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

2017-01-13王国富朱凯王高峰毕乐昌

浙江医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溶栓血栓下肢

王国富 朱凯 王高峰 毕乐昌

改良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

王国富 朱凯 王高峰 毕乐昌

目的探讨改良取栓术(经大隐静脉入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改良取栓术的3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造影表现和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来进行术后即时静脉通畅率和疗效评估。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100.0%,术中及术后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术后即时静脉通畅率为(88.20±7.94)%,术后1周治愈率为77.42%。结论 改良的经大隐静脉入路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深静脉血栓形成 取栓术 大隐静脉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继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最常见心血管疾病[1]。下肢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常对患者造成致命性损害。此外,DVT对静脉瓣膜的损伤导致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表现为受累肢体疼痛、发沉、肿胀及溃疡迁延不愈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传统的手术切开取栓方式创伤较大,损伤股静脉内膜,容易导致血栓复发,且术后恢复时间长。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血管外科采用改良取栓术(经大隐静脉入路)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31例,术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27~83(59.5±8.7)岁;左下肢 DVT 23 例(74.19%),右下肢 DVT 8 例(25.81%);起病至就诊时间 1~7(3.6±2.4)d。临床分型:中央型9例,混合型22例,其中包括股青肿11例。发病原因:外科手术史5例,创伤13例,恶性肿瘤8例,产后1例,原因不明4例;合并高血压16例,心房颤动4例,糖尿病3例。

1.2 术前诊断 本组患者均表现为下肢急性肿胀、疼痛,合并低热14例;与健侧相比,患肢膝上10cm处周径增粗 6.5~13.0(8.6±2.4)cm,膝下 10cm 处周径增粗4.1~8.3(6.8±1.7)cm。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入院时 D-二聚体水平为(3.85±2.87)mg/L,较正常上限平均升高7.7倍。

1.3 手术方法

1.3.1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由于切开取栓、溶栓等操作会增加血栓脱落的风险,为避免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常规置入可回收滤器。患者局部麻醉满意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采用Seldinger技术顺行穿刺健侧股静脉,造影明确下腔静脉无血栓,定位肾静脉平面下方释放置入先健Aegisy可回收滤器。

1.3.2 改良取栓术+下肢挤压驱栓 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常规对患肢行经足背静脉的深静脉造影术,进一步明确和证实DVT的部位、范围,明确下肢深静脉瓣膜情况;局部麻醉后,在患肢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搏动内侧作一长约5cm斜行切口(沿腹股沟皮纹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游离大隐静脉根部至卵圆窝,对妨碍手术视野的腹壁浅静脉予结扎离断;纵行向上切开卵圆窝处的深筋膜,向上游离股静脉约3cm,同法向下游离股静脉约2cm,将股静脉近、远心端及大隐静脉远心端分别绕带控制血流,距隐股静脉汇合部0.5cm处横行切开大隐静脉前壁,切口长度约0.5cm,阻断股静脉近心端和大隐静脉远心端;抬高患肢,采用双手挤压小腿及大腿内侧的方法驱除下肢新鲜血栓,可见带有静脉分支和瓣膜铸型的长条状血栓被挤出,血液喷涌而出为止,逆行注入肝素盐水后阻断股静脉远心端;松开股静脉近心端阻断带后,用6F双腔取栓导管通过大隐静脉切口上行在DSA透视下取栓,如导丝导管在髂总静脉处受阻,多为合并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可在取栓后同期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向近心端取栓操作时,第1次插入球囊不必追求超过血栓平面,一般导入15.0~20.0cm即可,充盈球囊轻柔向外拖动带出血栓,再次插入导管应尽量超过栓塞平面,至切口近心端大量回血涌出,同时行造影明确近心端髂静脉血栓完全取出,用6-0 Prolene线缝合关闭大隐静脉切口。对于同期行髂静脉支架植入的患者,在原大隐静脉切口远心端穿刺置鞘进行操作,且均在血流开放的状态下进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再次急性形成。本组16例患者一期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均选择smart支架(直径14mm,长度6~8cm),操作方便,术毕缝合穿刺口,无需压迫等处理。术后患者予低分子肝素桥接华法林或口服利伐沙班片抗凝治疗。

