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将重塑医疗体系
2017-01-13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强调和推进分级诊疗改革。毫不夸张地说,分级诊疗将重塑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是,目前亟待明确分级诊疗的概念。
英美发达国家是现代医院的发源地,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分级诊疗”这个词。他们称之为Primary Care,国内一直翻译为“基层诊疗”或者“初级诊疗”。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基层诊疗”的权威定义,其中要点有三:首先,基层诊疗是患者进入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入口,在那里患者首次接触到专业的医疗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担任“守门员”的角色,没有经过他们的转诊,患者不能直接进入二级、三级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主要指住院手术)。第二,基层医生要帮助患者出面联系协调各家医疗机构,不但要看病,还要管病,也就是说基层医生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要充当患者的顾问和代理人,要负责向患者提供连续和综合的医疗服务。第三,基层医生提供的是基本医疗服务,也可以翻译为不可或缺、人人需要的医疗服务,也许后者用词更为准确。因此,基层不只是看小病。因为不可或缺,所以要保证平等和可及,因此基层诊疗往往是政府真正的“用武之地”。
从上述要点可以看出,基层诊疗应该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因此,关于分级诊疗的蓝图,不能只是自下而上的等级图,还应为以基层诊疗(总诊疗)为核心的车轮图。这两幅蓝图差异不小,强调的重点却有所差别。在等级图里,自下而上,由低到高,越往上能力越强,三级医疗机构高高在上,基层医疗机构的任务主要是把病人拦在下面;在车轮图里,从中心到外围,由主到次,一个国家的医疗资源通过“总诊”或者说“主诊”整合起来。
在英美发达国家,提供基层医疗服务的主要是全科医生或者家庭医生,他们要承担患者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管理”责任,类似于我们看病时的熟人朋友、门诊大夫、中医大夫、预约平台甚至“黄牛”,其“管病”的角色不亚于“治病”。
因此,我国分级诊疗的任务与其说是“分”医院,不如说是“分”医生。简单不准确地说,就是把“开刀”和“开药”的分开。其实从诊治流程来看,我们有分级,门诊对应英美国家的基层,住院对应其二级、三级,而且同属一家医院,内部衔接非常顺畅。但是,为什么我们有了病,还是直奔大医院?这就是问题所在。大家知道,“开刀”的医生需要场地、需要设备、需要团队,当然在医院最好;但“开药”的医生有间办公室就可以,甚至在家里都不耽误,因此,是不是离患者越近越好(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着医生和药房逐步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离”出来,基层诊疗一分为三,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各种社区药房各司其职,又密切合作。
同时,对于二级、三级医疗机构,虽然都是“开刀”,二级医院应该侧重于常规手术、标准化的手术,三级医院应该侧重于复杂、异常的手术。因为后者要结合研究,边探索边尝试,因此适合“附属”医学院。这种研究的氛围,会使三级医院和患疑难病的患者都受益。
综上所述,分级诊疗任重道远,但如果我们思路清晰、路线正确,再充分借力互联网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完全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全球领先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