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持有大家医联股份的核心专家团队(合伙制),另一个层次是签约医生。据大家医联官网2017年8月的相关信息,该集团的签约专家及医生数量已近1 500位,专业涵盖医疗界各个领域,除了心血管专科医生集团外,目前已延伸到眼科、骨科等30多个垂直细分领域(医生团队),覆盖32个省市、98所合作的三甲医院、直属100余家医疗中心,集团依托体制内外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合作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运营平台以及IT技术,为专家提供更多体现与创造价值的机会,为患者提供专家门诊、多学科会诊、疾病筛查与诊断、第三方诊断意见、医疗转诊及手术安排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大家医联的做法更像医生经纪人的模式,医生利用空余时间多点执业,目前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包括单纯的技术输出,签约医生到签约机构出门诊、手术,获得劳务收入;私立医院科室托管;股权合作,自建或合建的医疗机构。其中真正实践的有以下几种:第1种是与私立医院、基层公立医院合作,合作方式主要有3种:第1种是派驻专家到基层医院做技术输出;第2种是科室共建,定点帮扶;第3种就是股权合作,参股基层医院。如2016年7月大家医联医生集团与河南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建立的心脏病诊疗中心目前已成为当地最大的心脏外科中心,双方合作后仅6个月的时间,中心开展了心脏高难度手术50余例,同时,驻马店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手术量也因此增至91例,而跃居当地医院首位。同时大家医联与福建涵江医院重点开展了骨科、眼科合作,尤其在眼科手术方面,大家医联不但帮助该院实现了零的突破,并且培训当地医生掌握了手术技巧,可独立开展眼科手术。第2种是与基层诊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合作,建立远程心电分级诊疗平台。一方面,大家医联引入便携式智能心电图机投放给基层医生使用,基层医生完成患者的心电采集后,数据自动上传远程会诊平台,电脑及移动客户端均可查看心电记录,基层医生可随时随地发起远程会诊与专家进行在线实时交流。另一方面,大家医联平台上的专家可通过在线实时会诊,解读心电报告,及时发现危重症病患,引导患者正确就医。该远程心电分级诊疗平台2016年已先后在西藏、四川、青海、河北等全国各地500家基层诊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挂牌应用;2017年,该平台再次落地廊坊,同时与当地35家基层诊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成合作,这也是其首次签署的区域化分级诊疗项目,通过乡镇卫生院连接县级医院,当地卫生院处理不了的患者能及时送到中心医院。孙宏涛表示,大家医联区域远程心电分级诊疗平台2017年计划在更多省市落地,这也将成为大家医联一个主要盈利模式。还有爱康远程会诊中心(远程会诊平台):大家医联在爱康远程会诊中心将在深圳挂牌,大家医联的专家按照特需门诊的号来做服务。爱康国宾作为投资方,其体检中大约10%的人有看病的需求,可为大家医联带来一定的患者流量。此外,大家医联还与医疗健康领域相关集团合作。如与国药集团的签约合作,国药集团在全国的合作医院成为大家医联医生多点执业的线下场所。同时,大家医联与国药融资租赁公司达成合作,双方通过合资、合作、新建及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国药集团医疗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大家医联平台的大部分收入支付给了医生(占收入的85%~90%),孙宏涛表示,平台“2016年赔钱,2017年将有望实现盈亏平衡”。此前按照规划,大家医联2016年要完成2 000万元的收入,但最终并未完成这个目标,其中除了希望的诊所没有开起来的种种原因外,应该还有集团运行管理的短板、医生体制内外的时间分配平衡、体制内医生的主动性等问题。

2.3 博德嘉联医生集团的新近发展[21-22]2016年3月,博德嘉联(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个带有“医生集团”字样工商营业执照的医疗服务机构,并获批国内第一张医生集团下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完成了医疗机构的税务登记,可开具医疗服务发票。至2017年4月,博德嘉联已在深圳、广州、惠州建立了6个医疗基地,签约300多位医疗专家,覆盖了34个临床学科;已在罗湖地区建立了800平方米的门诊手术中心,正式启用后此处将成为第一批引入香港医生的基地,为新医院培养人才;集团也已全面开通了微信预约,每月的患者量约为200人,多数为需手术的疑难病例;诊金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设置,比如惠州医疗基地的诊金是几十元钱,而深圳医疗基地的诊金则达到了500元;此外,博德嘉联还建立了健康管家,服务内容包括健康建档、体检方案、健康管理和口腔保健;博德嘉联已与深圳泰康养老达成医疗服务费用直付的战略合作,形成“客户+医生集团+商业保险”的商业闭环。据称,博德嘉联刚刚耗资1 500万元完成了深圳日间手术中心的建设。