1.4 疗效评估 根据静脉造影表现和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来进行疗效评估。(1)术后即时深静脉造影评估静脉通畅度,根据Porter等[2]方法计算静脉通畅率:患肢每段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近端、股浅静脉远端、腘静脉及肌间静脉)完全通畅0分,部分通畅1分,不通畅2分;静脉通畅率=(取栓前静脉通畅评分-取栓后静脉通畅评分)/取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00%。(2)根据术后1周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评估:①治愈:肢体肿胀消失,与健侧对比肢围差≤0.5cm,活动后患肢无肿胀,复查下肢深静脉彩超示下肢深静脉通畅;②有效:肢体肿胀减轻,双下肢周径差≤2.5cm,活动后胀痛改善,复查下肢深静脉彩超示下肢深静脉少量附壁血栓;③无效:肢体肿胀未消失,双下肢周径差>2.5cm,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提示血栓形成或并发肺栓塞。

1.5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100.0%,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术中及术后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术后即时静脉通畅率为(88.20±7.94)%,其中9例中央型血栓患者静脉通畅率为(96.30±6.90)%,22例混合型血栓患者静脉通畅率为(84.80±6.50)%;16例患者合并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一期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术后1周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复查静脉超声评估疗效,治愈24例(77.42%),有效7例(22.58%)。

2 讨论

影响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瘀滞和血液高凝,包括肿瘤、手术、创伤、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等高危因素都可以影响三大因素中的1项或多项,且有研究指出2种及2种以上的危险因素会使血栓形成的风险加大[3]。本组患者中,除4例不明原因的患者外,27例患者均具有DVT的高危因素,需要及时预防干预,同时及时行下肢静脉彩超及D-二聚体检查,明确DVT后早期行血栓清除获益大。

抗凝作为DVT治疗的基础贯穿始终,但单纯依靠自身纤溶系统来实现血栓再通,再通率低、疗程长,对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无积极预防作用。因此,积极的早期血栓清除术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目前早期清除血栓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取栓、导管接触性溶栓和机械吸栓3种方法,通过早期积极的处理来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由Semba等[4]首次报道并推广,总体治疗效果满意,有效率可高达46%~74%[5],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选择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美国放射介入协会对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的禁忌证作了以下阐述[6]:(1)患者对抗凝剂、造影剂和溶栓药物存在过敏时;(2)最近有颅内出血及活动性出血史;(3)最近接受过大手术及严重外伤;(4)妊娠;(5)严重高血压;(6)细菌性心内膜炎;(7)心脏内血栓。本组患者中,外伤、手术或产后19例,70岁以上高龄11例,使用溶栓药物都存在着相对的禁忌。机械吸栓是用于血栓清除的快速装置,和导管接触性溶栓相比具有更广的适应范围,当患者存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禁忌时,机械吸栓就展现出良好的优势,但由于价格昂贵,需要专用设备,难以在基层医院开展,且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手术取栓在DVT的治疗中一直存在争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关于DVT的诊断及治疗指南(第二版)[7]中推荐以下情况可行手术取栓:当DVT出现股青肿时,应即刻手术取栓,对起病7d内的中央型和混合型血栓患者,若一般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可行手术取栓。Juhan等[8]采用导管取栓加小腿挤压驱栓共治疗77条肢体,近期效果良好率达85%以上,随访5~13年,5年后瓣膜功能良好率为80%,90%以上肢体远期无静脉功能不全症状。本研究患者起病均在7d内,合并股青肿11例,此时血栓尚新鲜,未与静脉壁粘连、机化,血栓容易取出。同时,笔者团队在取栓过程中也发现起病时间越短血栓越容易取出、取尽,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栓越容易残留,且残留部位往往位于静脉瓣膜或小腿段,笔者认为对于3d以内的新鲜血栓,效果最佳,血栓形成7d后容易和血管壁形成粘连,此时强行取栓容易损伤静脉管壁和瓣膜,导致术后血栓复发。下肢静脉结构中,髂静脉基本没有瓣膜,管腔较粗,血栓容易取出,内膜损伤较小,股浅静脉以下有3~10对瓣膜不等,不建议导管取栓,采用下肢挤压驱栓的方法,虽然可能残留部分血栓,但配合术后的综合治疗疗效确切。

