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1表达与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
2017-01-13季霞陆其明杨志宏王波
季霞 陆其明 杨志宏 王波
NOD1表达与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
季霞 陆其明 杨志宏 王波
目的探讨NOD1表达与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6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胃黏膜幽门螺旋杆菌染色和13C呼气试验确定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和阴性各3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NOD1表达阳性率。结果 60例患者中检出NOD1表达阳性22例。其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NOD1表达阳性率为56.67%,明显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组的16.67%(P<0.05)。结论 NOD1表达与胃黏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NOD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相关性
目前国内健康人群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54.92%。在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70.71%;其中慢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达77.77%[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部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慢性胃炎、胃癌等[2]。目前关于幽门螺旋杆菌与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免疫学说最为关注。抵抗病原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是机体的天然免疫,通过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分子模式,从而激活PRRS下游信号引起保护性反应,并清除入侵的病原菌[3]。核苷酸结合寡聚域(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s,NLRs)是PRRS的一种,NLRs包括NOD1和NOD2,其中以NOD1最为重要,它可能参与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4]。因此,本研究观察了6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NOD1表达情况,以探讨NOD1表达与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胃镜检查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 例,女 31 例,年龄 17~76(44.67±14.53)岁。所有患者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同时行胃黏膜幽门螺旋杆菌染色和13C呼气试验确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其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和阴性各30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7~76(44.30±15.05)岁;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 19~76(45.03±14.2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除标准:患有其他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癌、胃息肉等;患有重大脏器疾病;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服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抗血小板药物等患者;近2周内使用过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曾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妊娠妇女及儿童。
1.2 方法
1.2.1 胃黏膜NOD1表达的检测 胃镜检查过程中取胃窦部的病理组织;常规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染色;结果由2位高年资病理医生进行诊断。采用半定量积分法[5]判断结果:每张切片观看5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观察100个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和染色程度。
1.2.2 评分标准 阳性细胞百分比的评分标准:<30%为0分,30%~60%为1分,>60%~90%为2分,>90%为3分;染色程度的评分标准:未染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以上2项计分相乘≥1则诊断为NOD1表达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NOD1阳性表达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者中检出NOD1表达阳性22例。其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检出NOD1表达阳性17例,其阳性率为56.67%(17/30);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组检出NOD1表达阳性5例,其阳性率为16.67%(5/30);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NOD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组(χ2=10.335,P<0.05)。
3 讨论
含有NOD的这类蛋白质家族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和人类的细胞中。NOD1和NOD2是结构相似的2种NOD蛋白,均参与天然免疫中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且与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有关。NOD2表达于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和少量T细胞,而NOD1表达于单核细胞、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以及各种上皮细胞[6]。NOD1识别的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分子模式主要是细菌细胞壁上的肽聚糖结构,这种结构存在于大部分G-杆菌和少量G+球菌中。NOD1识别配体后结构发生改变,并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从而启动天然免疫。有学者发现NOD1缺陷小鼠较野生型小鼠更易经口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因为缺失NOD1的小鼠不能合成β-防御素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这说明在早期感染的防御中,NOD1介导的天然免疫起着重要作用[7]。同时NOD1也能诱导适应性免疫反应,NOD1途径中会产生IL-1β,而IL-1β对天然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均有诱导和放大作用[8]。陈清波等[9]研究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的癌旁组织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分别为77.78%、85.71%、100.00%和80.96%;进一步分析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过程中,Th1细胞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Th2细胞的表达逐渐增加[10]。而单独的NOD1活化足够引起以Th2分化为主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这已获得研究证实[11]。本研究发现60例患者中检查NOD1表达阳性22例,其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NOD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组。
综上所述,NOD1表达与胃黏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胃黏膜中的NOD1途径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被激活。建议进一步研究NOD1表达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过程中致病机制,以指导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疾病的治疗。
[1] 黄晔.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0(5):542-545.
[2] 赵琳丽,彭铁立,甘伙烨,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及胃黏膜疾病的相关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4):9-10.
[3] Su B,Ceponis P J,Lebel S,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activates Toll-like receptor 4 expression in gastro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J].Infect Immun,2003,71(6):3496-3502.
[4] PachathundikandiS K,Tegtmeyer N,Backert S.Signaltransdu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during interaction with host cell protein receptors of epithelialand immune cells[J].Gut Microbes,2013,4(6):454-474.
[5] Sasaki H,Nio M,Iwami D,et al.E-cadherin,a-catenin and bcatenin in biliary atresia:correlation with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J].Pathology International,2001,51(12):923-932.
[6] Inohara N,Koseki T,del Peso L,et al.Nod1,an Apaf-like activator of caspase-9 and nuclear factor-kappaB[J].J Biol Chem,1999,274(21):14560-14567.
[7] Boughan P K,Malapel M,Park J H,et al.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1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critical regulator β-defensins during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J BiolChem,2006,281:11637-11648.
[8] Surard J C,VignalILC,Dessein R,et al.Nod-like receptors:cytosolic watchdogs for immunity against pathogens[J].PLoS Pathog,2007,3(12):e152.
[9] 陈清波,王洪波,徐明垚,等.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J].实用肿瘤杂志,2010,25(2):169-172.
[10] 朱慧芳,何帮顺,王书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Th1/Th2和Treg细胞免疫应答及其相关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5):329-333.
[11] Ftits J H,Bourhis L,Sellge G,et al.Nod1-mediated innate immune recognition of peptidoglycan contributes to the onset of adaptive immunity[J].Immunity,2007,26(4):445-459.
《浙江医学》对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实验动物者,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3)遗传背景;(4)微生物学质量;(5)明确等级;(6)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7)明确性别;(8)有无质量合格证;(9)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温度要求);(10)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1)详细描述动物的健康状况;(12)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3)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本刊编辑部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9.2017-2203
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AY21031-7)
314000 嘉兴市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季霞,E-mail:zjjxmail@126.com
2017-09-13)
(本文编辑: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