2017年4月18日,新风天域集团旗下新风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与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德嘉联医生集团)正式签署投资协议,新风天域集团将成为该医生集团的最大股东,在短期内至少投资10亿元人民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合作。在此次投资前,博德嘉联已接受了北京重山远为投资中心和松禾资本共同投资的数千万元人民币。本次投资合作,强强联手,将以博德嘉联医生集团的平台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建设多所具备国际水平的诊所和日间手术中心(手术门诊部),以及医生集团医疗服务落地的航母式医院和平台,形成功能明确分级的医疗服务网络。并探索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相关政策与港澳医生在内地多点执业政策的积极落实,引进国外、香港医生在医生集团注册和执业,成为国外和港澳台医生进入大陆执业的窗口和服务平台,协助医生办理行医的法律手续,并提供医疗责任保险,以规避时有发生的医患矛盾。博德嘉联还与香港政府探讨在其网点使用香港医疗券的可能性(该医疗券计划从2009年首次推出,允许香港长者购买基础医疗服务),探索香港居民或深圳的港籍人士在深圳就医的模式,使其成为中国具有领先优势的医疗集团。相关管理者同时表示,集团第一步计划是在深圳建设一所三甲医院规模、国际水平、床位超过500张的全科医院,服务深圳与广东人民和辐射香港居民跨境医疗需求;同时配合建设粤东、粤西几个全科诊所作为卫星布点,实现诊所医院互相转诊的分级医疗业务模式。据悉,这所旗舰医院将彻底取消门诊服务,成为培训优秀医生和医生自由执业的平台,主要的目标是科研、教学培训。整个集团还将发展保险产业,建立自己的保险体系,并进一步整合旗下的医疗资源,其目标是成为美国的凯撒集团。

2.4 华西医生集团[23-25]“如果大型三甲医院要做医生集团,那对其他医生集团,将是相当大的冲击”。2017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布官方消息,全资投资组建一个子公司——“华西医生集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临床医师(共招聘52人,涉及29个医院一线科室),这些人将经统一培训后再分别派往华西医院本部、各分院、各托管合作医院等地点从事医师工作。在此次“华西医生集团”的组建中,被聘用医师与四川华西医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劳务合同,薪酬参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本部同级同类人员标准执行,而四川华西医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09年7月9日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投资组建的全资子公司。分析华西医院医生集团的做法,可以发现,医院正在进一步去中心化,将医务人员分散流动起来。在这个模式下,硬件资产依然是国家的,但医务人员却是相对自由的聘用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执业地点,或许这也是一种医生逐渐走向社会的过渡形式。华西医生集团的优势:第一,沿用医院金字招牌,降低公立三甲医院医生跳出体制的风险,医院成熟的管理和绩效制度能给予医生集团有效支持,减少其执业风险和医患纠纷。医院现有医保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谈判能支持医生集团在服务和支付上创新。第二,华西医院的执业场地众多,截至2017年4月,该院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连接633家医院的“医疗联合体”(包括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级医院的合作),建立有顺畅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网络,更将自己的医疗技术、各种临床及管理人才、服务长期输送到联盟医院。“华西医生集团”将成为华西医院的官方“雇佣军”,其多点执业可满足更多联盟医院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并避免了过往“政策保障多点执业,但院领导纠结”的尴尬。第三,建立集团内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华西闭环”,可避免重资产投入。第四,医生集团质量高、人员稳定。

实际上,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也曾发起、组建“协和系医生集团(协医集团)”,据说汇集了北京协和医院主任级别医生上百人,以及临床、影像、检验、基础研究等50多个科室300多位医生。其主要的工作:(1)远程医疗公益项目,发起成立“重大疾病远程快速诊断中心”;(2)科普项目;(3)人才培训项目,主要面向 20~40岁的中青年医生;(4)创新和科技转化。有人认为这些内容属于“医生集团”业务范畴,但脱离了核心业务“医疗服务”。

“华西医生集团”组建的消息公布后,业内各界的评论和态度不一。有热烈拥护的,如1998年就“下海”试水医生集团至今的万峰赞华西是“探索者、先行者,一定是成功者”;也有说这是大医院圈地新模式,还有质疑“这是披医生集团皮的劳务派遣公司”。但改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然我国的“医生集团”现在还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华西的探索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从现有的状况看,华西借助自己的优势在实打实地推进分级诊疗。(后续见下期)。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9.2017-2230

310013 杭州,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杜娟,E-mail:dujuan5626@126.com

2017-09-18)

(本文编辑:马雯娜)

猜你喜欢

执业医疗医生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最美医生
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与执业注册会计师的首次合作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中注协会员人数超过27万人
跨国执业的安全人沈建平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