切开取栓可以快速开通堵塞的主干静脉血流,尤其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的股青肿患者,快速开通血流可以避免纤维蛋白深入组织形成淋巴水肿,同时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缓解下肢的瘀血状态,尽可能的避免了血栓形成对深静脉瓣膜的损害。由于保证了深静脉的通畅,缓解了小腿腓肠肌的水肿,所以避免了术后腓肠肌泵功能的衰退,保证了“第二心脏”的泵血功能。切开取栓快速清除血栓,不存在使用溶栓药的禁忌,对于有溶栓禁忌的患者可以较大的获益。

传统手术切开取栓选择股静脉前壁作切口,对股静脉创伤较大,由于损伤了股静脉内壁黏膜,术后外翻缝合会导致股静脉管腔狭窄,容易导致血栓的再次形成。对于本组患者,笔者团队应用改良取栓术,创新性的选择隐股静脉汇合处的大隐静脉前壁作为手术取栓入路,向近心端可以行髂股静脉的取栓;在阻断股静脉的前提下,通过挤压下肢可以通过大隐静脉的切口驱除下肢静脉血栓,且此取栓切口相对表浅,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本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操作,术中操作容易,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取栓效果等同于经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毕大隐静脉前壁缝合简单,不影响浅静脉回流,在需要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时,可通过大隐静脉穿刺入路操作,保证了下肢静脉减容后的回流,避免了阻断时间过长导致的急性血栓的再次形成。本组16例患者合并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在经大隐静脉入路完成取栓后,均通过穿刺大隐静脉同期完成髂静脉的腔内治疗,明显提高了急性DVT的治愈率。文献报道,对于合并髂静脉流出道重度狭窄的患者,支架植入能显著降低栓塞后综合征发生率和血栓复发率[9]。

临床对于急性下肢DVT的关键处理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的早期血栓清除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DVT后遗症的发生。在急性下肢DVT患者合并有溶栓禁忌,且又缺乏机械血栓清除装置的基层医院,选用改良的经大隐静脉入路取栓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1] Jenkins J S,Michael P.Deep Venous Thrombosis:An Interventionalist's Approach[J].Ochsner Journal,2014,14(4):633-640.

[2] Porter J M,Moneta G L.Reporting standards in veousdisease:anupdate.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Chronic Venous Disease[J].J Vasc Surg,1995,2:635-645.

[3] 焦小平.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实用医药,2016,(3):139-140.

[4] Semba C P,Dake MD.Iliofemoraldeep venous thrombosis:aggressive therapy with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J].Radiology,1994,191(2):487.

[5] 黄晓钟,张纪蔚,梁卫,等.介入腔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10):592-595.

[6] Vedantham S,Sista AK,Klein S J,et al.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use ofendovascular thrombus removal[J].JournalofVascular InterventionalRadiology Jvir,2006,17(3):448-450.

[7] 李晓强,王深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第二版)[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 (电子版),2013,5(1):23-26.

[8] Juhan C M,AlimiYS,BarthelemyP J,etal.Late results ofiliofemoral venous thrombeetomy[J].J Vasc Surg,1997,25(3):417-422.

[9] 袁洪志,谷涌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3):233-235.

(本文由浙江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推荐)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9.2017-1296

312030 绍兴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

王国富,E-mail:13645758030@163.com

2017-06-06)

(本文编辑:李媚)

猜你喜欢

溶栓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